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不只有特呂弗、戈達爾

2021-02-21 不散

對於迷影者來說,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的「新浪潮回聲」單元備受矚目。60年前興起的「新浪潮」電影運動,深刻地影響了世界電影史的發展。

戈達爾《精疲力盡》1960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映並沒有像慣常的那樣,只以戈達爾、特呂弗這兩位影迷圈人人皆知的導演作品為主,還選擇了同樣偉大、絲毫不比前兩位遜色的其他新浪潮導演代表作。 

特呂弗《四百擊》1959

既囊括了同為《電影手冊》出身的巨匠克洛德·夏布洛爾、埃裡克·侯麥和雅克·裡維特,也包含了攝影師轉行、至今仍活躍在影壇的「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雖然她已於3.29離世,這裡表達沉重的懷念),更有「後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萊奧·卡拉克斯

阿涅斯·瓦爾達遺作《阿涅斯論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

這次北影節挑選的六部大師之作,每一部都充滿了新浪潮獨特而迷人的作者美學,也飽含了電影大師們突破常規、大膽創新的電影精神。

1959年初上映的《表兄弟》不僅是克洛德·夏布洛爾處女作,在電影史上也被認為是新浪潮的開山之作

夏布洛爾的處女作《表兄弟》

電影表現了對法國中產階級虛偽空洞生活的質疑,通過一對出身、性格都截然不同的表兄弟之間的衝突,強化不同價值觀的對峙。

夏布洛爾憑藉該片在當年的第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一鳴驚人,並收穫了最佳影片金熊獎,成為新浪潮的經典代表作。

第9屆柏林金熊獎《表兄弟》1959

作為電影手冊五虎將之一,雅克·裡維特一直以來堅持電影創作的藝術純粹性,其作品也具有鮮明的實驗精神。

他的電影拍攝周期都比較長,作為新浪潮第一個開始拍片的導演,這部長片處女作《巴黎屬於我們》卻直到1961年才上映。

雅克·裡維特處女作《巴黎屬於我們》

電影講述大學生安妮結識了一群戲劇的朋友,並加入了他們的劇組,結果戲劇成員接連遭遇不測,使得安妮十分困惑和不安。

裡維特在營造神秘曖昧的懸疑氣氛上非常獨到,也通過情緒的渲染反映了巴黎年輕人普遍存在的焦慮和恐懼心理,是一部值得反覆品味的新浪潮佳作。

雅克·裡維特《巴黎屬於我們》1961

雅克·裡維特《巴黎屬於我們》1961

埃裡克·侯麥可謂是大器晚成,早年以記者為生,39歲才開始拍攝第一部電影長片《獅子星座》

電影於1962年上映,講述了寄居巴黎的音樂家皮埃爾,隨著姑媽去世留下的可觀遺產,以及不斷出現的意外事件,命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侯麥處女作《獅子星座》

侯麥處女作《獅子星座》

平實的鏡頭搭配濃重的文學腔調,侯麥日後的風格已在這部電影中初顯雛形。故事也富含著侯麥對於現代人生活的反思,像一則充滿哲理韻味的道德寓言,嘲諷了現代都市浮華外殼下的冰冷現實。

侯麥《獅子星座》1962

友情客串《獅子星座》的戈達爾

另一部放映的侯麥電影是1983年的《沙灘上的寶蓮》,這也是侯麥中後期的代表作之一。

與《獅子星座》不同,這部電影已經是彩色片,故事背景也從大城市轉移到了鄉間海邊。

侯麥《沙灘上的寶蓮》1983

侯麥《沙灘上的寶蓮》1983

電影依舊是侯麥式的道德寓言,圍繞了三男三女在海灘上的豔遇故事,一邊湧動著愛情邂逅的心動和甜蜜,一邊揭露著現實的謊言和虛偽。不得不說,彩色的畫面讓侯麥清新、簡約的影像風格變得更加迷人。

侯麥《沙灘上的寶蓮》1983

侯麥《沙灘上的寶蓮》1983

阿涅斯·瓦爾達的創作周期十分漫長,直到今年還有新片上映,而她的第一部長片則要追溯到新浪潮發生以前

1961年的《五至七時的克萊奧》是她在新浪潮時期的重要作品,其手法新銳,攝影精美,內涵深刻。

瓦爾達《五至七時的克萊奧》1961

電影以近乎與現實同等的時間長度,記敘了一位女歌手克萊奧下午5點至7點在巴黎街頭遊蕩的過程。

在僅僅兩個小時內,通過形形色色的相遇和拜訪,探索了克萊奧起起伏伏的內心世界。

瓦爾達《五至七時的克萊奧》1961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又有出演的戈達爾

跟前面幾位大師比起來,萊奧·卡拉克斯是真正的晚輩了。他成名於1983年的處女作《男孩遇見女孩》,隨後與朱麗葉·比諾什合作拍攝《壞血》,再次受到好評。

《新橋戀人》裡的朱麗葉·比諾什

本次展映的是他1991年與比諾什二度合作的電影《新橋戀人》,故事講述了一個富家女與流浪漢之間瘋狂而浪漫的愛情故事。其顛覆的故事,熾烈的情感,充滿詩意的鏡頭,非常適合情侶一起來觀看

卡拉克斯《新橋戀人》1991

不知哪位導演才是你的心頭好呢?還是說,想要把整個系列全部集齊呢?無論怎樣,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對於熱愛電影的你,絕對不能錯過。

四月,讓我們一起來北京暢聽新浪潮的回聲

戈達爾《精疲力盡》1960

特呂弗《四百擊》1959

· THE END ·

這是「不散」的 第 883 期 文章,六部都想看!


