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是出生在呂梁的知名歷史人物,他的身世有民間傳說版本和電視劇版本,這兩版本都不真實可靠。本人經過多方查證,現還原于成龍的真實人物形象。
于成龍的宮廷畫像
家世出身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生於山西永寧州來堡村(現呂梁市方山縣來堡村),字北溟,號於山。于成龍遠祖於伯達、於建中、於仕賢於1341年(元朝)遷至石州白霜村(現為柳林縣李家灣鄉白霜村,白霜村現仍有于氏後代應和于成龍同祖)。1506年,其宗族一脈於素遷居到來堡村。於素生於恩等四子,於恩生於採等四子,於採生於時煌等四子。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於時煌原配田氏生次子于成龍。不久,田氏病逝,於時煌繼配李氏,家庭關係和睦。
未維修前的于成龍故居
讀書求學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22歲的于成龍參加鄉試,太原考場徇私舞弊,于成龍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結果正榜無名,勉強考取了副榜貢生。(不算中舉,相當於備取生,但可以直接參加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考試。被錄取者稱貢士,再經殿試合格後稱為進士。)之後,于成龍以父親年老的說法,未參與會試。
1647年(順治四年)至1651年(順治八年),于成龍到太原崇善寺(位於太原市東南角的省博物館背後)的學校複習了4年,1651年的鄉試落榜,這年他已經試35歲了。
1654年(順治十一年),于成龍兄長於化龍病故,三子於廷元出生,全家生活的擔子落在他一人的肩上。父親於時煌年老多病,繼母李氏也已暮年。長子、次子上學,家資受窘。于成龍為了養家餬口,整日忙於家務,再無心參加科舉。1658年,父親病故。
1661年(順治十八年),于成龍以明經謁選(朝中官吏推舉方式),入國子監學習(國子監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當年結業。
扔保存于成龍書法字跡的離石安國寺
羅誠知縣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45歲的于成龍被任命為廣西慶遠府羅城縣的知縣(現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羅城自治縣)。當時羅城隸於清朝不到兩年,地方偏遠,強人出沒,兩任知縣一死一逃。這樣的鬼地方給個官也沒人敢去。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出任了羅城縣令。到羅城後,發現遍地荒蕪,城內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只得寄居於關帝廟中。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僕從或死或逃,他意志堅定沒有退縮。
于成龍在羅城採取"重典"的方法。首先建立保甲制度,嚴懲緝獲案犯,大張聲勢地"抓盜賊"。他還約會鄉民練兵,討伐經常擾害羅誠的"鄰盜"。于成龍十分注重招募流民恢復生產,獎勤勸惰,帶領百姓修民宅、建學校、築城牆。在羅城的三年,使羅城擺脫了混亂,百姓安居樂業。于成龍的政績得到兩廣布政使(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的官)金光祖的欣賞,被其舉薦為廣西省唯一"卓異"(年度考核第一名)。
廣西羅城的于成龍雕像
合州知州
1667年(康熙六年),于成龍因被考核為"卓異",升任四川合州(今重慶
合川區)的知州(省下轄府和州,府和州下轄縣,知州為一州的行政官
員)。在合州,于成龍主要是開放造田,招募流民,不到二年,人口
驟增,政績顯著。
于成龍紀念館一角
黃州府同知
1669年(清康熙八年),于成龍又升為湖廣黃州府(轄有現黃岡、麻城、
黃陂、黃安、蘄水、羅田、廣濟、黃梅、蘄州)同知(同知為知府的
副職,正五品)。由於人老實,能辦事,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器重,
再次被舉"卓異"。
當年的黃州府衙
武昌知府
1673年(康熙十二年),二次被舉"卓異"的于成龍,將被調任為武昌知府。恰在此時,"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勢下貴州、湖南等地,湖北岌岌可危。吳三桂派湖北籍部將,封官回籍策反,製造暴亂。于成龍一邊以"招撫"為方針,安民告示,使絕大多數協從百姓解甲歸田。一邊帶領官軍身先士卒,置生死於度外,取得平亂的最後勝利,受到湖廣總督蔡毓榮的高度褒獎。
來堡村于成龍故裡
福建按察使
1678年(康熙十八年),于成龍因平叛有功升湖廣下江陸道道員(也即道臺,是省與府之間的地方長官)。不久升福建按察使(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省範圍的刑法,相當於現在的省檢察院檢察長)。于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稱。他鐵面無私,頭腦敏銳而細心,善於從一些常人忽視的細節上發現問題。曾排解過許多地方上發生的重大疑案、懸案,從而被百姓呼為"於青天"。蒲松齡在《聊齋》的《於中丞》一節中,就敘述了有關他的兩個故事。
電視劇拍攝現場
福建布政使
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夏,于成龍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舉"卓異",因而升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撫吳光祚還專疏向朝廷舉薦,稱于成龍為"閩省廉能第一"。于成龍得到清廷的賞識。于成龍在福建做了一件大好事。當時,清廷為對付臺灣鄭成功的勢力,實行了嚴厲的"海禁"政策。當地官員動輒以"通海"罪名興大獄,使許多漁民罹難。于成龍到任福建,不怕得罪地方官員,重審通海案,使千餘名百姓免遭屠戮。
于成龍的後人和族譜
直隸巡撫
1680年(康熙十九年)春,康熙帝欽點于成龍為直隸巡撫。而且在紫禁城召見于成龍,當面褒讚他為"今時清官第一",並"制詩一章"表賜白銀、御馬以"嘉其廉能"。
于氏墓碑石刻
兩江總督
1682年,于成龍出任兩江總督。兩江總督為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上海、安徽、江西四省的軍政要務,官秩從一品。赴任江南後,于成龍特別重視對官吏的考核與推薦。頒布了《興利除弊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為地方官的行為準則。
重修于成龍墓
後世流芳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農曆四月十八,于成龍在南京病逝,享年六十
八歲。于成龍去世時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餘物。于成龍逝世
後,南京男女老幼,商販僧侶皆痛哭流涕。于成龍最主要的貢獻時
帶頭實踐為官清正廉潔。在直隸,他以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
在江南時,他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
江南老百姓親切地稱他為"於青菜"。甚至在任兩廣總督時,沒有茶
葉喝,則日採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再有就是他天南地北,宦
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髮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
見。真不是常人能把控得了的。因此,康熙說他是清官第一,天下
第一廉吏。親自撰碑文並題寫「高行清粹」匾額給予褒揚。乾隆爺數次
遣官祭于成龍之祠,並御書「清風是式」四個字。
于成龍紀念館雕像
藝術文化
于成龍擅長書法,詩詞寫的也不錯。他的著述由其門人和孫子於準(於廷翼之子,官至江蘇、貴州巡撫)輯成《於清端公政書》流傳於世。
於家族譜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