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24孔,是學習獨奏技巧用的高音複音口琴.口琴其實有分獨奏用口琴和合奏用口琴之分.
說到高音口琴獨奏,最初,作曲家也不認識口琴是何種樂器.真正為複音口琴而創作的短曲或協奏曲作品不多.所以,我們的口琴譜,很多由歌曲,或其它器樂曲編曲而成.普通初學是慢歌曲較多.獨奏用高音複音口琴,所謂的(高音)的原文還是(女高音或童高音)的意思.普通歌曲的旋律範圍,是兩個八度左右.若歌曲是c調,沒升降記號的話,以音高來說,C調16孔口琴就大概可以吹奏旋律.
不過,既然是學習獨奏,當然也學獨奏技巧.這就需再加上高低音各4度,偶而低音伴奏會碰到最低音5,高音伴奏有時也會碰到最高音3才可以滿足.八度奏法也需要有完整的三個八度音.所以,學習獨奏複音口琴,要用24孔才圓滿.
有關高檔琴21 孔的原因,其實是當初日本人的手掌比較小,才採用 21 孔.當年的宮田口琴,不見了一時.現有再版MH21.另一當年的產品蜻蜓No.1521則傳到現在.實用上,沒高音 7是一個麻煩.需要用第二支口琴代替.但如何奏八度?八度雖然難奏.不過,有高音7比沒有好吧.目前沒有別的因素變化之前,獨奏用高音複音口琴,理該是24 孔才對.沒有24孔高檔琴實是可惜.在我來說是公司選擇錯誤.不過,短口琴比較容易發揮琴技又是事實.不相信?買枝16孔試試看吧.
記得蝶印口琴,是山葉公司的產品.所以查過日本網絡,山葉的前身日本樂器製造公司在1914年開始生產蝶印口琴,世界大戰後還在用YAMAHA蝶印商標一段時間.吹過蝴蝶牌和山葉牌,琴音也像.蝴蝶牌的由來,我不曉得.要問雙燕口琴的前輩. http://www2.yamaha.co.jp/u/naruhodo/22harmonica/harmonica3.html
小學五年級時候,曾經用過山葉公司兒童合奏用,標準音階排列高音單音口琴.它就和蜻蜓牌No. 3624一樣的排列,不過,是單音17孔.吹奏的範圍是低音5到高音4.好處是吹奏快曲旋律,比一般獨奏用口琴容易.阿來來女生也沒問題.如果此琴可以有42孔真好.
但是這種排列,能不能用獨奏技巧?八度全是獨奏琴的吸音寬,需要大嘴吧. 五度(孔)會變來變去,好像困難.或許對已有相當基礎的人不成問題,不知道.黃石口琴已經有賣 No. 3624.有興趣的高手,可以買一枝來試試.
我也有些疑問.是覺得複音口琴,吹孔只要比現今窄0.2─0.4mm就好奏吸八度.不知最初是怎樣決定的 ? 是加工機器精密度沒有現在好 ? 刻木頭材料會有問題 ? 害我們徒孫奏吸八度都不能如意.因為獨奏還有十度,十二度奏法.當然,這兩種奏法是會讓人喊,老師救命!我沒錢去整形嘴巴.不要強迫我拉嘴巴學這要命的奏法.這大概可以說是凡人莫練級的奏法了.
還有Hand cover 奏法,蓋子不好握,是否可以寬一點,像握把呢.當然,人家十孔口琴蓋子更窄都在吹了.不過,口琴不同嗎,老實不說不快.
最後是半音階口琴三孔很窄,如何吹五度?還是不可能?我知道蜻蜓牌有不同排列除外.