相聚有時 / 電影不散

不散其他平臺

微博 | 豆瓣  | 知乎 | 頭條號 | 企鵝號 | 百家號等

【加入 不散官方微信群 暢聊電影】

添加微信zp291911978或418947138

備註「不散

相關焦點

  • 戈達爾與特呂弗:法國新浪潮璀璨的雙子星
    ◎ 王 樽 4月20日至26日,由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主辦的「法國新浪潮雙傑電影回顧展」將盛大舉行,這是深圳首次集中展映「新浪潮」兩大領軍人物特呂弗和戈達爾的代表作。 「法國電影新浪潮」,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運動和流派。
  • 新浪潮必備:怎樣閱讀戈達爾的神書《電影史》?
    原標題:閱讀戈達爾的神書《電影史》是否可能?提及歷史中的電影革命,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法國新浪潮必定是最引人矚目的運動之一。以特呂弗、戈達爾為首的新浪潮的導演憑藉不斷革新的電影語言和影像,為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帶來了新的紀元。正如戈達爾所言,新浪潮導演是第一批意識到電影史的導演,但倒不如說他本人是第一個意識到電影史,創造了「電影史」的導演。
  • CINÉ-CLUB | 品味經典:《狂人皮埃羅》與「新浪潮」大師讓-呂克•戈達爾
    」大師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在1965年執導的電影《狂人皮埃羅》(Pierrot le fou)。戈達爾電影的拍攝手法和敘事風格與傳統的好萊塢大片背道而馳,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電影史的豐富知識注入作品中。在他的電影裡,觀眾常常可以發現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子。
  • 神秘禿頭男戈達爾,如何跨越影評屆成為新浪潮導演領袖
    其實,門內的電影節組委會早已經分崩離析,聽不懂法語的米洛斯福爾曼一臉懵逼的退出了主競賽,波蘭斯基等人也憤而辭去評委職務。這是因為左翼導演們帶頭暫停電影節,以支援聲勢浩大的五月風暴,但一直未得到組委會官方回復。
  • 有兩種電影,一種是戈達爾之前的電影,另一種是戈達爾之後的電影
    導語:「世界上有兩種電影,一種是戈達爾之前的電影,另一種是戈達爾之後的電影」1958年11月11日,白血病奪走了安德烈·巴贊40載的短暫生命,這恰恰也是《四百下》開拍的第一天,一切仿佛上天精心安排好了一般,要讓新浪潮從理論到實踐的接力棒在這一天由巴贊轉交到特呂弗的手中,於是,特呂弗對於童年的回憶
  • 香奈兒為她取名,戈達爾靈感女神,60年代新浪潮運動中不可或缺的那張「臉」.
    這個女人,其實志不在模特。在巴黎待了一年之後,她便與這行果斷告別。也是在這個時候,安娜的第一任丈夫,戈達爾(Jean-Luc Godard)正式出現在她的生命裡。戈達爾是法國天才級導演、編劇、製作人,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之一,曾獲得威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等殊榮。
  • 法國導演阿涅斯·瓦爾達去世 「新浪潮」一代只剩戈達爾
    不難看出,在瓦爾達人生最初的職業階段,攝影的重要性遠勝過電影。事實上,當她1954年首執導筒拍攝處女作《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的時候,從未接受過專門的電影拍攝訓練,毫無現場拍攝經驗的瓦爾達,正是用拍照片的方式來幫助自己上手的。她曾說:「那一次,我事先把自己想要拍攝的東西,全都用照片先拍一遍。
  • 「不打光」是他對法國新浪潮的最大貢獻
    戰後回到巴黎,庫塔爾開始了與戈達爾的長期合作,其中包括法國新浪潮最經典的幾部作品。庫塔爾作為新浪潮最重要的攝影師,賦予了新浪潮開放自由的視覺美學。  戈達爾與特呂弗  新浪潮運動表現為全新的自由表達的形式,以更無雕琢的電影畫面為特點。
  • 王源就是戈達爾轉世
    在剛結束的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上,法國新浪潮代表人物戈達爾被頒發「特別金棕櫚」獎。
  • 戈達爾的聲名湮沒了他的作品
