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微博上最大的爭議,來自演員孟子義。
起因是在最新一期《演員請就位2》,她進入郭敬明的拍攝組,但卻拒絕用劇組的統一妝發,私自改妝,甚至自帶了專屬的化妝師。
她的舉動讓一向對自己組演員說話挺溫和的郭敬明當眾質問——「為什麼要這樣?」
並且直接警告說:「你再亂改一個妝,就別拍了。」
這場衝突立馬將「孟子義」推上熱搜第一,但批評她的聲音幾乎一邊倒,直指她「不敬業」。
事實上,無論是大熒幕電影以及電視劇拍攝,又或是綜藝裡的臨時劇組,甚至是雜誌的拍攝,演員的妝發都是為劇情和主題服務的,它們務必要貼合整體的角色與情境設置。
也就是說,擅自改妝極大概率會破壞角色的「統一性」,最終導致全劇組心血白費。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郭敬明的憤怒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
當然,「改妝」這一話題之所以在當下被強烈反抗,並火速刷遍各大社交媒體平臺,更深層反映的是關乎演員專業精神缺失的嚴肅議題。
「孟子義們」做錯了什麼?
如剛剛所提到的,在影視行業,演員擅自改妝是大忌。
而孟子義之所以讓人憤怒的另一個原因,是她私自改妝容並非首次。
與《演員請就位2》同時衝上熱搜的,還有四年前的表演綜藝《一年級》,在綜藝裡,孟子義把小偷原本灰頭土臉的妝容卸下,並堅持:「我演的又不是乞丐,要那麼黑幹嘛?」
這一行為遭到袁詠儀當場反駁:「你是導演還是演員?」
後來她出演《陳情令》,不願卸下她的粉紫色美甲,讓觀眾們非常出戲。
一連串的「不敬業又冒犯的舉動」,被鏡頭實誠記錄了下來,才有微博上她道歉,但網友卻不買帳的境況。
也是在同一天,鞠婧禕在電視劇《如意芳霏》中的一段綁架戲也衝上熱議。
被綁架的她咬著一塊手帕,濃妝豔麗,面不改色,與「被綁架」的情景極端失衡。
早在之前,她也在某個採訪中透露演戲定妝會用同一個造型師。
這貌似也印證了她為什麼在《新白娘子傳奇》、《漂亮書生》、《如意芳霏》裡的造型,幾乎別無二致。
*這三個造型居然來自三部截然不同的劇
從側面看來,也是觀眾們苦「演員不專業」久矣。
同樣的綁架戲份,周迅在《李米的猜想》裡就敢豁出去,用血求救,眼神驚恐,讓人立馬代入情境,最終拿下金雞獎影后。
青年演員鄧家佳,在《無證之罪》裡的綁架戲也重新被推上熱搜,沒有一句臺詞的驚恐絕望,攝人心魄。
不少愛豆演戲介意「付出」,介意「變醜」,不僅有礙劇情的圓滿,還會形成連鎖效應,更多抱有同樣心理的演員便一擁而上。
在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片場,有個飾演宮女的演員,被副導演選中成為幫主角測試光線的「光替」,站了足足兩個月。
因為是「光替」,所以最後,幾乎一秒鏡頭都沒有。
這個演員,叫張天愛。
這種經歷,於演員來說,是磨礪,亦是機會。
成名越是困難,得到後,便越懂得珍惜。
而在現下的影視圈,流量們為角色能貢獻幾分是一回事,粉絲願不願意又是另一回事。
有不少愛豆主演的劇集,剛發定妝照就被粉絲們強烈抵制,認為妝發造型都沒凸顯偶像的風採。
像演員王剛說的:「很多粉絲不願意藝人扮醜、演壞人。」
故此之下,很多流量在挑選角色時,會把「妝發好看」作為其中標準,將個人形象排在了人物之前,更在乎「角色美不美」。
像《演員請就位2》裡的導師趙薇,在《親愛的》扮醜演李紅琴,每天到片場都「比自己想的還要糟糕,認不出來」。
但她靠這個角色,拿下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
很多人忘記了,論「流量」,趙薇才是初代「流量」。
當時的《還珠格格1》取得了全國收視率47%的好成績,《還珠格格2》播出時,全國平均收視率突破54,最高達到68%,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
但趙薇想轉型,於是她跟瓊瑤說不拍《還珠格格3》了,接著用了4年時間專注電影方面的發展。
對外形要求甚多忽視自身的「演技」,就會本末倒置。
於是很多流量,演戲多年技藝未精進,但熱搜卻上了不少。
同類話題與情形一再出現,網友開始對演藝圈的要求越來越嚴苛,拋不開偶像包袱,註定融入不了角色。
愛豆在演戲,演員在唱歌
當演員的標準被拉下來後,整個行業變得更浮躁,專業能力被拋開,很多能力不足但自視甚高的愛豆們,將娛樂圈帶到一種窘境。
畢竟市場看重的,是如何快速變現。
記得兩個月前,微博有個熱搜標籤是:愛豆在劇組演戲,演員在晚會唱歌。
這種調侃是對近些年流量經濟的「總結」。
乍看起來,他們都在衝破「安全區」,去全新的領域,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流量們霸佔了許多資源,在表演事業上「鍍金」,而真正的演員卻只能跑去上綜藝,乃至跨界唱歌求機會。
遠的不說,《乘風破浪的姐姐》開播前的噱頭,就是集齊了一批出道多年,但多數在娛樂圈沉寂過一陣的女性藝人,她們中不少正是演員。
並且不止一次在節目上吐露過自己的心酸,明明專業能力過硬,但幾乎沒有戲拍,要在「逆齡女團」的包裝下重新出道。
更殘酷的,是30個人爭奪最後的7個出道名額。
作為影視製片人的張萌調侃自己是來「找演員的」,跟金莎、孟佳等人承諾「以後姐找你拍戲。」
尤其是在樂壇早就不景氣的現在,從音樂圈出道的愛豆們,慢慢轉戰影視圈,那對於乘風破浪的她們來說,就更難了。
明明夠努力了,去爭取了,結果又怎樣呢?
