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今年的電視劇市場,現實主義題材劇目繼續霸屏,獲得觀眾的喜愛,這體現出電視觀眾的審美品位和文化趣味在多元選擇中呈現出主流傾向。
特別是《老酒館》《外交風雲》等一批獻禮劇相繼播出,這些作品緊扣時代脈搏,聚焦社會變遷,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不同時代、不同領域、不同人群跌宕起伏的不凡歷程。同時,劇情整體風格也一改往日的嚴肅畫風,更加貼近現實、親切可感。
備選:以上統計來源豆瓣,時間為2019年1月1日至12月3日央衛視播出的劇目
從豆瓣評分來看,截止目前,央衛視平臺共計14部電視劇豆瓣評分過7分,都市劇《小歡喜》、古裝劇《大宋少年志》、獻禮劇《外交風雲》三部電視劇豆瓣評分過8。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電視劇豆瓣評分TOP10中,獻禮劇有《外交風雲》《國家孩子》《偉大的轉折》《激情的歲月》《特赦1959》《老酒館》《奔騰年代》《光榮時代》8部。通過觀察今年豆瓣高分電視劇,發現了三大主趨勢。
高口碑電視劇以現實題材為主
縱觀2019年優秀現實題材劇作,或讓觀眾獲得暖心勵志或成為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的螢屏鏡鑑,一些劇目更是成為口碑與收視雙贏的「爆款」。
比如《小歡喜》《老酒館》《光榮時代》《外交風雲》均進入CSM59城2019年1月1日至11月20日衛視電視劇收視率排行榜TOP10與2019年電視劇豆瓣評分TOP10。而縱觀今年收視榜與豆瓣評分口碑榜,現實題材電視劇成為絕對的主角。
2019年電視劇豆瓣評分TOP10,僅有一部《大宋少年志》為古裝劇,其餘均為現實題材。不難發現,今年的現實題材電視劇無論是在題材還是演員陣容,都開始傾向年輕觀眾。少了許多僵硬的口號式臺詞,主旋律電視劇正在向年輕化、人性化、風格多樣化靠攏。在題材方面不再局限於革命和戰爭,選取的視角新穎獨特,讓人耳目一新,在表達方式上也更加貼近情感、貼近觀眾,更具有煙火氣。
獻禮劇站C位,如何成就高口碑?
獻禮劇反映了意義重大的歷史變革,但很容易被貼上政策催生的標籤,與普通觀眾存在著天然的隔閡,加上題材的制約,比一般的影視作品更難獲得高口碑。
但是如今,主旋律獻禮題材電視劇既符合政策導向要求,又契合電視用戶需求,已然成為近年來電視劇目的主流趨勢。
縱觀今年高口碑劇目,獻禮劇成為當仁不讓的主力。2019年電視劇豆瓣評分TOP10中,獻禮劇《偉大的轉折》《外交風雲》《激情的歲月》《奔騰年代》《特赦1959》《國家孩子》《老酒館》《光榮時代》豆瓣評分均超過7分。
這些獻禮劇在年代故事的隱喻中呼應現實,比如生動還原真實歷史事件的《特赦1959》,用獨特的視角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和人道精神,從一個側面昭示出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與規律;以紅軍長徵為背景的《偉大的轉折》,在敘事上充分跨越時空,藝術地再現了歷史。
《國家孩子》自9月初登陸央視以來,在央視平臺創造了單日收視率破2%的成績,豆瓣評分為7.9分,不僅收穫了收視也贏得了口碑,該劇在很多細節上充分表達了草原人民背後的情感和這個事件的偉大敘述,其次,運用四個孩子的人生角度去新穎的表達,同時對父輩的描述也十分細緻。
《老酒館》以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為時代背景,以大連好漢街上的小酒館為舞臺,講述了闖關東北上的小人物陳懷海(陳寶國飾)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大連開酒館謀生計,釋大義的故事。導演劉江曾介紹,《老酒館》的創作經驗其實只有一條:從創作到製作,始終牢記現實主義的初衷與責任,努力謹遵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追求言之有物、力透紙背的現實主義表達。
《外交風雲》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題材,講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新中國外交事業上的傑出貢獻。故事從新中國即將誕生為起點,至1976年尼克森第二次訪華為終點,跨越近30年的歷史。
打動人心的獻禮劇,包涵對時代與個人關係的描繪,在衝突中推進劇情發展,而不僅是為時代空唱讚歌。從2019年電視劇豆瓣評分來看,雖然獻禮劇由於題材性質和時代背景等諸多原因難獲觀眾認可,但是在各方面都用心打磨的獻禮劇同樣能打動人心,好的作品才是獻禮劇獲得高口碑的關鍵。
年代劇再掀螢屏熱潮
相較於部分熱播劇類型的浮沉,年代劇在電視螢屏上是個情緒穩定的常客,此類型題材兼具家國情懷、文化格調和歷史內涵,同時又民族色彩濃鬱,極富視覺表現力。
2019年電視劇豆瓣評分TOP10中,年代劇佔到6部,分別是《國家孩子》《特赦1959》《老酒館》《希望的大地》《奔騰年代》《光榮時代》,這些年代劇更貼近當代生活,應著力捕捉時代變遷、觀察社會階層、記錄生存奮鬥。
比如《奔騰年代》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年代感,劇中集結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各個時期的近20種火車車型,甚至到各種零部件、演算圖紙等,最大程度貼近了當時工程師和工匠們的工作和生活場景。
劉江導演在拍攝《老酒館》時,從前期的布景搭建、人物造型設計,拍攝時的鏡頭調度、影調把控,到後期現代化風格的音效配置,事無巨細。由於無法在大連取景,只能在天津影視城搭景,幕後團隊包下來整個影視城全部改裝,以編劇高滿堂記憶中的興隆街為靈感基礎,嚴格遵循歷史中大連城市建築的風格進行設計,甚至細化到了每條街道。劇中塵土飛揚的土路,都是在影視城水泥路的基礎上鋪上了沙子產生的效果。
《希望的大地》開篇呈現了各界人物的追夢激情,全劇將「希望」貫穿始終,書寫跨行業、跨地域、多線索、多年齡的群像傳記。
比如恢復高考後,馬塵、吳蔚然、柳瑩等下鄉知青如願走進大學課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田慶豐帶領村民進行蔬菜大棚種植、辦起了養殖場;馬昊前往深圳打拼尋夢……該劇將社會的滄桑巨變與多條人生線索的激蕩浮沉互文書寫,提供了洞觀改革開放的絕佳視角,形成獻禮劇新的風格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