    戈達爾       「戈達爾與其他幾位新浪潮領軍人物的區別在於:在成為導演後,仍在進行電影評論,用電影思考電影。」       這是法國《電影手冊》前主編、影評人米歇爾·傅東6月17日在上海大劇院舉辦的「戈達爾,一個電影作者和憂鬱的歷史學家」大師班上對電影大師戈達爾的「鑑定」。
  • 戈達爾87歲生日!成為不朽,然後還在繼續
    法國1959年,戈達爾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盡》誕生,於是不明確的新浪潮風格有了「唯一」的風格,樹立了戈達爾在新浪潮運動中的角色,出手即明確其在電影界的立場,撼動了固有的電影語法,震驚影史。新浪潮是由五十年代末的法國發起,而後引領了全世界的電影變革。在這場充滿各種錯綜複雜意義的「新浪潮」中,本應百花齊放的局面,卻成了戈達爾的一枝獨秀。
  • 戈達爾與坎城的「愛恨情仇」
    看到這種劇情簡介不用驚訝,畢竟戈達爾早已放棄了敘事,而更關注於電影本體的變遷。白色的 「IMAGE」 才是重點,不到打開放映機的那一刻,誰也不知道戈達爾會如何重新定義「影像」的概念。就像2014年的那部劇情簡單到只有一句話的《再見語言》,戈達爾才不會拍婆婆媽媽的家庭劇。在那副深色的鏡框後面,只有對當今電影發展的質問和批判。
  • 特呂弗:「戈達爾的傲慢像他自己」
    上世紀50年代初,在電影誕生地法國湧現了以《電影手冊》雜誌為陣地的年輕影評家,後來這些年輕人製作出的大批極具作者風格和人文情懷的優秀電影,形成了法國電影史上影響深遠的新浪潮運動
  • 法國電影新浪潮,永不停歇
    這批年輕人初出茅廬的作品也離不開眾人拾柴火焰高,《精疲力盡》就濃縮了新浪潮的骨幹力量,除了導演是戈達爾以外,他本人還在影片中扮演了告密者,這部電影的故事原著是特呂弗,夏布洛爾擔任了藝術指導和技術顧問。《精疲力盡》的跳躍式剪輯手法更是被每部電影教科書奉為經典,如果談法國電影新浪潮不談《精疲力盡》,不談戈達爾開創式的跳剪跳接,就好比去巴黎吃法餐沒吃油封鴨腿。
  • 戈達爾:電影史因他而被一分為二
    疫情在全球肆孽,影迷們都只能在線上廖解寂寞,然而網絡蜿蜒曲折,一不留神,在另一端的居然是一位遠古大神。前段時間,INS上直播了讓呂克戈達爾在瑞士家中接受採訪,引來中國影迷競相朝拜,不確定有多少人能夠完全聽懂,但不妨礙大家招朋呼友、其樂融融。
  • 新浪潮電影
    當時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在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院」。
  • 不止新浪潮 讓-呂克·戈達爾
    >和影評人推動法國電影新浪潮>戈達爾把電影語言的所有語法和影片的其他句法都付之一炬了 」當年的法國電影人讓·彼埃爾·梅爾維爾說:「 新浪潮沒有特定的風格可言如果說新浪潮確實有某種風格那就是戈達爾的風格 」
  • 戈達爾寫給安娜·卡裡娜的電影情詩
    作為戈達爾的靈感繆斯,她這一生中與戈達爾締造了不少傳世經典,如《隨心所欲》《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羅》《阿爾法城》《小兵》《美國製造》等。兩人還曾在瓦爾達短片《麥當勞橋上的未婚妻》中上演過世紀之吻。時光倒流至1961年,新浪潮如火如荼。那一年,戈達爾與安娜·卡裡娜結婚,兩人合作了古靈精怪的《女人就是女人》,並為卡裡娜贏得了柏林影后。
  • LA CAMERA-STYLO||法國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在1958到1962年的時間內極速發展,而特魯弗在1959年的《四百擊》與1960年戈達爾的《精疲力盡》起了開創性與推動性的作用。《四百擊》是一部導演半自傳體式的電影,也是其處女作,一個以少年視角進入世界的故事。這部電影沒有傳統故事框架,導演使用大量長鏡頭,將意象與情緒更深刻地磨碎在電影語言裡。而12歲的故事主角安託萬,在今天也成為了電影史上一個令人心碎的經典新浪潮符號。
  • 戈達爾首次直播實錄,冠狀病毒時代的影像
    疙瘩爺爺全程被三連追問為什麼不給瓦爾達奶奶開門。直播全程用法語進行,我們邀請了幾位書本小夥伴對直播內容進行了粗略翻譯。由於是法語快速聽譯,會有少許誤差,不當之處敬請諒解,也歡迎勘誤。工作室後面地上剪的圖片是用於劇本創作這位新浪潮的燈塔提及了他正在做的一個項目:他的劇本將會依靠一個來自歌劇的音樂進行。他更喜歡藉此機會創造一個比起傳統歌劇更街頭、不那麼經典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