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 馬田人 即可關注訂閱
承上啟下景致園 繼往開來曹家圩(之二)
作者簡介:曹小軍,筆名軒琛或曹軒琛,永興縣洋塘鄉曹家圩村牛角衝人,1976年12月生,現廣州上班。愛好文學,常投稿報刊雜誌和新媒體,偶有刊登。
年前在《馬田人》編輯史老師的鼓勵下鄙人鬥膽推出一篇《承上啟下景致園 繼往開來曹家圩》的文章,粗略介紹了家鄉--郴州市永興縣洋塘鄉曹家圩村的前世與今生,描述了曹家圩的人文及歷史,敘述了曹家圩的興衰和繁榮,為族內鄉親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為廣大讀者提供了文化小吃,將古樸典雅卻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曹家圩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承上啟下景致園 繼往開來曹家圩》文後之留言激勵了我,激起我再次創作推介曹家圩的欲望。尤其看到文後:「憶古村,展新貌,懷往昔,拼未來,喚醒了族人重振家鄉的心聲。激勵後人立足當前,展望未來,奮發圖強的精神」的留言更受鼓舞。特別是春節回鄉期間得到周邊鄉鄰的肯定,贏得族內宗親的讚許,博得方圓鄉賢的鼓勵,更增添了繼續書寫的動力。而且,通過親自走訪族內年長前輩和周邊賢能學究,實地查看部分遺蹟和尋獲零星遺棄石碑並研讀其碑文,獲得更多更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取得更多創作素材。
墟場歷史再追溯
原文中初步認為:曹家墟這一聞名遐邇的古墟場大概始於康熙初年。
然而,經進一步探究其歷史完全可以往前追溯至明初時期,也就是說:曹家墟最初開市易貨時間距今已經有650年以上。在現今戴頭嶺坳已經被用作橋板的一長條形石碑的記載裡發現:明洪武初年,戴姓聚居景致園,人丁興旺,家族強盛。緣交通便利,商旅頻繁,客商雲集,故遂地為墟,是為戴頭墟(今曹家圩下首涼亭往景園方向的戴頭嶺坳下地勢平坦處,已被墾成大片農田。旁邊不遠處有分別被稱之為景致園十八景之一的石排環、滴漏和叮噹響以及戴頭梯等四處古景)。至於何時何故導致墟場沒落關張目前暫時無從查考,只聽周邊年長前輩口傳:戴頭墟倒閉之後,位置稍上的曹家墟才得以興盛繁榮。
景致園十八景
而今景星行政村一帶,古稱景致園。如今曹家墟、景園、毛家嶺,羅塘等地仍然廣為流傳「景致園十八景」的傳說,只是年代久遠,部分遺蹟消失,導致無從考證。況且僅以口口相傳,難免出現具體地址不一、各家說法差異,描述片面等狀況。最新了解到的為:「張家園與穆衝園,牛家衝和沈家衝,彎子涼亭勾瓜橋,石牛石馬石排環,銅鼓滴漏叮噹響,戴頭嶺下戴頭墟,戴頭墟邊戴頭梯,石頭馬梯九百九,江北河中披蓑衣」。
「石牛石馬石排環,銅鼓滴漏叮噹響」,已被講過大概。張家園,指的是現今的張家園(已轉歸桂陽縣的界牌村管轄),曾為張姓人居之地,松柏長青,美如園林。依稀記得幼時張家園:參天古松聳入雲端,周邊茶花開遍山野,香飄幾裡,俯身啃下,香甜可口。
穆衝園名稱得以沿用,即從石板官道朝沈家衝上坡的整片山林和菜地的位置。相傳古為穆姓族人聚居之地,三面環山一邊朝田野,田野中間一清澈小溪緩緩而過,空閒季節中的田裡雞鴨成群,牛羊結對。後山桃樹成林,靚麗堪比王母娘娘的蟠桃園,美不勝收。令人痛惜的是時光不再。今被開闢成大家的菜園子,卻也瓜果飄香。
沈家衝之名也得到傳承,不過現「沈家衝」非古「沈家衝」,已經成鄧氏和曹氏少數族人和諧共居地,而古「沈家衝」則是現「沈家衝」往上一點的位置,為沈氏人家住地,是名副其實的沈家大院。因居住山谷,谷中水源遍布,沃土成片,四面環山,宛若世外桃源,又因方言謂之「衝」,是為沈家衝。
牛家衝指的是牛姓人聚居在今牛角衝裡面的石山嶺下面,所以稱之為牛家衝。後曹氏先祖甲勝公遷徙至衝外之谷口,因其形似牛角方改稱牛角衝。張、沈、穆、牛四姓是消亡還是遷徙如今無法考究,但他們創下的名號尚存,曾經居住生活過的遺址可覓,鄉親們耕作之時,常能夠挖出房屋基腳、瓦片等遺物,是否有寶藏也就得看大家的機緣巧合了。
