劉禹錫因被貶官住房越來越小,一氣之下寫出《陋室銘》

2021-01-09 中國網文化

陋室如今改為紀念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唐朝大詩人劉禹錫在和州任刺史寫下的千古名文《陋室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劉禹錫在當時是怎樣寫出這篇傳世佳作的。

住房越來越小,一氣寫出《陋室銘》

資料顯示,唐貞元年間,劉禹錫任監察御史時,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同時被貶邊遠地區(這就是有名的「八司馬事件」),從此便長期(約2l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過著像屈原一樣的「逐臣」生活,極為悽苦。種種不幸的遭遇,形成了他孤高自傲的性格,同時也給他以長期接近人民的機會。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因而在他的創作中有不少揭露、諷刺權貴和稱頌高風亮節的詩文。

記者在和縣文管局了解到,劉禹錫的《陋室銘》在民間流傳著是被「氣」出來的。以下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唐穆宗長慶四年(824)8月,劉禹錫被貶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通判。按規定,劉禹錫應住衙門內三間三廳之房。但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小人,當時看劉禹錫被貶至當刺史,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副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知縣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門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然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鬥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後來,知縣拿他沒有辦法,也只好罷了。

他在和縣待了一年多

據和縣劉禹錫年表記載,唐穆宗長慶四年(824)8月劉禹錫任和州刺史,826年冬天罷去了和州刺史。遊金陵與白居易在揚州相遇。在和州劉禹錫也只待了一年多時間。《陋室銘》流傳千古,和縣的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

陋室位於和城半邊街。著名的書法家柳公權書並勒石成碑。明代正德十年(1515)知州黃公標補書《陋室銘》碑文,並建有「梯松樓」、「半月池」、「萬花谷」、「舞鶴軒」、「瞻辰亭」、「虛山亭」、「狎歐亭」、「臨流亭」、「迎燻亭」、「筠巖亭」、「江山一覽亭」等,俱遭兵燹。清乾隆年間,和州知州宋思仁重建陋室九間,民國6年(1917),嶺南金保福補書《陋室銘》碑一方。室產有石鋪小院和臺階,室後有小山,頗為雅潔,形似臥龍,苔蘚斑駁,綠草如茵,林木扶疏。山下「龍池」,碧波如染,遊魚浮沉清晰可見。

而今,和縣的陋室,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衝刷,也無原來「陋」字可言。後經多代多次修葺。門庭「陋室」二字為詩人臧克家所題。陋室正廳塑劉禹錫全自站像,上懸「政擢賢良」橫匾,主室走廊門旁有楹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旁木柱上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楹聯。在原陋室的「仙山」、「龍池」一帶,建成一座「陋室公園」。面積50多畝,山上建有江山一覽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臨流亭、履仙橋等。周圍築仿清鏤花牆300多米,正門坐南朝北,牌坊式門樓,「陋室公園」匾額,1986年,陋室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源:海外網

