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如今改為紀念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唐朝大詩人劉禹錫在和州任刺史寫下的千古名文《陋室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劉禹錫在當時是怎樣寫出這篇傳世佳作的。
住房越來越小,一氣寫出《陋室銘》
資料顯示,唐貞元年間,劉禹錫任監察御史時,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同時被貶邊遠地區(這就是有名的「八司馬事件」),從此便長期(約2l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過著像屈原一樣的「逐臣」生活,極為悽苦。種種不幸的遭遇,形成了他孤高自傲的性格,同時也給他以長期接近人民的機會。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因而在他的創作中有不少揭露、諷刺權貴和稱頌高風亮節的詩文。
記者在和縣文管局了解到,劉禹錫的《陋室銘》在民間流傳著是被「氣」出來的。以下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唐穆宗長慶四年(824)8月,劉禹錫被貶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通判。按規定,劉禹錫應住衙門內三間三廳之房。但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小人,當時看劉禹錫被貶至當刺史,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副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知縣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門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然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鬥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後來,知縣拿他沒有辦法,也只好罷了。
他在和縣待了一年多
據和縣劉禹錫年表記載,唐穆宗長慶四年(824)8月劉禹錫任和州刺史,826年冬天罷去了和州刺史。遊金陵與白居易在揚州相遇。在和州劉禹錫也只待了一年多時間。《陋室銘》流傳千古,和縣的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
陋室位於和城半邊街。著名的書法家柳公權書並勒石成碑。明代正德十年(1515)知州黃公標補書《陋室銘》碑文,並建有「梯松樓」、「半月池」、「萬花谷」、「舞鶴軒」、「瞻辰亭」、「虛山亭」、「狎歐亭」、「臨流亭」、「迎燻亭」、「筠巖亭」、「江山一覽亭」等,俱遭兵燹。清乾隆年間,和州知州宋思仁重建陋室九間,民國6年(1917),嶺南金保福補書《陋室銘》碑一方。室產有石鋪小院和臺階,室後有小山,頗為雅潔,形似臥龍,苔蘚斑駁,綠草如茵,林木扶疏。山下「龍池」,碧波如染,遊魚浮沉清晰可見。
而今,和縣的陋室,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衝刷,也無原來「陋」字可言。後經多代多次修葺。門庭「陋室」二字為詩人臧克家所題。陋室正廳塑劉禹錫全自站像,上懸「政擢賢良」橫匾,主室走廊門旁有楹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旁木柱上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楹聯。在原陋室的「仙山」、「龍池」一帶,建成一座「陋室公園」。面積50多畝,山上建有江山一覽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臨流亭、履仙橋等。周圍築仿清鏤花牆300多米,正門坐南朝北,牌坊式門樓,「陋室公園」匾額,1986年,陋室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