有幾個姐姐,在節目完結後,又迅速沉寂了下去。
更諷刺的是,一蜂窩跑去演戲的愛豆們將資源拿走了,注意力卻放在表演之外的地方。
粉絲經濟下,娛樂圈最盛行的撕番位,在IP效應強大的項目裡,工作室為了藝人的地位,粉絲為了偶像的排位,撕得樂此不疲。
影視創作團隊早就喪失了話語權,拼命討好資方,又怕得罪粉絲,在兩頭夾擊下,市場上劣質品橫行霸道,觀眾的興趣取向被忽略了。
與此同時,愛豆們的片酬被抬到「天價」,無數初出茅廬的流量演員們,拿著動輒上億的片酬,而低調的實力派,常常戲份被壓縮,連片酬空間也不斷變窄。
拿《隱秘的角落》演周春紅的劉琳來說,去拍戲只能自己買火車票,足足站了8小時到片場,她格外珍惜演戲的機會,因為被無端替換,片酬低下的情景經歷太多了。
有人也許會問:愛豆們擁有市場號召力,能快速變現流量,拿高片酬不合理嗎?
可問題是,觀眾買單的到底是愛豆的臉和流量,還是演員演繹的好故事呢?
最無解的是,資本流水線造星、粉絲經濟造神,畸形生態一旦開始,就很難再回去。
將評價的權利還給觀眾
曾經,影視圈最讓人自豪的地方,是一張張努力且生動的臉,賦予影視劇以鮮活的生命。
那種境況有多久不再了?
觀眾又曾呼籲過多少次「為什麼現在的劇沒有以前好看」?
歸根到底是影視圈早就換了一批人,評價的標準也交由一個個「大數據」決定:播放量、曝光度、熱搜數成為新的標準,「演員的門檻」越來越低。
張譯就公開抨擊過組團去演戲的愛豆們,在他看來,演員應該是有一定門檻的。
前兩天開播的《鹿鼎記》,在豆瓣評分只有2.5分,在所有翻拍版本中墊底。跟好評如潮的TVB版更是差了一大截,很多人也開始討論起TVB對演員的培訓機制。
拿TVB培養演員的訓練班來說,演員無一不是從龍套開始跑起來的,從周潤發、梁朝偉、劉嘉玲等人,到後來的林峰、佘詩曼,都在這個體系下成長。
胡杏兒剛加入TVB演戲時,天天被觀眾狠批「演技差」,她也坦誠無言可對,只能默默努力,後來終於坐穩「TVB一姐」。
如今她在節目中「扮醜」學方言,願意衝破舒適區再出發,拿到S卡後,最先感謝TVB讓她成為今天的「戲骨」。
儘管TVB不止一次被控訴「酬勞低全年無休」,但起碼為演員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拓寬了他們的表演空間。
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也還原了這種訓練班式演員生態的殘酷,行業讓演員認識到應具備自我修養,都在講「能不能有點專業精神。」
而以前真正從科班出身的演員,也自覺用能力捍衛演員的尊嚴。
像當年剛出道的章子怡拍《臥虎藏龍》,那時在導演李安心中她不是最佳人選,隨時可能被替換,但章子怡偏要成為「唯一」。
她如今不斷被提起的拼勁,不就是當年吊著威亞、臉不懼往牆上撞的倔強?
也慶幸這些在觀眾嚴苛標準下成長起來的演員,敢於放下臉面,靠自身實力衝破瓶頸。
趙薇曾在給新人演員的勸慰時直言:「要真正的產生興趣,再去做一件事。」
但也許,僅僅靠努力與興趣出頭的言論早就消弭了。
如今的演藝圈狀態,不用配音就被贊「敬業」,不用替身被誇「努力」,扮醜也是「拼命」的一種。
這些本該專業之內的事情,變成一幕幕荒唐。
那些急功近利的聲音,淹沒了追求專業的吶喊。
表演學科背後的含義是什麼,並不只是那些美麗的臉,千篇一律的演法,還應該包括天賦、努力程度,還有對演藝事業的敬畏與熱愛。
這些維度,才是衡量演員的標準。
什麼時候,愛豆們能把自己「砸碎」了,去塑造成戲裡的那個「人」?
什麼時候,評價演員妝發、演技的權利,可以再交還給我們觀眾?
那才是,時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