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6年春晚,白雲、黑土、小崔重聚《小崔說事》。宋丹丹登臺看到崔永元脫口而出:「小崔,六年不見,聽說你抑鬱了?」
臺本上精心設計的一句話,並非空穴來風。 那一年,崔永元痛批超女庸俗,站在全民娛樂浪潮的對立面,過得擰巴而痛苦。一位女記者去採訪風口浪尖的崔永元時,兩人從下午5點聊到了凌晨2點。
訪談室時,氣氛劍拔弩張,崔永元怕記者瞎寫,專門找來兩名工作人員負責錄音、錄像。記者發問400多個問題,質疑與衝突來回湧動。原計劃2000字的筆記,整整擴大了十倍。崔永元也做過記者,隨時能夠以同樣的路數,反擊、消解問題。這場訪談幾乎在博弈中完成,最終成稿《病人崔永元》。
一稿既出,立即成為《南方人物周刊》當期封面人物報導,還奪得2005《南方周末》年度文化報導。時隔15年,至今這篇文章仍然是人物採訪的範本。而這位鍥而不捨的女鬥士,也是國內最好的人物訪談記者,她叫易立競。
同年,易立競採訪趙本山,拿給他看了《病人崔永元》這篇稿子。本山大叔仔細看完全文,拖著語調說:「老崔太較勁了,都這樣還怎麼活。」為了這句話,易立競在劇組已經蹲了半個月。來之不易的蹲組機會還是範偉牽線搭橋,趙本山才點頭同意。
國內老一輩藝人多少都被無良記者傷害過,斷章取義、模糊重點。在網際網路不發達的年代,一篇滿口胡言的稿子就能毀了藝人半輩子的努力。多日的觀察之後,趙本山卸下心防,最終接受了易立競的採訪。
一名女記者為了採訪這麼較勁,趙本山深感佩服。畢竟人太較勁會瘋魔,不較勁又缺了點活著的意思。來去就這一輩子,不留下些波瀾,怎麼證明活過。
2
易立競,原先叫易立靜。做過很多年人物訪談,被稱作國內的「故事大王」。前《南方人物周刊》高級主筆,正經科班出身。隨手搜一下她做過的節目,豆瓣評分都不低於8.0。
這樣一個躲在鏡頭背後,藏在筆桿子之下的人,低調得難以察覺。但《乘風破浪的姐姐》開播,給了她一個露面的新機會。這一次,她要採訪一群年齡30+的中年女明星們。
實力人氣俱全的老資格演員、飽受爭議、說話露怯的三線藝人,聚在一起又會碰撞出哪種人性火花。易立競躍躍欲試,於是有了《定義》這個節目。她敢問寧靜:你現在處於幾線?
寧靜理直氣壯說自己多年來,一直都是一線。易立競接著試探:你沒有過氣過嗎?寧靜:我不覺得。易立競託著下巴,繼續鋌而走險,提出終極質疑:這是一個自我安慰還是什麼?
國內敢拿敏感問題當面逼問寧靜的記者,掰著手指頭也數不出來幾位。易立競是頭一位。當然,她還挑戰過軋戲一姐楊冪老師。談到瘋狂軋戲一事,易立競問楊冪:是對錢有需求嗎?
這句話拋出來,身經百戰的楊冪也一時失態,連忙擺手:沒有,沒有。
不止如此,她還問過楊冪是否更具有商業性。楊冪的表情很值得玩味。
從此易立競得一別稱——沒有感情的訪談殺手。她在採訪李小璐時,一連拋出矯情、假、不真誠、愛秀、四個重磅詞。
李小璐的笑容逐漸凝固。
她又補了一句:還有說,關於你整容的事。
如果李小璐的團隊事先知道,易立競的採訪這麼犀利,在答應之前可能會三思再三思吧。史詩級場面當數郭敬明。易立競問他:被抄襲過,又抄襲別人兩件事有矛盾嗎?
