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端於美國的慕課之風近來刮到了武漢。新學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正式將8門慕課課程列入本科選修課名單,學生結業後可獲得相應的通識選修學分。此政策一出迅速得到學生歡迎,全校5000多名本科生,已有1400人次選修了慕課課程。
一杯茶時間學一個知識點
慕課是什麼?它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簡稱MOOC,意為「大規模網絡公開課程」。2012年興起於美國,隨後迅速波及各國教育領域。慕課課程不同於以往的視頻公開課,而是將授課、討論、測驗等整個教學活動放在網上。去年5月,教育部支持建設的國家級慕課平臺「中國大學MOOC」上線,打造頂尖高校在線學習平臺,所有課程供網友免費學習,當年9月武漢大學上線首批4門名師慕課課程。
昨天,武漢晚報記者在該平臺註冊選擇了武大肖聖中老師的《古文字學》,成為該課程5600餘名學員中的一名。該課程於今年3月20日開始第二輪開課,每周更新一個單元,每單元大約7節課,每節課均為15分鐘左右的短視頻。
第一節課,畫面中神秘的石陣、古老的文字、還有史詩般磅礴的音樂,仿佛把人帶入一個遠古時代,探索那些刻在龜甲、骨頭上的文字。肖老師不時結合圖示,介紹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有學員表示,「用一杯茶的時間就能學習一個新知識點。
在「老師答疑區」,大約有50餘條帖子,肖老師都有回覆。可以看出,學生們都有一定的基礎,興趣也很濃厚。有一位中學生留言說,自己正在研讀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對其中的漢朝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之爭產生了興趣。肖老師對此不僅給予了細緻地解答,還說:「作為中學生,能學習古文,很贊。」
慕課上的作業又是怎麼完成的?以武大阮桂君老師的《方言與中國文化》來說,學員會被要求上傳自己的方言錄音作為作業。作業有上交期限,如果超過則沒有成績。上傳的作業,客觀題由系統批改,主觀題則由同學們互評。
設計課程像編劇本
慕課對高校和教師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戰。這不僅要求教師根據網絡教學時間碎片化的特點重新設計教學內容,還要做大量技術工作。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梅麗霞是該校第一個吃螃蟹的。去年10月,她的《經濟地理與企業興衰》慕課課程上線9個小時,就有2000多人報名學習。
梅老師說,這門課以前在課堂上講過無數遍,但作為慕課課程,內容就要動大手術。「就像編劇一樣,我要考慮哪裡放講解視頻,哪裡放PPT和動畫,怎麼讓課程不枯燥。還要確保按5分鐘一個知識點來切分視頻。」她說,學員反映,上課就像看網絡劇,坐等每周更新。
看似簡短的視頻背後,也凝結著助教的辛勞。武大信息管理學院教授黃如花的《信息檢索》課程在網上很火,在線學習人數超過萬人,因此該慕課團隊從全國精選了近200名助教,隨時關注討論區回答用戶問題。
十多分鐘的課要錄一個星期
武大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文建東的《微觀經濟學》課程,上線後學習人數也是過萬。起初,他對錄製慕課有點排斥,因為以前錄製視頻公開課遇到過「雜音多、質量較粗糙」的問題。
「但這次是一家專業公司操刀,從孔凱鑫女士為首的攝像團隊,從構圖、站位、燈光等都精益求精。」文教授說。課程從去年9月錄到年底,天正熱的時候為保證現場沒有雜音,不能開空調,臉上出了一點汗就有人立刻上來補妝。在慕課上課,還要克服不能與學生有眼神交流的不適。所以,10多分鐘的課程,他和團隊成員幾乎要花一個星期才錄製、剪輯、校對完成。
文教授平時工作比較繁忙,但只要有空,他每天會抽半小時回復學生的帖子,為他們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