「彎子涼亭勾瓜橋」, 彎子涼亭和勾瓜橋這兩處風景如今還巋然於靠界牌洞油榨坊旁。彎子涼亭因為地處石板官道拐彎的地方,古人因地制宜,建立了有別於它處的一個亭子,非方方正正的一字形,而是拐了個彎,形似V字,故稱為彎子涼亭,專供路人休憩。傳說,古時的亭前泉水叮咚,溪流潺潺,魚蝦成群,江邊柳樹婀娜多姿,壩頭楊樹挺拔俊俏,亭後古柏樹蒼翠茂盛,與亭子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畫卷。長途奔波的路人在此休息時候喝著亭邊泉水泡出的香茶,望眼欣賞周邊美景不免心曠神怡,愜意非凡。
距離涼亭不到100米的勾瓜橋,因其兩塊重達十餘噸巨石橋面上,天然形成一巨大「√」形狀,而鄉親們稱呼「√」為勾瓜而得名「勾瓜橋」。為感激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之恩賜,先祖們賦予勾瓜橋一神秘而美麗的傳說。
據傳,建橋之時工匠們千挑萬選合適石板做橋板,費時日許久窮全體之心機都找不到合適的,要麼太短,要麼太薄,要麼太窄。然當時,這條石板官道可是交通要道,風聞不久當朝天子南巡必定經過,官家上下焦急萬分,也急煞架橋人,搞不好會有殺身之禍。恰巧,玉皇大帝赴南天門查看人間疾苦見此窘境,隨即揮手一勾,從衡山之巔派來巨石一塊,讓它臥於橋墩之上,復瞅其太窄,又伸手一劈,巨石一分為二平置橋上,而那橋上勾子乃係因玉帝用力過猛而致,至今清楚可見。
「戴頭嶺下戴頭墟,戴頭墟邊戴頭梯,石頭馬梯九百九。」戴頭墟雖經演變成了曹家墟,但戴頭嶺、戴頭嶺坳卻威名永存,還是叫戴頭嶺和戴頭嶺坳。令人扼腕嘆息的是:戴頭嶺下戴頭墟,戴頭墟邊的戴頭梯已經部分毀壞,當初可供駿馬奔馳的九百九十九梯石頭馬梯,已經毀壞頗多,爾今倖存於戴頭嶺坳的僅僅三分之一左右。
「江北河中披蓑衣」講的乃是先祖甲勝公在雨霧瀰漫的江北河(今曹氏甲勝公後裔聚居地之一--景園村前的一條小河)中戴鬥笠披蓑衣,獨駕一葉扁舟,孤釣江中魚的勝景。據族譜記載:「先祖甲勝公『不航不舵不江頭,歲歲年年躍上舟。明月一輪魚策策(此字譜上不清晰,為作者根據詩意擅補),飛雲千裡水悠悠。空蒿拍動空笛隱,虛櫓輕搖虛霧浮。待等來時仙客泛,乘風高破洞庭秋』」。意即舊時江北河,上下逶迤彎曲,唯獨景園前面地勢平坦,水勢緩和,兩岸楊柳依依,淫雨霏霏時節,江面霧氣騰騰宛如仙境,先祖甲勝公常戴鬥笠披蓑衣駕獨木小舟於河中懸竿釣魚。尤其夜幕降臨、嫦娥高掛之時,其獨坐江中,揮笛獨奏,優雅悅耳之笛聲響徹雲霄,婉轉流長。待其放下橫笛,拾起竹蒿,一頓揮舞,重展舊時戰場之威風,更顯今日英雄之氣概。
銅鼓耒的傳說
相傳嶺南堪輿大師,地仙名宿--梅X(此字不清晰,認不出以X代替)仙,喜遊名川大山,好指點風水。當行至曹家墟之時,恰逢墟上一異姓商家屋裡老人仙逝,孝家求其指地,梅X仙朝銅鼓耒金手一指,就龍合眼(先前有講,此為景致園十八景之一,系銅鼓耒山頂一圓形天池,直徑超100米,深逾10米,現被開墾成旱土。)邊最適宜,並且一再叮囑:「坑井必須深挖9丈,依此下葬,後代必出宰輔之臣。」但是,龍合眼周邊乃曹氏祖先安息之寶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尤其知悉此寶地有如此超凡之風水必奮而守之。
然而,機緣總是如此巧合。曹氏先祖中有一好賭之徒,豎日手氣不佳,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失魂落魄之際行至異姓所開鋪子前,好酒好菜招待於他,並苦倒無合適之地安葬先人。其心軟給他人有可趁之機,當即十文銅錢典當墳塋大小一方,以致後輩產生墳地之爭(此為後話,會有專文)。於是,孝家請人吹打拉唱,在曹氏祖山之側開坑挖井,安葬先人。開挖至7丈之時,只聞地底水流轟隆,雞鳴狗吠不已。孝家和開坑挖井之人,惶恐不已,遂停之,待挑選好的吉日良辰一到,立即葬之。
未幾,梅X仙復至曹家墟,聽聞具體狀況,搖頭惋惜:「聽吾之囑,後必出宰輔之賢,爾今人文雖盛,恐秀才之末流也」。聽族內傳說,其後裔遷徙定居他處居住不遠,確是人文繁榮超常,秀才之數冠周邊,卻從無中舉奪魁之人,更不用說得鴻臚禮,享恩榮宴之能。
附 言
慎終追遠景致園,淵源流長曹家圩。底蘊深厚,悠久歷史的曹家圩還有很多引人入勝的傳奇和典故,有待人們去傳承,更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有待人們去傳誦。譬如:《一筐雞蛋換松林》、《寡居村婦鬥惡漢》、《震公武士傳美名》、《七董共同治理曹家墟》、《蘭亭指甲一掐贏官司》等等。
曹軒琛作品(點擊即可閱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