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閱讀第一,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又到了我們的「周二人物故事」專欄了。今天來給大家講一個「超級女生」的故事。
怎麼回事呢?還是要從B站今年剛引進的一部「年度大片」 開始說起。
這是部紀錄片,名字叫 Jane 《珍》...
海報上的主角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是教科書級經典人物啊;我們當年在讀,我們的孩子也在讀;中國人在讀,外國人更在讀。
她就是 Jane Goodall(珍·古道爾博士)... 對,那位去非洲研究大猩猩的女生。今年,她86歲了。
回到紀錄片。豆瓣上是9.1的高分,幾乎全是好評。
大家佩服她的奉獻與成就,不過不少網友和我一樣,對她的「美貌」印象深刻 - 沒想到,她這麼「養眼」。
「忍不住要讚嘆她的美貌,那雙眼睛太活潑、太明亮了!」
她曾是《國家地理雜誌》著名的封面女郎
珍·古道爾是個科學界的 Superstar,做超級明星好多年了。1965年,國家地理拍了一部《古道爾小姐與野生黑猩猩》,收視率相當於現在的 Super Bowl(超級碗)。關於她的書、電影、紀錄片,真的好多!
給小朋友讀的人物傳記 Who Was 系列裡也有她
到今天,她還是個大忙人,每年居然有300多天奔波在世界各地演講。她說:
「我已經86歲了,人生走向盡頭,因此我要更加珍惜時間,保證我堅信重要的事業在我走了以後還能繼續下去」。
2017年,去美國大名鼎鼎的私立高中 Phillips Academy(扎克伯格母校)做演講 ...
世界上崇拜 Jane 的人到現在還是不計其數,據說馬龍白蘭度(《教父》)還曾經是她粉絲。《肥倫秀》的主持人 Jimmy Fallon 採訪過她,還把關於她的一幅畫掛在家中走廊上 ...
前段時間,Guy Kawasaki(被稱為矽谷奇才,是賈伯斯的老搭檔,還是伯克利商學院的教授)也跑去跟她對聊 ...
兩人聊了半天教育。Kawasaki 問她:你覺得現代孩子「按部就班讀大學」是必須的麼?她說:當然不是,這完全取決於這個年輕人到底想要做什麼。有的,需要學校教育;有的,未必需要。
反正,地球上幾乎每個牛人見了她,都是畢恭畢敬,用 「見到你我很榮幸 I'm hornored "來開頭 ...
至於各種獎項,更是多得數不過來;比如,女王授予她大英帝國女爵士勳章,相當於騎士爵位…
和女王在一起,很舒服平等的樣子。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樣的疑問:
說實話,作為希望了解「人類成長密碼」的一俗人,仔細讀了她的故事,我還真是覺得有趣有啟發的。今天一起來看看~
她有個好媽媽
Jane 1934年出生於英國倫敦,有個比自己小4歲的妹妹。爸爸做生意,媽媽是寫小說的。
兩歲的時候,父親送給她一隻名叫Jubilee的黑猩猩毛絨玩具,沒想到自己的女兒會和黑猩猩結下一輩子「情緣」。
Jane 從小不愛熱鬧,不愛說話,喜歡各種動物,喜歡讀書。
媽媽看到女兒喜歡動物,就常帶她去圖書館看動物相關的書,譬如《人猿泰山》。Jane對這本書熱愛無比:
「小說裡無處不在的冒險精神和自然界散發的野性氣息,讓我產生了去非洲跟動物生活在一起,寫書介紹它們的渴望…」
Jane 成績一直很好,但因為家庭情況,她沒有上大學,中學畢業後在倫敦做了一名秘書,這份工作她一點都不喜歡 ...
沒多久,一位老同學在肯亞開了農場,邀請 Jane 過去玩,Jane 二話不說就答應了,為了賺足旅費,還兼職做飯店服務員 ...
終於她來到了嚮往已久的非洲 ...
還遇到一位對她產生巨大影響的導師 Louis Leakey(世界著名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因此還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非洲貢貝研究黑猩猩的機會…
一位年輕的單身女性要去非洲蠻荒之地研究黑猩猩?對此,她的母親的反映,和一般媽媽大相逕庭。媽媽對她說:
如果你決心要做這件事,你一定把它做好,你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你不要輕易放棄!