(轉換自臺灣黃石口琴網)
如何練習多孔含法
複音大家學欄目進行到多孔含法練習的時候,很多同學遇到了一點困難。多孔含法對於複音口琴演奏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技巧,也可以說是練習複音口琴的一個「坎」。前段時間一直忙於工作,也沒有認真靜下心來回答同學們的問題。為了配合《複音考級大家學》欄目的課程,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對練習多孔含法這一技巧的經驗和體會。
首先要說的是多孔含法在很多教材上稱之為「新式單音奏法」、「實用單音奏法」,把單孔含法稱之為「老式單音」「簡便單音」。我個人多次強調過,我十分不贊成這種稱呼,兩種含法都很實用,都有各自的優點和表現力,對初學者來說不可偏費。在這兩種含法中,單孔含法入門相對容易一些,多孔相對難一些,所以今天就開個新貼討論一下多孔含法練習方面的問題。
剛開始練習是會很彆扭很彆扭(注意我用了兩個很彆扭),給初學者以下建議供參考:
1、嘴型
嘴半張開,嘴唇往裡收一點,嘴角往兩邊扯。對著鏡子看一下,是兩腮的肌肉將嘴角拉開,(老仙對著鏡子照了一下,居然發現嘴有點歪,不過比央視主持人高博還好點:D),如果你練習單孔含法已經很久了,現在練多孔可能要麻煩一些,因為含單孔是嘴唇有圓和窄的趨向,而含多孔則是扁和寬的趨向。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含琴要「寬」不要「深」。當你把琴放進嘴裡的時候,嘴唇是往牙的方向收進來一些的,而不是往外伸出去的,當你含到七孔或九孔的時候,你甚至能感到冰涼的琴格貼在了你的臉上(希望不會是因為老仙的臉蛋比較胖才有這種感覺的)。
如果你按我說的去做了,說明你已經掌握了正確的嘴型。試一下,你現在保持嘴型不要動,體會一下兩腮的肌肉有沒一點酸酸的感覺?什麼,沒有?那還是沒找到正確的嘴型,來來來,和我一起做做面部保健操:「半張嘴,牙不動,拉嘴角,收嘴唇,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現在有感覺了?那好,我們就接著往下講。
2、舌頭的位置
當你已經領會了我前面說過的嘴型,現在輪到舌頭出場了,舌頭在複音口琴演奏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先別問我到底是什麼用處,也別問我以後怎麼用,先讓它出來幹活)。讓舌頭從後臺慢慢來到前臺,舌尖往左靠,對著鏡子看一下,把舌尖放在嘴唇左半邊的中間位置(注意不是最左邊的嘴角),然後把琴送進嘴裡,試著吹一口長長的氣,這時候可能會有兩三個音同時響起來,嘗試著調整舌頭的位置,或者稍稍收一點嘴角,直到只剩右嘴角發出一個清晰的單音為止。你做到了嗎?做到了!那好,別急,還沒有完成。你保持姿式別動,尤其舌頭不要動,再長長地吸一口氣,聽聽發出了幾個音,如果也是一個清晰的單音,嗯,這才算完成了這一步。
有同學問了,「我的舌頭習慣放在右邊不習慣在左邊怎麼辦?」嗯,這個問題有個性,那你就把琴也反過來拿,讓高音在左邊低音在右邊好了。問:「反過來拿琴對以後練習有什麼影響嗎?」嗯,老仙覺得沒什麼影響,日本複音口琴大師齋滕壽孝先生就是這麼拿琴的,這位同學你好好練,說不定以後會成為中國的一位複音口琴大師。
又有同學問:「到底要含幾孔?」嗯,先從含五孔開始練,要練到含九孔為止。。這個過程要很長時間,別著急,慢慢來。
3、發音
練發音之前複習一下前面的課程,前面兩步你都做到了,現在就開始練發音。(有兩個同學在下面小聲嘀咕,說老仙又不是講聲樂課,幹嘛要練發音?這兩個同學小心罰你出來練100遍)。安靜!我們開始練中音區的音階。
讓你的右嘴角對準24孔複音的第10孔含好琴,堵好左邊的孔,開始吹「do」和「re」,輕輕吹氣是do,輕輕吸氣是re。(又有同學開始騷動不安了,「別的老師和教材上都是講從第九孔開始吹do,老仙為什麼要講從第十孔開始啊?)(稍安勿燥,這就是老仙教學的獨到之處,同學們開始練習的時候,你可能無法體會到你的右嘴角到底是露了一個孔還是兩個孔,你也無法保證你的舌頭位置完全準確地堵住了左邊的幾孔而只留下了右邊的一孔,所以我要教大家先把右邊露出兩孔,這樣做,會使難度下降若干倍,老仙好心為大家考慮,同學們不許私下議論老仙)。
好,再把琴移一格的距離,這下先輕輕吸氣是re,輕輕吹氣是mi,再把琴移一格,就會發出mi和fa。
兩個音一組,開始練,di-re;re-mi;mi-fa;fa-so;so-la;再移一格出來的是la-do再把琴移兩格,出來的聲音是ti-do。這個地方要注意,la-ti-do這三個音的排列和別的音不一樣,一定要多加小心。。
如果要吹一個完整的音階,那就是這樣,先吹di-re,一次移兩格吹mi-fa,再移兩格so-la,再移兩格ti-do(這次是先吸後吹的哦)。開始不要一邊移琴一邊吹,要兩格兩格地移動琴。
有同學問了:「為什麼要講這麼麻煩?」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孔距感,少出錯音,早日練出乾淨的單音來,並為今後練習八度和聲打下堅實的基礎。。儘管你水平很高,也很難準確地知道你嘴角露出的兩個孔是mi/fa還是fa/so,只能靠長時間地訓練,培養出一種感覺,就是我們所說的--「孔距感」(同學們別怕,尤其女同學不要露出恐懼的表情來)。
好了,多孔含法的單音練習今天就講到這裡。請同學們好好練吧,以前沒練過的同學最少要練七七四十九天,再開始練低音伴奏。低音伴奏也是複音口琴的另一個重要的----坎。
請同學們不要怕冷,從衣兜裡掏出手來給老仙鼓一下掌,,認為老仙講錯了的同學就扔兩個鹹鴨蛋過來。
初學者,象走路,先爬後站,然後蹣跚起步.這其間不知跌了多少次屁墩,摔了多少次爬爬.