郭敬明:沒矛盾。差不多了這個問題,下一個。
說完,郭拿起水杯試圖緩和不安。
易立競又扔出驚雷。
易立競的問題就像炸彈,落在嘉賓身上,多少會聽到迴響。既然要做深度訪談,就一定不只是浮於表面,說些大家動動手指就能查到的信息。
她有四不原則:不迎合,不輕薄,不盲從,不迴避。要做到這點,其實需要勇氣。毫不誇張的說,她做訪談就是赴戰場。
3
易立競的訪談風格,在網上一直爭議不斷。有人直指銳利、真實,看起來大快人心。也有人說她情商低,沒有共情,靠扒開受訪者傷口博眼球。
作為一個訪談者,她曾被網絡暴力擊倒,決定改變一下採訪方式。於是在採訪梁家輝時,易立競改頭換面,她不斷地在提問後微笑,溫和地拋問題,柔和地凝視對方。
粗剪出來的片子,她只看到自己滿臉堆笑,笑容背後是對觀眾空蕩蕩的諂媚。這令她不適。」一檔的嚴肅訪談節目為什麼一定要主持人笑? 真正的善意是尊重嘉賓,提出與之相匹配的問題。「
外人看來,訪談無非兩把椅子,一臺攝像機,記者照著臺本提問,受訪者作答。但真正的深度訪談,根本沒有套路可言,在易立競心裡,對談就是一場戰爭。
如果你帶著氣勢開場,得到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答案。加之很多明星早已對採訪麻木,應對各類問題早有一套固定話術。如何打破固若金湯的心防,這是易立競最在意的。
過於執著於答案,必然失去記者的人文關懷。看過易立競的訪談,都會注意,她在尖銳與人情味之間拿捏得很好。先拋幾個容易回答的問題,慢慢拉近距離,建立信任,趁嘉賓漸漸放鬆時,再冷不丁拋出最想問的話題。
當然最終要披露的內容,她都會徵詢嘉賓的首肯。「如果在採訪中你說出這部分內容,公布出去會傷害到你,你告訴我,你說了,我一定會答應。」「我不會為了想我自己吃一碗好飯,而砸了別人的飯碗。」這是專業記者的悲憫。
4
在做娛樂人物專訪之前,她的報導領域是社會新聞。在第一現場見識過人性百態,體驗過種種無能為力。
這些都給了她一個啟示:「記者有了慈悲心,才能善待每個生命,善待被採訪者。」多年前,她獨自一人探訪愛滋病村。 這座村子中,曾出現過一起惡性傷人案件,一位愛滋病人不堪忍受周圍人的歧視,激情殺人,造成八人遇害。
站在發生過血案的農家小院裡,跟受害者家屬交談,百感交集。就在她的包裡除了採訪設備,還裝著匕首和糖。糖是為了哄人,匕首則是用來防身。
當天訪談完,天色已晚,她匆忙搭車一輛當地黑車,途中經過荒野時,司機突然停車,要求加錢。那一刻,易立競一手準備撥「110」,一手攥著匕首。按捺著慌張,她問司機:加多少?司機說:「十塊錢。」這一幕想像成話劇,就是赤裸裸的黑色幽默。
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易立競笑不出來。揭開越多的社會真相,她越感到無力和悲愴,再做下去就要瘋了。這件事後,易立競轉行,從此專做娛樂訪談,換個領域繼續探索人性。 詬病她沒有共情能力的人,多半不了解這段經歷。易立競採訪張含韻時,一句話能讓對方感動落淚。
眾所周知,張含韻選秀出身,爆紅之後又迅速被輿論反噬,很長時間都活在這段經歷的陰影中。公司要求她出門必須化妝,但話要少說。那段時間,她遇上表演,忽然愛上了這種藝術形式。
各中原因,很難道出。但是易立競一語中的。「當你進入角色之後,那是你從家裡走出來之後,可以全然交付的一個地方。你在角色裡可以不用拘著自己,不用謹小慎微,不用做乖乖女。你在那裡頭是全然解放的。」
這句話穿透張含韻的心,飄落在心坎裡。簡簡單單的對話之下,是易立競作為職業記者的敏銳和洞察,更重要的是同理心和共情力。沒有慈悲心的記者,不是好記者。
採訪是為了揭開內心,用靈魂深度對話,不是為了滿足無底線的窺探,也不是她奪人眼球的工具。 因為守得住這一點,易立競才是頂級的人物訪談記者。
5
易立競能做到這麼專業水準,離不開勤奮。她在採訪王麗坤時,隨口引用出年代久遠的博客信息,讓王麗坤都頗感詫異。「這你都看過?」事實上,這只是易立競常規工作中的冰山一角。
即使她已經站在行業頂端,可她要做的採訪,要寫的特稿,永遠都比別人付出多一倍的努力。她完成過很多看似根本不可能的訪談,比如採訪陳佩斯。這場訪談易立競等了5年,兩人採訪中的對話你來我往,堪稱神仙打架。
能接得住這樣一位前輩的話,還要挖掘出更多內容,易立競功底可見一斑。她還約訪過李亞鵬
李亞鵬懟記者,人盡皆知。況且早已宣稱不接受任何採訪,但易立競堅持不懈接觸了兩年,最終得到採訪四天的機會。在採訪中,她解除了李亞鵬的對抗,讓對方吐露出很多女兒出生前後的心路掙扎。
易立競還跟訪過姚晨,隨隊去了難民營,前後呆五個月,堪稱條件最艱苦的一次採訪。內容忠於靈魂,一切只為闡釋人性。易立競,不設立場,不和稀泥,不諂媚藝人,不討好大眾。
這樣做出的內容客觀、理性,不乏溫度。易立競的光鮮背後,是熬過無數個日夜查閱資料,是遭受無數個白眼約藝人,是頂住無數種壓力堅持職業道德。優秀無關性別,女性也同樣能冷靜、敏銳和客觀。
她敢懟遍娛樂圈,不是無知者無畏,而是充足大量的專業準備,給了她底氣和勇氣。就像那一年,趙本山接受完易立競的訪談,親手送給她的一幅字。上面寫著四個大字:「天道酬勤」。天道酬勤,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穫。依然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