聽起來很「俗套」,但想像如果你是這位媽媽,女兒在「談婚論嫁」的年齡堅持要去原始森林研究某一種猴子,還可能有生命危險,你會怎麼反應?
Jane 成名後,幾乎在每個場合都會稱讚自己的媽媽。說,沒有媽媽,就不會有自己的今天:
我母親從來不會對我說,女孩做不了這些,幹嘛不找個可以實現的夢想…相反,她非常支持我對動物的熱愛。」
她媽媽對她的支持,還不只是說說而已。
當時政府提出條件,Jane 在野外必須要有一個歐洲人陪同。Jane的媽媽於是親自前往非洲野地 「陪娃做作業」 ,她在那兒陪伴了女兒最初的四個月 ...
期間還在當地開了一個診所,幫非洲孩子治病 ...
那段時間,母女兩人都遭遇了生命危險。她們患了瘧疾(Malaria),好幾個星期兩人躺在帳篷裡發燒、出汗,幾乎奄奄一息 ...
《Who Was》 傳記裡的配圖
就這樣,媽媽也沒有把女兒拉回英國去。
都說母女關係有時很難處,但 Jane 對母親的感謝,真的無時不在:
「我母親最重要的一點,懂得聆聽我的想法,也很公正,不會無緣無故對我生氣,是我母親幫我建立的自信…」
只能說,有個這樣的媽,好難得!
熱愛、決心與使命
說實話,小時候我們讀她和黑猩猩的故事,總覺得有點不太理解:「觀察黑猩猩」,這事兒為什麼了不起?
現在有點理解了,一句話概括就是,她改變了我們生物教科書裡對「人」的定義。
還記得這本書麼?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場的超級暢銷書《人類簡史》,很多人是從這本書裡知道原來人類發源於非洲 ...
Jane 的導師 Louis Leakey 當初就是因為在研究「人類起源」 這個課題才把 Jane 派去觀察黑猩猩的,因為黑猩猩可能是和人最接近的動物啦(我們和它們的基因🧬相似度將近99%)。
到五六十年代,科學家認為 「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會使用工具。
是這樣麼?基於靠譜的實地觀察,Jane 她發現:黑猩猩也會使用工具!用工具去抓吃的!
這個發現當時太震撼了, Jane 一下子成了世界名人。這麼年輕、這麼漂亮、這麼苗條的小姑娘,怎麼能有這樣「驚世駭俗」的科學發現呢?
大家對黑猩猩很好奇,對 Jane 同樣好奇。
不過,這一切,得來非易;也許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人能做到。
這裡,有命運的安排,有機緣的巧合,更有不可徵服的決心。
首先,來非洲旅遊的她通過了「面試」,獲得了一份自己超級熱愛的工作。
據《國家地理》報導,在非洲做人類與考古研究的 Louis Leaky 當時正想要一個善於觀察、不會帶著固有的理論偏見的人,去研究黑猩猩 …
Jane 和導師 Louis Leakey
Jane 缺乏正規的科學訓練,但她對動物極度熱愛,使得她成為Louis 正想要的那種一線研究員。
他還找到一個美國商人,拿到可以資助Jane 進行6個月野外觀察的資金,Jane 就這樣踏上了研究黑猩猩的旅途…
Jane 一到駐營地,就收到當地人的提醒—有居民被黑猩猩抓傷過臉、當地有不少毒蛇!
Jane說:「有時我也會害怕,但沒什麼可以阻止我做想做的事。」
然而,要近距離觀察黑猩猩,是很難很難的。「我總是垂頭喪氣地回到營地,但我還是帶著決心重新回去。」
幾個月過去了,她和猩猩之間的信任還是沒有建立起來。Jane 很害怕經費用完前還是沒有任何發現。
人們對她也不抱希望:這個女孩根本應對不了非洲叢林的環境,估計堅持不到三個月就該回來了。
但人的決心,真的能「撼天動地」。
為了獲得黑猩猩的認同,Jane 開始模仿黑猩猩,保持和它們一致的生活習性,比如睡在野外,吃黑猩猩吃的果子,甚至像黑猩猩一樣爬樹,還會模仿它們的叫聲,好像自己就是一隻母猩猩…
Jane 和黑猩猩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Jane 逐漸能認出每隻黑猩猩,還給它們取了名字:白鬍子大衛,冷靜、威嚴;麥奎格先生,喜歡打架;芙洛,有個蒜頭鼻,耳朵還缺了一塊…
終於某一天,Jane 的觀察取得了重大突破,她發現白鬍子大衛折下一根樹枝,摘掉了上面的葉子,蹲在白蟻丘旁邊掏白蟻吃。這個發現直接推翻了科學家的以往結論:只有人才懂使用工具!