我作為一位曾摔的"鼻青臉腫"的口琴愛好者,為了讓初學的朋友少走點彎路,在高手林立的本站,鬥膽談一些教材上沒有的東西.
1. 關於老式單音奏法的練習;
所謂老式單音奏法,只是相對複音口琴.從廣義上說,它是新的不能再新的一種吹奏方法.
許多初學口琴的朋友,往往忽略了這第一課,知道了音階,吹響了1234567,於是就急於進入下一課,殊不知這是萬丈高樓的基座.你吹響了123,你吹乾淨了123嗎?你吹乾淨了123,你吹柔了123嗎?建議初學的朋友不要把它看成第一課,而要作為最重要的一課來練習,尤其是低音部和高音部.多練5671.1765,四個音音高不一樣,但距離一樣,不要親近誰,也不要疏遠誰,這對將來吹奏16分音符很重要.因為在快速吹奏時,同為吸或吹的相近兩個音最容易破壞節奏.
2. 關於新式單音與伴奏;
新式單音,也稱多孔含法.含多少孔呢?複音口琴的"鏘"要想打的厚,當然要深含,但對初學者呢?
楊家祥老師在新式單音奏法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口含五孔.這與許多教材口含七孔或深含的方法是相悖的.細思,頓悟!楊老的方法非常科學,又很人性化.
即讓學生輕鬆的鍛鍊了舌的靈活性,掌握了"鏘"的形成,又避免了初學者因為深含造成的"哈蟆"嘴.待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學會了口舌的放鬆之後,馬上要求學生口含九孔,練習八度和音.老人家的教學理念,可謂是"由淺入深"的最好演繹!由此想到了我,如果二十多年前能聆聽楊老一言,也不會造成嘴角四道深溝三年未平的尷尬.
希望初學的朋友接受我的教訓,你只要掌握了打"鏘"的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厚厚的伴奏自然會從你的琴中溢出!
說起伴奏,先說舌頭.新式單音的特點就是將舌頭蓋住琴格,露出一至兩孔.用舌的什麼部位蓋住琴格呢?書上沒說.有人說用舌的正面,有人說用舌的側面.究其如何?先放放不說.
吹奏八度和音的朋友,經常遇到對不上音的問題,不外乎兩個原因:1.嘴不夠闊,2.舌的位置偏芯.如是後者,試著用舌尖蓋住中間,問題迎刃而解.再往高級一點說,吹分解和音的朋友也常會遇到舌的動作與琴的推進推出總是不同步,試著用舌尖蓋住應蓋的部位,問題亦會迎刃而解.這說明,舌尖蓋琴的靈活性要高與其它部位.為了印正這一點,我利用出差的機會跑遍了所到城市的書店.最後由一位軍博的朋友在北京圖書館查到了石人望前輩於1957年出版的一份資料,其中有段文字描述了這點:".把舌尖移向左唇邊,平平地蓋住口琴低音部的木格(是舌尖去蓋,不是舌面去蓋).".由於是電話記錄,先不去考證文字是否準確.單就我個人的體會,我認為:初學者應以舌尖蓋琴為好!這會對將來的進階打下良好的基礎.