相關焦點

  • 《陋室銘》的作者是誰,史書記載了另一人,竟不是劉禹錫
    於是,一批改革派受到重用,其中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史稱「二王劉柳」。但任何一次革新,必然會觸犯既得利益者,唐順宗的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反撲之下,很快就宣告改革失敗,唐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伾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司馬,史稱「八司馬事件」。
  • 《陋室銘》的作者劉禹錫,一個你絕對想不到的牛人
    中山靖王這傢伙的招牌好啊,劉備因為他成了皇叔;劉禹錫因他在京師混得有頭有臉。唐宋八大家大家知道吧,唐朝只佔2個,這兩個都是他的摯友。一個是韓愈、一個是柳宗元,他跟柳宗元還是同科進士。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問,劉禹錫這麼牛怎麼不是八大家?歷史上,劉禹錫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
  • 劉禹錫《陋室銘》:身在陋室 心境高潔
    這是詩豪劉禹錫高貴品格和不屈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他無視物質的簡陋,追求精神豐滿和不陋的最本真的表現。一篇《陋室銘》將他亦古亦今的詩文藝術特點和泰然自若的人格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現給了後人。《陋室銘》。劉禹錫,字夢得,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在劉禹錫生活的時代,詩人大概分成兩派,一派以白居易為代表,力求語言平易、通俗易懂。另一派則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主張復古。劉禹錫跟這兩派的關係都很好,他既曾跟白居易並稱「劉白」,也曾跟柳宗元並稱「劉柳」。今天我們讀到的《陋室銘》,就兼有古樸典雅與通俗易懂兩方面的優點。
  • 雅誦 | 劉禹錫:陋室銘
    如果我說面對陋室銘我竟無言以對,也許人們會覺得我矯情。可如果我說我再讀陋室銘是對士人的讚頌以及對自己的批判,也許還是會有人贊同的。讀書人的精神不僅僅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以為更難的是在「窮」和「達」之間找到那種平衡,以及這種平衡後面的最佳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既尊「王」又循「道」,入則修身齊家,出則治國平天下。
  • 劉禹錫《陋室銘》:都是有錢人,憑什麼你是暴發戶而他是貴族
    文/夢瞻在中國古代文人中,因各種原因而被貶至千裡之外,是常有的事情。俗話說「由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這些古代文人從位極人臣到戴罪之身,這種落差帶來的打擊可想而知。生活與精神上的天壤之別,使得這些文人終日鬱鬱寡歡、悲憤交加,他們把胸中的不忿,化為一篇篇詩文,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如屈原《離騷》、蘇軾《赤壁賦》等等。
  • 酈波解讀劉禹錫《陋室銘》:身在陋室 心境高潔
    這是詩豪劉禹錫高貴品格和不屈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他無視物質的簡陋,追求精神豐滿和不陋的最本真的表現。一篇《陋室銘》將他亦古亦今的詩文藝術特點和泰然自若的人格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現給了後人。《陋室銘》。劉禹錫跟這兩派的關係都很好,他既曾跟白居易並稱「劉白」,也曾跟柳宗元並稱「劉柳」,今天我們讀到的《陋室銘》就兼有古樸典雅與通俗易懂兩方面的優點。「銘」是一種古老的應用文體,名就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內容主要是一些簡短的頌揚和勉勵,有點兒類似我們今天在文具上印的格言警句。又因為銘是刻在器物上的,所以銘有時候也包括對器物本身的描述。
  • 《小石城山記》與《陋室銘》思想感情的比較
    今天由我代表全組來進行《小石城山記》與《陋室銘》的比較。「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這是柳宗元不甘於此地慰於山石之憤懣,亦是不甘沉淪而名摩滅。「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雖是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後的稍許欣喜,其憤然之情卻亦溢然紙上。不同之處,便是柳宗元被貶之後的沉痛深切,抒發自己徒有經邦濟世之才卻壯志難酬,字裡行間流露傷痛之感。劉禹錫則不然。
  • 劉禹錫的別樣人生,命途坎坷卻能享高壽
    在唐代詩人當中,人生坎坷而得享高壽者,可以要數劉禹錫。要說起來,劉禹錫還真是不走運。公元805年,順宗李誦即位,劉禹錫參加了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但這次史稱「永貞革新」的活動僅僅歷時7個月即遭失敗,李誦被迫退位,憲宗李純登上了皇帝寶座,凡是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的官員盡遭貶逐,劉禹錫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朗州在當時是相當荒涼落後的地區,司馬是刺史的助手,有職無權,而且作為貶謫之臣,還要時時受到地方官員的監視。昔日躊躇滿志的劉禹錫就這樣開始了艱辛屈辱的貶官生涯。