她立刻給導師寫信,Louis Leakey 激動地回復她:「我們現在必須重新定義人!」
Jane 的另外一大發現,就是黑猩猩是有個性的(personality),而且它們與人性有很多相似之處:
比如,它們會抱,親吻 ...
它們也會「快樂育兒」,陪娃吃飯、玩耍、睡覺 ...
它們富有感情,一位年老的母親去世了,正直壯年的兒子會鬱鬱寡歡,三周後悲傷而亡 ...
它們和人一樣,也有殘暴兇悍好鬥的一面 ... Jane 還冒著危險記錄下「猩猩部落戰爭「的真實場景。
這一切發現,讓人們重新思考「人如何為人」,「人與自然到底是什麼關係」。宏大的命題,讓 Jane Goodall 成為名垂歷史的人。
期間,Jane 在導師的幫助下,還去劍橋大學,獲取了博士學位。她沒有本科學歷,但劍橋認為她的研究經歷足以讓她有資格直接讀博士。
看來,名校在偉大的決心、重大的發現之前,也是可以靈活而謙卑的。
之後很多年,她一直是世界上黑猩猩保護、自然保護的領頭倡導人。直到今天。
對待婚姻和孩子,多是平常心
看到這裡,你會想這是不是又一個不管不顧的女強人?
還真不是,她有過兩段婚姻,有一個兒子。
她對婚姻的態度,從來是隨性的。去非洲的時候,她壓根兒沒太想這個問題:
「我從來沒期待過要結婚、組建家庭,那不在我的思考範圍內。去非洲和動物生活在一起,是我唯一想做的。」
後來,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間,遇到了合適的人,就自然走進了婚姻。
第一任丈夫,就是給她拍下了那麼多照片、錄像的國家地理攝影師,叫 Hugo;他是一個荷蘭貴族,是世界有名的野生動物攝影師,拍的電影獲得過八項艾美獎。
Jane 自己拍的照片,不夠《國家地理雜誌》的「高清美」標準,於是NG派了自己的籤約攝影師去幫她 ...
這下,「天涯逢知己」啦 ...
相處甚歡 ... 很好看的兩口子。
那就結婚吧 … 很自然。
3年後,兒子小 Hugo 出生。Jane 開始全心全意陪娃 ...
Hugo拍攝的非洲草原上的Jane和小Hugo
Jane 把兒子帶在身邊,做 homeschool;一家三口留下不少很有感覺的照片 ...
也曾想引導兒子的「野外」興趣 ...
不過發現,「有其母未必有其子」,兒子不怎麼喜歡野生動物 ...
Jane 整整陪兒子三年多,然後把兒子送回了英國。此後,經常只有假期時見面。
1974年,因為聚少離多,這段婚姻走到了盡頭。
唯一的兒子,對她也有過怨言,最終還是理解、接納了這一切。
成年後的小 Hugo
雖然沒有母親的日夜陪伴,兒子也算順利長大。
他選擇了和父母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既沒做動物學家,也沒做攝影師,更沒去非洲,而是成了一位一流的造船師。母子關係,看起來還不錯…
86歲的 Jane,行動靈敏、思路清晰,整個人好像有層光彩環繞。
回顧年輕時的她 ....
"恬淡、溫和、靜謐,眼神中對自然由衷的愛意」,似乎從來不曾消失 ...
而強大的熱情、不可動搖的決心、崇高的使命感,正是一切的動力。
她的故事,驗證了英語裡一句諺語:
When you really want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to help you.
「如果你知道去哪, 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這句話,送給孩子,也送給我們自己。(觀看此部紀錄片,關注「閱讀第一」,後臺回復關鍵詞「珍」,即可獲取觀看連結。)
本文來自小花生網,一個專注分享國內外先進而實用教育資源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