3.樂曲旋律的吹奏;
任何吹奏技巧,都是服務於主旋律的.一位網名"dannycheong"的朋友在帖子中號召新一代人丟棄伴奏,專練主旋律.且不去探討這位朋友的提法是否正確,但"專練主旋律"的
建議卻十分中肯.複音口琴的伴奏技法有十多種,一年之內可掌握.但要很好的融入樂曲的演繹則很難.主旋律是根,各種伴奏技法是本.二者缺一不可.當然,若有樂隊伴奏則
另當別論.希望初學者在練習伴奏技法的同時,千萬別忽視了旋律的練習,尤其是對樂句的處理,鍵盤逢樂句結束要抬手,口琴則逢樂句結束要離口,這很重要!
最後,為初學口琴的朋友提兩點建議:1.每天的練琴時間不易過長,時間長了反而不專注;2.如條件允許,睡前躺在***上練習40分鐘,要輕輕的吹,二十分鐘撅嘴,二十分鐘新式單音,一定要吹你熟悉的旋律,不要加伴奏.如此,即體驗了氣息的出處,又熟悉了音的位置,又放鬆了大腦易於入睡,可謂一舉三得!
以上我個人的一些體驗,不當之處,望眾位高手原諒! 祝朋友們進步!
附一首"採磨菇的小姑娘",莫責怪我吹的不好,也不要挑剔調性(應用小調口琴演奏)只想為朋友的進步提供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僅此而已!
此曲前奏由程明德前輩設計.
初學的朋友練習這首曲子時不要加伴奏,速度要慢,慢中才能出細活.難點:八度跳奏.
用琴: 超金碟B調
錄音: 耳麥
軟體: COOL2.1
基本持法與姿勢
1. 重點在於左手以虎口處夾住琴身的中央,其餘四指儘量併攏,掌心蜷曲成一個音室置於琴身後方。
2.右手以拇指和食指捻住右琴緣,其餘四指也是儘量併攏,兩掌心相互呼應,並類似向遠方呼叫一般。
3. 左右兩手腕關節應該可以自由同時左右橫移,但不要讓手臂也隨著移動。
4. 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左手掌不要馬上包住琴身後方。且四指與口琴呈平行方向,如此才能留出一個可以讓口唇滑行吹奏的通道。
5. 兩肩自然下垂不要僵硬,兩臂內緣稍貼向身體才不會到處晃動,不管是立姿還是坐姿,上半身應該挺直切勿彎腰駝背,兩腳張開與肩同寬,放鬆身體的肌肉,保持在可以隨時準備的彈性狀態。
6.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吹口琴時,我們建議初學者動手不動口,用手來移動口琴,不要以口來帶動琴。
口琴的吹奏姿勢如果不佳,除了會影響吹奏的順暢以外,看起來也不太雅觀。以下是正確的姿勢:
《坐姿》
1.以坐姿吹奏時,頭要正,腰要直。
2.雙腳自然張開與肩同寬(比較適合男孩子),女孩子建議雙腳靠攏比較好。
3.切記勿前傾後仰,不雅觀事小,若影響呼吸器官事大。
4.兩手肘自然下垂,稍貼身體,不要平張。
《站姿》
1.以站姿吹奏時,頭也是要正,腰要挺直,不可彎腰駝背。
2.雙腳自然張開與肩同寬。
3.兩手肘自然下垂,稍貼身體,不要平張開來。
4.身體不要前傾後仰。
二、記譜與實際音高
在這裡,要提醒您一件很重要的觀念,一般我們看到的口琴樂譜,大多採用簡譜,若使用五線譜來記譜的話,樂譜上實際音高將與口琴音高相差八度
從上圖1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果,口琴的低音Do,其實等於鋼琴的中央Do,換句話說,口琴的音高比鋼琴還高八度(這也是有些人會覺得口琴的聲音偏高偏尖之故) 。
今天我們將五線譜與簡譜統一標示,其目地完全為了兩個原因:
1).為了視譜方便,與簡譜達成一致。
2).為了統一樂器的操作。
三、音階排列與單孔含法
