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影君
文章離婚了,上熱搜了,好多人八卦了一圈他的出軌事件,忿忿地罵了句「渣男」,然後扭頭也就走了。
一如此前這些人對陳赫,對陳思誠,對林丹,對許志安等出軌大隊的態度,慢慢得,或許也就沉到記憶深處了。
對於文章5年前的出軌事件,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只是因為離婚事件再被扒了出來而已。同樣的,對於文章十年前演過的一些電視劇,現在也幾乎無人再提。
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信息迭代的速度快得超乎想像,就連7月份還火到爆炸的李現,到了8月份,竟然會鬧出因為參與人數不足而取消線下活動的烏龍事件,真可謂是「有事韓商言,沒事李商隱」,說好的「七月男友」就到七月,八月就翻臉不認人了。
瞧瞧,一個月就可能曾經滄海難為水了,何況是十年前呢。時間真是無情。
或許,文章不是個好丈夫,不是個好男人,可是有一點要承認,文章他確實是個好演員。
拋開離婚事件和5年前的出軌事件不談,就作品而論,當年的「收視一哥」可不是白叫的。
《裸婚時代》(2010)中的劉易陽:
《海洋天堂》(2010)中患有孤獨症的大福:
《失戀33天》(2011)中有點娘有點賤也有點暖的王小賤:
《小爸爸》(2013)中的於果:
《西遊降魔篇》(2013)中的唐三藏:
文章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經典角色。而真正奠定他「收視一哥」地位的,必然是2010年的抗戰劇《雪豹》,他在劇中飾演男主角周衛國。
還記得假期時被《雪豹》支配的恐懼嗎?
那時候《雪豹》和《仙劍奇俠傳3》《愛情公寓》並稱「輪播三巨頭」。每逢假期,就會在各大衛視節循環播出,不管你換到哪一臺,都逃不出這些劇。
《雪豹》作為新式抗戰劇,扭轉了抗戰劇只顧打打殺殺的枯燥局面,加入了很多豐富的情感支線,用家仇國恨作背景,襯出了一個個鮮活的人。這部劇在豆瓣的評分有7.9,也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雪豹》改編自網絡小說《特戰先驅》,有人把《雪豹》稱為繼《亮劍》之後最成功的抗日題材電視劇,還有人稱其為80 後版《亮劍》。
《雪豹》呈現給觀眾的,有「雪豹」特戰隊的風採,有周衛國從男孩到男人再到英雄的蛻變之路,有他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愛情之路,有他與竹下俊的情仇交織,還有軍民團結,共抗敵寇的崢嶸歲月…
01、非典型性英雄
「歷史的災難,往往造就藝術的不朽。」
在《雪豹》之前的大多數抗戰劇中,總是習慣把英雄敘事定位在宏大豪邁的歷史背景下,這多多少少是受了前蘇聯英雄敘事和革命題材電影創作的影響。
新時期下,隨著大眾群體審美的改變,抗戰電視劇中英雄人物的塑造也跟著與時俱進,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樣板人物。
特殊的時代,賦予英雄特殊的使命,也寫就了英雄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雪豹》的主人公周衛國,就是一個非典型性的英雄。他有著英雄所必需的聰慧、豪氣、義膽,帶有軍人的血性,同時還有點痞子氣。
周衛國,原名周文,上海人。原本是個玩世不恭的富二代。因為槍殺了日本人而被捕,後被父親所救,從此改名「周衛國」。
彼時正值國家危難時刻,有志男兒個個投身部隊,共抗敵寇。周衛國也不例外。
他投筆從戎,考取了黃埔軍校。在校期間,周衛國過人的軍事天才引起校方關注,被特派到德國的柏林軍校繼續深造。
海外留學經驗使得周衛國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技能庫,掌握了英、德、日文多門語言,槍法一流,劍術高超。還結交了一位好朋友 — 竹下俊。畢業後周衛國第一時間將所學帶回祖國。
周衛國起初是在國軍任上校團長,指揮過南京保衛戰。而後,命運將他送上了清風寨,做了土匪的「二當家」。
說是土匪「二當家」,但也不是真土匪。他帶領著清風寨的弟兄們打了許多場漂亮的勝戰。這又顛覆了人們對英雄的認識,他名義上是土匪,但不是個壞人。
後來,在邱明團長的徵召下,周衛國率寨中兄弟投身八路軍,共同參與到抗日大業中,最終成功守護了虎頭山根據地。
在一次次戰役中表現了驚人的軍事才能,並組建了中國首支抗日特戰隊 — 「雪豹特戰隊」,善奇襲、能作戰、以智取勝,而周衛國自己也完成了真正的蛻變。
從當初質疑「到底為誰而戰」再到明確了「為人民而戰」的思想,《雪豹》就是一出周衛國的個人成長史,從男孩到戰士再到英雄的成長戲碼,隱藏在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之下。
不同時代的審美規範深刻地影響著角色的性格,有的時候,選擇與根深蒂固的行為準則相悖的表演風格來還歷史原貌和重塑英雄形象,往往會有奇效。
儘可能與觀眾的情感模式趨同,將英雄立體化、平民化,甚至為其加上不少缺點,都無傷大雅。
雖然《雪豹》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不過若是要在歷史上找尋一個與周衛國這個角色相匹配的真實人物,還真有那麼一個 —— 他就是威名赫赫的「獨臂將軍」賀炳炎。
賀炳炎是湖北省松滋市人,1929年參加紅軍,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英勇無畏,負傷無數,最嚴重的一次,直接導致了他失去自己的右臂。也因此,他被人們尊稱為「獨臂將軍」,被特批不用敬禮。
