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文/曹玥;36氪經授權轉載。
上周,已經播出整整10年的經典青春偶像劇《放羊的星星》宣布將重拍,引起不少國內粉絲關注。在此之前,《流星花園》《泡沫之夏》等經典臺灣偶像劇,都將被內地翻拍。
在熱衷於買日韓IP的內地影視圈內,這兩年來又掀起了一股購買臺灣IP熱:繼《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等經典臺灣偶像劇陸續被翻拍之後,《烏龍院》、《火王》等經典漫畫的改編權也被內地買下,由馮小剛投資的網劇《火王》甚至在殺青之前就已經完成預售,有媒體報導售價超過7億元。
壹娛觀察發現這些經典的臺灣IP大多誕生於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的頭十年,彼時正值臺灣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期,隨著時代的變遷,無論重拍還是引進內地翻拍,這些老IP能否在內地重新獲得觀眾的認可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大量臺灣IP被內地引進2009年,湖南衛視率先翻拍了《流星花園》,但是比起前作8.1分的評分與兩岸三地引起的現象級話題,翻拍作《一起去看流星雨》在豆瓣只有4.1分的評分,還被觀眾吐槽為《一起去看雷陣雨》。今年《流星花園》則放出消息將再次翻拍的消息,並且是由臺灣原版《流星花園》的製作人柴智屏親自監製。
由柴智屏挑選的新版F4(圖片來源於《時尚芭莎》)
這兩年來,《泡沫之夏》《王子變青蛙》等一眾臺灣經典偶像劇陸續被內地翻拍,而被引進內地的不止偶像劇,還有臺灣經典漫畫,從去年開始《火王》、《烏龍院》先後被內地引進改編,而且頗受內地資本的熱捧。
《火王》原本是臺灣上世紀九十年代超高人氣的漫畫,去年被芒果娛樂改編成網劇,據媒體報導,《火王》在拍攝階段就已經完成預售,湖南衛視以400萬元/集的價格拿下獨播權,而優酷則是以高於愛奇藝600萬/集的出價拿下《火王》的網絡獨播權,按照70集來計算,這部劇光是版權收入就已經高達7億元。
由景甜、陳柏霖主演的《火王》
不難發現,上述這些即將被影視化的經典IP均來自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的臺灣作品。經過上世紀70~80年代亞洲四小龍時期高速發展之後,臺灣代工產業開始轉向衰落,為此不得不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2002年,臺灣行政院發布《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整體經濟發展計劃。
受益於此,新世紀的頭十年,臺灣迎來了文化娛樂發展的快速增長期,這不僅表現在小螢屏上的臺灣偶像劇崛起,《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等經典臺灣偶像劇在這個階段內誕生,而內地也是在這個時期內大量引進臺灣劇。
廣電總局公布的引進劇核准資料顯示,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臺灣引進劇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引進16.3部,佔所有引進劇的 19.7%,到2009年,引進數量達到峰值,總計33部,2013年這一數字僅剩3部。
而在電視劇之外,網絡文學領域,痞子蔡代表作品《第一次親密接觸》,遊戲領域內以臺灣大宇旗下《仙劍》系列、《軒轅劍》系列等亦被各種方式引進內地。《仙劍》系列早在2004年就被內地改編成電視劇,而後者則是由唐人影視開發了系列同名電視劇。
2005年由胡歌、劉亦菲主演的《仙劍奇俠傳》
這些版權一般是通過內地版權代理商進入大陸市場。臺灣九十年代末的知名網絡小說《風姿物語》內地版權代理人對壹娛觀察透露,「他們是一次性買斷小說的全版權,包括動漫、電視劇、網劇、電影的授權,然後收益與作者分成。」