現在的複音口琴音階排列,並不同於自然音階或鋼琴等之類樂器的音階排列。最常使用的是二十一孔及二十四孔口琴,近來已經開始有人使用二十二孔及二十三孔口琴,所以在此將上述的口琴整理出一張音階排列表,供習琴者參考:
(以下音階排列是以C大調複音口琴為例)
圖二
請注意以上音階的排列是否有點古怪?從低音部到高音部,既不是以遞升上去排列,但不規則中似乎又隱藏一些規律,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每個音與緊臨的音都是吹吸相間的。這種獨特的音階排列,我們稱之為:獨奏用複音口琴音階排列
單孔含法 圖三
單孔含法是最容易學習的含法,大多數初學者一拿到口琴,在未有人指導前,第一個下意識就會運用的含法。其方法如下:
一、將嘴巴稍微噘起,類似像念"ㄨ"一般,嘴腔內要像含雞蛋般拱起(至少不要扁平沒有腔室)。
二、嘴型大小約可含到一孔(所謂一孔是指上下兩格)。
三、將口唇含上琴格,舌尖內縮不要觸碰琴格。
四、含住後,請試著隨意吹或吸任何音階。
注意事項:
1. 要以最自然的方式含住一孔,絕對不要只含到一格(不管是上格或是下格)。
2. 為了讓音色始終保持一致,強烈要求嘴型不論是吹或吸,或是移動試奏絕對要保持不變,這也包括舌頭與嘴腔。因為單孔含法最大的缺點,但也是最大的優點就是:音色很容易隨著嘴型、唇型、舌頭與嘴腔間的改變而有所不同。我們目前對於初學者的要求是避免缺點出現。
3. 請大膽的移動口琴試奏吧!但請先用手來移動,不要以口就琴。
4. 如果在試奏中發現有有雜音(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吹準),請試著左右調整位置。甚至是您的嘴型大小,直到能吹出很清晰的單音為止,就不要任意改變嘴型了。
】四、中音部音階練習 圖五
吹奏時,請記得低音部在左,高音部在右。不求快,務必讓每個音都很清楚發出。請留意中音6,7到高音1的位置。這需要練習方能熟悉。還有從中音6到7都要吸氣,對於初學者可能不易掌控,必要時可在中間換氣。
以下四個音階的練習都是我們很常用的方法。不斷練習,直到如同背頌一般熟悉
24圖六
下面這是一個用來訓練移動與換氣的練習,四個小節不斷反覆吹奏: 1234543212345432123454321 速度越來越快,我們就必需讓換氣與移動互相協調。
24圖七
五、混合練習與樂曲實奏
當你已經練習完中音部音階後,接下來讓我們再繼續完成低音部與高音部的音階。
圖八
低音部與高音部的音階最困難的就是位置很不規則(嚴格說來還是有規可循) 不過我們還有一些難題要解決:
1.低音部的音簧很容易受到嘴型的變化而產生音降,太憋太扁的嘴型都會讓音色變得很難聽,甚至會覺得很難吹,所以如何放寬嘴腔(好像嘴巴裡含一個蛋)是發出正確優美音色的重要關鍵。
2.高音部的音簧雖然沒有像低音部那樣問題,不過因為音很高,太用力反而會讓,他變得很尖銳難受,所以運氣就變成竅門之一了。
現在讓我們將已經練好的音階,實際應用到曲子上面來吧!!
圖久
學習資料 - 複音口琴 - 複音教程 - 瀏覽文章
五、混合練習與樂曲實奏
發布日期:2004-11-22 22:52:55 作者:黃石口琴網 出處:黃石口琴網
當你已經練習完中音部音階後,接下來讓我們再繼續完成低音部與高音部的音階。
低音部與高音部的音階最困難的就是位置很不規則(嚴格說來還是有規可循) 不過我們還有一些難題要解決:
1.低音部的音簧很容易受到嘴型的變化而產生音降,太憋太扁的嘴型都會讓音色變得很難聽,甚至會覺得很難吹,所以如何放寬嘴腔(好像嘴巴裡含一個蛋)是發出正確優美音色的重要關鍵。
2.高音部的音簧雖然沒有像低音部那樣問題,不過因為音很高,太用力反而會讓,他變得很尖銳難受,所以運氣就變成竅門之一了。
現在讓我們將已經練好的音階,實際應用到曲子上面來吧!!