  •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賞析
    ——劉禹錫《陋室銘》 劉禹錫的《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文句精美而膾炙人口,久為傳頌。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陋室」,品美言,賞美景,悟美德。 永貞九年,劉禹錫再度被徵召上京,後又因玄都觀詩諷刺了保守派而外遷。
  • 詩豪劉禹錫:前半生位極人臣,卻因永貞革新三起三落,終辭官隱居
    他,就是詩豪——劉禹錫。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生於公元772年,唐朝著名詩人,和白居易共稱「劉白」。並被白居易稱讚為「詩豪」,意思指詩人中的豪傑、出眾者的意思。後人便也據此而稱之。劉禹錫的一生,在政治上,是鬥爭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擊中不斷反擊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他自立門戶,不斷創新,寫出大量雄渾蒼勁的詩歌。
  • 詩豪劉禹錫:一路追夢,一路高歌
    在朗州這個偏僻荒涼的大地上,在颯颯的秋風中,所有人認為劉禹錫會悲憤抑鬱,一蹶不振。但他偏不,面對秋風秋雨樂觀豪邁,放聲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 周慧珺行書《陋室銘》
    周慧珺行書《陋室銘》 周慧珺(1939-),浙江鎮海人,著名書法家。作為當代女性書家的傑出代表,周慧珺自上世紀70年代起蜚聲書壇。 周慧珺行書《陋室銘》 在談到書法創作時,周慧珺說,當代書法創作還是要到豐厚的歷史積澱中追尋和探求。
  • 【走近鄭州歷史名人】詩豪劉禹錫
    公元772年,大詩人白居易在新鄭出生不久,另一位詩人劉禹錫在離他不遠的滎陽也誕生了。很多人對劉禹錫的印象,來自中學課本裡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自信又開朗;別人寫秋天總有些傷感惆悵,他卻是興致勃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豪情萬丈,百折不屈,正是「詩豪」劉禹錫的精神寫照。
  • 爐邊夜讀----《陋室銘》
    下午,我又把牆上的一些字畫拿下來,仔細地用軟紙巾擦一擦,特別是老同學為我寫的幾幅字,備感珍惜。你看,那幅劉禹錫的《陋室銘》,我是捧在手裡,左看右看,愛不釋手,放不下來。到了晚上,時針指向七點,我又回想起白天搞衛生看到的《陋室銘》,就跑到書房把那幅字捧到爐邊茶几上,慢慢展開,微黃的燈光聚焦在卷面上,照著我細細品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一心為民不變初心 年輕幹部的「陋室銘」
    唐代的大詩人、哲學家、「詩豪」劉禹錫在面對朝內腐敗和藩鎮的割據勢力時正義直言而被排擠,因參與王叔文的「永貞革新」被逐出洛陽長達20餘年之久。他在鬥室中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名篇《陋室銘》,這篇陋室銘寫出了作者一心為民的不變初心和清正廉潔、為官剛正的品格、在逆境中對家國無悔的忠誠,我們的年輕幹部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陋室銘。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艱苦奮鬥中砥礪初心。
  • 無絲竹之亂,無案牘之勞,慢調素琴《陋室銘》演奏:行者先生
    點...點點擊藍字關注,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陋室銘》題解《楊掄伯牙新法》:作陋室銘者,唐劉禹錫也。
  • 面對流言蜚語,劉禹錫的《浪淘沙》說透了,灑脫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唐代的送別詩很多,送別的對象大都是貶官外放的好友,除了勸慰還有悲憤。其中也有例外者,有一位詩人名叫賀知章,他堪稱唐代官場的不倒翁,他也會面對來自各方的流言蜚語,但由於他文採瀟灑、品性雅致,加上聖上庇護,那些流言蜚語沒有對他造成傷害。
  • 《陋室銘》朗讀技巧分析|音頻公開課
    這篇《陋室銘》入選了語文課本,所以知名度極高,以前在學習此篇課文的時候,並不十分了解它的寫作背景,所以一直認為作為劉禹錫是一位家境貧寒的詩人,但是後來才知道,這位詩人實則是一位朝廷重臣,卻因為改革而被反對派鬥爭,最後釀就了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而後被貶,並且被貶謫的時間長達二十三年。《陋室銘》的背後是一個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故事,我在今天的課程中會為您講明白這樣一個故事。
  • 《陋室銘》:中唐時期的快樂詩人是誰?
    《陋室銘》:中唐時期的快樂詩人是誰?無論是白居易的《賣炭翁》,還是元稹的《織婦詞》,雖然給予底層勞苦大眾一掬同情淚,但畢竟只是旁觀作秀,並非切膚之痛。用現代話語形容,僅止於政治正確,很難說是肺腑之言。要說中唐的快樂詩人,其實並非白樂天,而是劉禹錫。不管是夢中得到的快樂、還是天性秉賦的快樂,劉禹錫的詩歌,很少發悲切聲作悲切狀。同樣的遭貶過後,柳宗元是「獨釣寒江雪」,劉禹錫卻在《再遊玄都觀》呵呵一笑:「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