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6月28日訊(沅陵站記者 馮奎)「謝謝駐村工作隊提供的魚苗,今年又可以增收萬把塊錢了。」6月25日,湖南省沅陵縣馬底驛學堂灣村民舒朋在該縣委組織部駐村扶貧工作隊戴育南及宋利華的幫助下,魚苗活蹦亂跳躍入稻田。
「按現在的市場價,稻花魚畝產值3000元左右,村民種田養魚兩不誤。」該縣畜牧局養殖技術人員蔡超凰一邊給當地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一邊分析市場行情。當天,駐村工作隊聯合縣畜牧局投放鯉魚和草魚魚苗萬餘尾,組織8戶農戶發展稻花魚,養殖面積16餘畝,以點帶面示範帶動群眾發展特色產業。
學堂灣村是沅陵縣馬底驛鄉境內一個高山貧困村,全村經濟發展滯後,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產業單一,致富手段不多,主要經濟來源靠勞務輸出。三年前,沅陵縣委組織部成為扶貧後盾單位。
「路通了,水來了,電亮了,產業也活了。」談起近幾年的變化,該村支部書記舒序貴感觸很深。
交通不便是當地村民的一塊心病,全村僅一條4公裡長的村級公路,晴天灰塵揚,雨天爛泥飛。工作隊入駐之初便聚焦「基礎設施突圍」,籌措資金提質擴寬公路5公裡,解決341戶1038人出行難問題,投入15萬餘元新修人行便道2400餘米,基本實現水泥路通暢到戶;投入26.45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115盞,843人受益。工程採取農戶投工的形式,既調動了當地村民的積極性,又節約了成本,確保資金能扎紮實實的用到老百姓身上。
貧困戶要脫貧,關鍵還是要有產業支撐。扶貧工作隊充分利用閒置土地,開發100畝左右水果基地,採取「村集體經濟+種植大戶+貧困戶」的形式,將全村的貧困戶納入進來,常年安排10名貧困戶從事水果園管護工作,人均年工資收入4000元左右。
同時,2017年籌資4萬餘元購買30箱中華蜜蜂,積極開展貧困戶扶技扶志培訓,邀請養蜂專家現場授課4期,2018年實施養蜂承包轉讓,後盾單位繼續投資2萬元,村集體增收6000元。今年繼續擴大生態養蜂,新增養蜂50箱,預計增收5萬元,並聘請當地貧困戶為蜂場管理員,由村委會對其實行績效考核,每月固定工資1000元+蜂蜜銷售收入提成30%,確保了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不返貧。
「水果、養蜂,租茶園,產業齊頭並進,『活了』村集體和貧困戶!」目前,該村生態養蜂、茶葉開發、小水果等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大戶帶頭、全民參與、利益共享、種養結合、一村多品的產業格局,多途徑開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既能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又能讓村民的口袋扎紮實實地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