中音部音階
圖⑩
低音部音階
圖十一
低中高音部音階的混合實奏
六、三孔和音
圖12
在吹奏樂器中,能夠同時發出兩個音以上的很少,而口琴是其中的佼佼者。以下是「三孔和音奏法」的練習方法:
一、先以"單孔含法"吹出一個音階,例如中音Mi。
二、保持右嘴角不動,左嘴角向左方側移,直到發出第一個聲音為止,那個聲音為中音Do。
三、此時兩孔的距離剛好為三孔。
四、保持三孔的嘴型不變吹奏其他音階,以右嘴角的音當成主音,並細心聆聽這兩音的和聲。
圖14
孔和音儘量不要吹到的組合
對於比較和諧的和聲,我們當然可以用力的吹奏,但若有不和諧的和聲 自然要儘量去避免。例如:7與6的三孔和音,是一組不和諧的二度音程 我們自然是儘量來避免。
七、手振音奏法
圖16
一首樂曲如果適時的運用一點振音的效果,那聽起來的感覺一定會相當的優美悅耳。事實上,我們可以從許多樂器上看到他們的振音,雖然方法不盡然相同,但振音所給予我們的感動卻是一致的。口琴的振音方法有很多種,每一種效果都不同,現在將為諸位介紹的是最簡單、好聽的一種稱為「手振音」,以下便是它的步驟:
要領:
1.以左手的虎口挾緊琴身,由拇指及食指扣住,其餘三指自然併攏於後。
2.右手的根部緊貼住左手掌的根部,兩手拇指相疊,其餘四指靠攏並微微翹起然後整個向左手掌包住,兩手掌外緣也互相貼合,儘量不要有太多的空隙出現。這時吹出來的音色便有一種包住、暗暗的感覺。
3.左手固定不動,以掌根為中心,右手向外張開,但兩掌根卻不可分離,張開角度不需很大,以免太費力,這時吹出來的音色又會變成很明亮的感覺。
4.做手振音時,不斷的反覆第2及第3的步驟,我們就可以聽到明暗交替的振音效果。
5.H.C代表兩手掌合起來,H.O代表兩手掌打開,而手振音就是H.C與H.O兩者同時連續動作。
注意事項:
1. 手振音的振動頻率不宜過慢,否則效果不好。
2. 五指如果無法併攏,也會影響到振音的效果。
3. 初學者在練習時,可能會發生手腦不能並用的問題;例如:運用手振音時就忘記了吹奏,想要認真吹奏時卻又不能將手振音用的很順;另外還有一 個常見的問題就是手振音常會跟著旋律忽快忽慢,這些都是要儘量避免的,只要初學者多加練習即可克服。
圖17
H:Hand 手;V:Vibrate振動
常見錯誤的手法:
常犯的錯誤手振音:只動上半部手指,但對於實際造成振音效果的手掌 卻無任何開合動作;所以不論我們花多大的力氣,也只是徒具其形,而未見其義,改進的方法就是把兩手掌接合處當作中心點,然後整個右手掌作開合動作,但左手掌要緊握住口琴,並製造一個共鳴的音室。
八、琶音及單向顫音
琶音奏法」(Arpeggio 除了表示琶音奏法外,尚含有分散和音的意思存在)通常是指一個和音,如撥奏豎琴一般,依其指示由下或由上,迅速順序吹出各音的一種奏法 所以有人說:「琶」同「爬」。常見的琶音奏法大
都是由和音下面的音往上依序吹出,記號表示如下:
圖十八
注意事項:
1. 琶音奏法雖然簡單,但仍然有規則可循,琶音的音階一定要在起始音與終止音之間。
2. 吹奏時,頭不要動,以手來拉動,且氣不可斷掉。
3. 琶音的速度,配合拍值,如果主音為一拍,那堋當他記上琶音奏法的記號時,琶音加上主音總共為一拍。
4. 琶音的音階,不一定全都是吸或吹,也有可能是吹吸相間。
圖19
5的琶音(經過5135) 6的琶音(經過67246)
「單向顫音」(Trill)對複音口琴而言,吹奏方法是以左手虎口輔助支撐口琴,以右手手腕快速推拉口琴,讓主音及上二格的音快速、均勻且連續的出現。
例如:1 的單向顫音為13131313 2的單向顫音吹成24242424。奏法記號為:
圖20 21
※左手固定不動,並支撐著口琴,右手則左右推拉,製造兩音急速交換出現的顫音效果。
注意事項:
1. 建議初學者先以頭不動,只動手部來作顫音效果。
2. 左手固定不動外,還要支撐著口琴,以利右手推拉口琴的滑動性。
3. 原音的歷時較長,且速度緩慢時,可稱之為」長顫音」;反之,則稱之為「短顫音」。不管是長暫音或是短顫音,都沒有硬性規定要演奏多少個音符,一般都是以十六分或三十二分音符來演奏。
4. 初級顫音對於初學者會造成較大的困難是,不容易在快速推拉演奏中 準確 無誤的將兩音平均的奏出。解決辦法只有三字真言:多練習!