02、個體敘事大於集體主義
「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在電視劇《亮劍》中,這便是「亮劍」精神。
《亮劍》有「亮劍」精神,《雪豹》有「雪豹」特戰隊。
雪豹,主要分布於中亞高原,青藏高原及帕米爾高原,擅以伏擊式捕食山羊、巖羊、斑羚等高山動物。周衛國時常和特戰隊隊員說起雪豹,他希望每一個人能可以像雪豹一樣,冷靜,沉穩,迅速。
《雪豹》的成功一部分歸功於周衛國這個人物的塑造,一部分也得益於「雪豹」特戰隊每一個豐滿的角色和電影的敘事模式。
大部分被人詬病的抗戰「神劇」有這麼幾個特點:人物過分神化、劇情荒誕離奇、刻意醜化敵人、滿足娛樂奇觀,這不僅是對歷史的不了解,也是過度的商業化,這才會出現襠下藏雷、手撕鬼子、石頭砸飛機等雷人情節。
而《雪豹》的敘事則是將平民色彩和英雄主義相結合,引起受眾的共鳴,以及他們對英雄的嚮往。
英雄是抗戰劇的核心,英雄的內心世界是情感強烈的世界,又是一個嚴酷的世界,那裡充滿了遠超現實生活困境的威脅,如對體能和道德無止無休的考驗,如果槍林彈雨間的命懸一線。
藉由《雪豹》中周衛國這個角色,更能夠讓觀眾在劇中暫時擺脫現實生活的困擾,在虛幻而又酣暢淋漓的個人主義的勝利中,尋覓到一絲精神上的慰籍。
早期抗戰劇中大張旗鼓的集體主義,在《雪豹》中讓位給了個人英雄主義,並且通過戰爭,表現對人類命運、對個體命運遭遇的關照,還有著對人的存在意義和生命意義的思索。
在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背景下,《雪豹》強調個人主義超出集體主義,在當時算是一個較大的突破和進步。
03、新時代敘事
「一本複雜的小說,常常需要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出入其間,兩者相互襯託,以表現出人生複雜真相。」
《雪豹》就是這樣。全劇採用了民主化兼個性化的敘事方式,在周衛國這個主人公周圍,前前後後安排了許多配角,貫穿全劇始終,由此展開了親情、友情、愛情三條主線。
提到周衛國的父親周老爺子,最先想到的當然就是那句氣吞山河的「倭寇驅盡日,我兒還家時」家訓。
在面對日軍威脅時,周老先生毅然選擇從城樓上跳下,付出生命的代價也不讓日軍利用他引誘周衛國出擊的的詭計得逞。
友情又是《雪豹》中最有爭議的一條支線。竹下俊這一人物,他和周衛國是最好的朋友,但因為他是日本人,兩人不得不在戰場上槍口相向。
周衛國和竹下俊的對立並非正邪對立,甚至衝突的邊界也很含糊,周衛國是懷著一種神聖的目的,以及關乎國家與民族命運的責任去打敗這個強大的對手。
雙方互相尊重,互相欣賞,與以往抗戰劇中日軍醜陋的形象不同,竹下俊令我們看到了人性,看到了真實,他是周衛國成長道路上的好老師、好對手、好朋友,也是他激發了周衛國抗戰的堅強決心。
此前的抗戰劇很少從一個個人的角度去思考敵方成員生命的意義。《雪豹》中的竹下俊,對我方的氣節來講,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證明。
在《雪豹》中,看似天不怕地不怕,一腔熱血,勇往直前的周衛國,只在一樣東西面前慫過,那就是「愛情」。
劇中周衛國經歷了三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最初,周衛國誤認為前戀人陳怡與張楚結婚了,因此也就斷了念想。雖然偶有惦念,但並未越界,也沒有因陳怡不在身邊而意志消沉,而是化悲痛為動力,將精力投身於學習中。
第二段戀情是和蕭雅。在南京城破之時,蕭雅被日軍俘獲,為保清白之軀,她毅然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一幕成了周衛國心中長久的痛,每當周衛國拿起蕭雅自殺時用的手槍,就心生愧疚,總覺得是自己害死了蕭雅。蕭雅的死改變了周衛國的性格,也堅定了他報仇雪恨,驅除日寇的決心。
後來,周衛國又結識了活潑開朗的軍醫範小雨。小雨用自己的身體為周衛國擋住了敵人的子彈,和蕭雅一樣,為了自己心愛的男人,小雨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兜兜轉轉了這麼一大圈,最後,周衛國還是與朝夕相處的戰友陳怡結前晉之好。
三段愛情戲與抗戰背景並行不悖,這也是《雪豹》較為難得的一點,歌頌愛情,讚美愛情,對愛情的描寫不再畏首畏尾。
愛情作為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是人類永恆的話題,無論是英雄還是常人,一旦觸及,都會留下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
這種經歷戰火磨難和生死考驗的革命愛情,格外動人,三段愛情推動著周衛國一步步成長。這種敘事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接地氣的英雄形象,他一樣有七情六慾,也有不足和缺點,但這些都不妨礙他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今天,距離《雪豹》開播已經過去將近10年了,在那之後也很少再有這樣老少皆宜,霸屏各衛視的抗戰劇出現了,像周衛國這般有血有肉的經典熒幕英雄形象更是無從談起了。
當所有人都在談論文章離婚的時候,我卻有點想念那個瞪大了眼,咬著嘴唇,咄咄逼人,快意恩仇,但深情溫柔的周衛國。
風波過後,期待演員文章,再度歸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