但也有公司直接通過購買公司股權的方式將這些IP歸於內地公司旗下。日前,崑崙萬維以2.13億元買下北京軟星51%的股權,北京軟星擁有《仙劍奇俠傳》《軒轅劍》《大富翁》《天使帝國》等大宇資訊旗下經典IP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部分著作權。
藉助內地資本和市場,老舊IP卻難再翻紅?近五年來,內地娛樂產業發展迅猛,不僅吸引了資本與眼球,也吸引了兩岸三地的人才前來掘金。在臺灣文化市場面臨飽和之時,港臺藝人、導演也在內地尋找新的機會。
以柴智屏、陳玉珊為代表的臺灣經紀人,在內地有專門的代理公司為其打理藝人代理業務。正在籌拍當中的新版《流星花園》正是由柴智屏的內地代理公司萌樣影視出品。
在內地資本加持之下,《流星花園》的製作成本亦大幅提升。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原版每小時製作費不到50萬臺幣(約11萬元人民幣),新版製作費每集將近1500萬臺幣(約338萬元人民幣),是當年的30倍。48集的電視劇,總製作費就將超過1.6億元人民幣。
2014年,曾為《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臺劇擔任過製片人的何琇瓊在內地創辦了懿合文化,公司打入內地的第一部作品便是根據張愛玲原著小說改編的《新半生緣》,該劇是由懿合文化聯合內地完美世界雙方共同製作,投資上億元。臺灣IP和內地資本的聯手,讓這部劇充滿了話題性,不過該劇目前還未上映。
由劉嘉玲、蔣欣主演的《新半生緣》
內容不斷翻新的一個基本點必須是好故事,這些臺灣經典IP之所以過了一二十年仍然受到追捧,就說明這些故事還有市場。單純就《流星花園》的經典俗套故事來說,目前內地許多青春偶像劇依然沿用了「流星花園式」的校園灰姑娘套路。
雖然這些IP在內地頗受追捧,也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但是就目前已有的改編情況來看,大部分結果並不樂觀。
「仙劍」系列一度是許多遊戲迷以及電視劇觀眾心目中的經典,2015年由遊戲出品方軟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姚仙本人親自監製的《仙劍客棧》網劇,由於該劇的投資成本低、製作陣容小,特效被觀眾吐槽,豆瓣評分僅6分,網絡播出量共計4億,要知道當年大熱的《花千骨》平均每集播放量就達到了10億,最終該劇由於播出效果不佳,第二季遲遲未能推出。
由吳磊、孫雪寧主演的《仙劍客棧》
另外一個曾經備受關注的《軒轅劍》系列,內地先後將這個IP影視化,先後拍攝了《軒轅劍之天之痕》和《軒轅劍之漢之雲》,前者由當時如日中天的唐人影視製作,即便是由胡歌主演,但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也只有5.4分,而且續集的口碑持續走低,《漢之雲》在今年暑期檔播出,豆瓣評分只有4.8分。
這些經典IP在內地既有粉絲基礎,又有資本加持,但卻未能在市場上良好的化學反應,並不是因為這些IP已經過時。上述作品,無論是《仙劍客棧》還是《軒轅劍》系列都是由新生代演員、導演團隊來完成,作品的製作水準也不夠穩定。
出於對製作團隊能力的考量,一些臺灣IP版權擁有方對製作團隊的要求很高,一位從事臺灣出版業務的對壹娛觀察表示,臺灣在出版物上的版權大多都是掌握在出版商手中,如果想要拿到影視改編權,像瓊瑤、張愛玲、侯文詠等人的小說改編權都需要經臺灣皇冠出版社獲得授權,這家公司在影視版權授權方面是最有經驗的,「一般聽說知名的製作團隊才會授權。」
此外,這些經典IP之所以不能重新翻紅還與內地市場熱炒IP概念有關。有版權代理商告訴壹娛觀察,「前幾年臺灣IP價格沒那麼貴,但是隨著內地IP概念被炒熱,版權的價格隨之水漲船高,價格翻倍。」許多版權代理商將IP視為一種「金融產品」,只負責倒賣IP賺差價,而並非有心對IP進行開發。僅僅是被資本裹挾著前行,缺乏對內容質量的把控,事實證明市場不會為這種行為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