5.所謂「單向顫音」是本站提出的奏法名稱,因為顫音可以分成同時吹或吸的兩音或是一吹一吸的兩音,後者難度高於前者許多;單向意指的是同時吹或同時吸的兩音,雙向就是一吹一吸的兩音。
九、開放和弦伴奏
圖22
注意事項
一、以"單孔含法"所含到的孔數,最好是五至七孔為佳。(因為所謂的「和弦」最少由兩個以上不同音名的樂音同時發響所組成)舌頭必需內縮不可碰觸琴格。
二、當吹奏力度較強時,通常是用來加強樂曲氣勢;吹奏力度稍弱且寬厚時反而增添和諧的感覺;有時放在樂曲的終了時,也會製造一些不錯的戲劇力。所以"開放和弦奏法"的技巧是很簡單,但使用時機卻不簡單若不能配合曲趣所在,其破壞將莫此甚也,更講究者,還會注意到和弦聲響的正確性。因此除了吹奏者不能亂用以外,編曲者也要讓這個奏法得到最大的效益
三、一般令初學者感到困擾的地方就是,常常分不清楚"雜音群"與"開放和弦奏法"的不同?
四、開放和弦奏法有時稱作為「空氣伴奏」。
五、從"單孔含法"變換到"開放和弦奏法"的方法,與上一個章節所述的"三孔和音奏法"步驟差不多;但是"多孔含法"變換到"開放和弦奏法"只要將舌頭內縮即可。(註:多孔含法將在其他章節介紹)
圖23
十、斷音與裝飾
斷音奏法簡稱「斷奏」(staccato 簡寫stacc.)與圓滑音正好相反,是一種約縮短原音符一半,並切斷持續音的奏法,聽起來感覺短促且鮮明。口琴的斷奏方法,一般可分成三種:
1.氣斷音:以肺部、喉部或是腹部的力量來控制氣息,讓聲音產生停頓、斷掉的感覺。
2.唇斷音:刻意去控制唇口是否離琴,讓氣息無法進入,達到斷音的效果。
3.舌斷音:琴不離口,以舌直接阻住琴口,讓氣息進不去,同樣具有斷音的效果。
十一、多孔含法
前文已經談過單孔含法是最容易學習的含法,相對於多孔含法,後者在難度上卻是增加了許多。口琴的基本含法分成單孔與多孔,為何會有這兩種含法?主要是為了要營造更多不同的效果,這些效果可以從後續發展出來的技巧得到印證。基本含法就好像是學武的入門功,根基不穩就遑論要學到上乘武功,同樣的,口琴的單孔與多孔含法如果未能徹底扎穩或是只單會其中一種,很多優秀的技巧就只能學一半,試問?有人學口琴,希望只學一半的技巧嗎?
以單孔含法為根基的技巧:單格奏法、小提琴奏法……
以多孔含法為根基的技巧:三孔和音、五度及八度和音、低音伴奏、分析和音奏法……
以單孔含法所奏出的效果:比較單薄(因為共鳴腔的關係)、純淨 容易製造壓音的效果;以多孔含法所奏出的效果:比較厚實、張力大 容易製造和聲的效果
使用方法如下:
圖25
讓琴友們更了解舌頭的動作,請仔細揣摩以下幾張示意圖:
圖26
從圖片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舌頭的運動方向,是以左斜方向前吐出,並以舌的前緣堵住琴孔,留下最右邊一孔,不過,以前的教材所畫舌頭的運動方向,似乎與右上圖有點不同:彎曲的舌頭讓琴友們吃盡苦頭來折彎舌頭堵住琴孔,但事實上實際的運動方向卻不是這樣子。
圖27
注意事項:
1. 嘴巴要以最自然的方式張開七到九孔的距離,然後含住口琴,記住不要含深 要朝著廣的方面發展。
2. 含九孔會比含七孔好一點,因為共鳴腔比較大,但相對的會增加困難度。
3. 如果已經用舌頭堵住琴孔,除了主音外,還有其他雜音出現,這代表孔並未確實堵好,請重試。
4. 多孔含法移動音階練習時,千萬要保持固定,不可因吸氣又把舌頭縮回去吹氣時又吐出來
5. 如果您覺得在移動口琴時,舌頭不斷的與口琴磨擦,而產生不適感時 請先休息一下再吹,通常都是舌頭堵住琴孔太過用力所致,放鬆一點或許有幫助。
6. 保持固定嘴型,不要忽大忽小;舌尖緣不要外露,要包在嘴腔內。
7. 主音是最右邊的一孔,請注意舌頭儘量不要沾到主音的琴格上來,否則會發生壓音現象。
8. 要讓多孔含法早一點變成習慣,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的練習,把單孔含法先拋在一邊。
正確的含法
注意事項:
1. 嘴巴要以最自然的方式張開七到九孔的距離,然後含住口琴,記住不要含深 要朝著廣的方面發展。
2. 含九孔會比含七孔好一點,因為共鳴腔比較大,但相對的會增加困難度。
3. 如果已經用舌頭堵住琴孔,除了主音外,還有其他雜音出現,這代表孔並未確實堵好,請重試。
4. 多孔含法移動音階練習時,千萬要保持固定,不可因吸氣又把舌頭縮回去吹氣時又吐出來
5. 如果您覺得在移動口琴時,舌頭不斷的與口琴磨擦,而產生不適感時 請先休息一下再吹,通常都是舌頭堵住琴孔太過用力所致,放鬆一點或許有幫助。
6. 保持固定嘴型,不要忽大忽小;舌尖緣不要外露,要包在嘴腔內。
7. 主音是最右邊的一孔,請注意舌頭儘量不要沾到主音的琴格上來,否則會發生壓音現象。
8. 要讓多孔含法早一點變成習慣,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的練習,把單孔含法先拋在一邊。
正確 圖28 29錯
十二、低音伴奏
低音伴奏示範:小面老師
琴初級的課程將要在這章節上告一個段落,而這個章節也是最難的,許多琴 友們常常練到這裡就馬上鳴鼓收兵,實在是相當的可惜。現在請您稍為發揮一下想像力,試想一下自己正在盡情演奏時,而旁邊正有一位知己幫您伴奏;那 種互相呼應、搭配無間的感覺,相信天地之間,無人不為之動容。現在我們回到現實,如此令人稱羨的機會--常常會有嗎?
不知道您是否還記得?口琴素有「大眾樂器之王」的美稱!這個美稱是因為口琴具有「輕薄短小、容易攜帶、音色優美」的優點而獲得的嗎?不,這只是其 中之一而已,真正讓口琴榮登如此名譽而不愧的,是僅以簡單構造所制出來的樂器,竟然可以發出令人驚嘆的樂音,不需靠昂貴的有形物質所堆砌,一切渾然天成、毫不矯作,即使列身同樣是吹奏樂器之林中可稱得上是無與倫比。一直被一般人視為玩具的樂器-口琴竟然還可以作出足以媲美百萬貴族樂器所具備的功能,一個人吹奏還可以自我伴奏,還真的讓許多吹奏樂器感到汗顏不已呢!「低音伴奏」是口琴傲人技術中的一種亦是最基本的進階技法,他可以讓上述的幻想成真,不但可以盡情獨奏 亦可同時自我伴奏,旁人傾聽之後不禁開始懷疑,明明只有一張嘴,為何可以發出好像有兩個人一起演奏的效果呢?! 所以,筆者常常對初學者提到,不管你打算花多少時間學口琴,也許一個月,也許一年、兩年,但是如果連這項傲人的技術都沒學到就告暫停的話,個人覺得還不如早一點棄琴算了。到底這項「低音伴奏」是如何的神奇呢?會不會很難?現在筆者將帶您一起進入神奇樂器─口琴的奧秘世界。且聽以法解說:
低音伴奏三部曲
圖30 在大約第1/4拍的時間,接著前一個動作,又把舌頭蓋回原位,聲音立刻停止。低音伴奏技巧的重點:1.主音一定不能斷 2.舌頭一定要完全縮入立刻蓋回。 31。低音伴奏技巧的重點:1.主音一定不能斷 2.舌頭一定要完全縮入,立刻蓋回。
32。。基本低音伴奏技巧可區分成:
1).後伴奏 2).前伴奏 3).附點伴奏
每一種伴奏所營造的效果都不一樣,視曲目所決定使用。嚴格來說,伴奏
無對錯之分,只要優劣差別而已,使用得當,自然會對樂曲有相加相乘的效果,反之就會破壞了整體感覺,琴友們不可不慎之。圖33
※附點伴奏之所以比前、後伴奏稍難的地方,即是他的拍子不易數出。強烈建議初學者以節拍器(機械式或電子式)輔助,先將旋律熟悉、節拍穩定之後,再配上低音伴奏,速度由慢漸快,才能體會附點伴奏的精髓。附點伴奏給我們的感覺具有靈動、跳躍之感,在我們一些臺灣民謠中常見到這樣的安排通常是那些帶有俏皮味道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