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電影節中,威尼斯電影節和坎城電影節已經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與之相比,北京國際電影節則如同青春少年。然而,正是這樣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態勢,使得北京國際電影節成為目前全球最受矚目的電影節之一。
2020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十周歲生日之際,十年•如影——十周年主題論壇作為今年北影節的首場論壇,邀請了資深電影人、業界權威人士齊聚一堂,共話歷程與發展,就電影等熱點專業話題與時代尖端趨勢展開深度對談。
據悉,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有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組委會副主席、秘書長王傑群,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總編輯、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常務副秘書長徐滔,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中磊,導演陳思誠,陸川,文牧野,中國電影資料館資深研究員李迅,知名影評人、北影節展映單元策展人沙丹,首位「天壇獎」最佳女主角顏丙燕,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單元最具商業潛力獎獲得者楊子,影迷代表王子沺等。
「十年·如影--北京國際電影節十周年主題論壇」現場
受疫情影響,中國電影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在抗擊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的重要節點,伴隨著全國影院相繼復工復產,北京國際電影節也實力回歸。對此,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單元最具商業潛力獎獲得者楊子表示,北京國際電影節讓電影人找到了歸屬感:「今年在大半年時間裡,每一個從業人員、電影人好像都在自己的陣地裡孤軍奮戰,電影節的如期舉辦,可以形容成一種補給,既讓從業人員看到現在中國電影依然擁有非常旺盛的戰鬥力,同時補給的是一份信念,可以讓大家更加的堅守自己的夢想,也會堅信中國電影一定會回到曾經的那個繁榮。」
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單元最具商業潛力獎獲得者楊子
疫情讓影視行業遭受重創,在談及疫情給電影人帶來的挑戰時,王中磊表示「其實在過去幾年,全世界都是非常平穩的發展,不管是經濟,還是外交、交流,各方面都是全球化的概念,包括電影也是一樣,國際交流越來越多,沒有想到突然停止了,疫情變成全球化了。」
他表示,疫情對中國電影人來說衝擊是非常大的,在近八個月的時間裡,沒有新的影片定檔。這讓所有的製作、創作、生產都發生了變化,但王中磊認為作為電影人所有參與者都韌勁十足,在他身邊電影一線創作人員,反而沉下心來,為未來自己的電影項目、公司未來的發展緩下來,做認真的安排。其實,電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個沉澱,需要一個有感而發的過程。
「7月20號,中國的電影院終於等來復工的一天,在那一刻我們非常的激動,我也主動和電影局商量,我們願意拿出自己優秀的影片,作為復工之後投入市場的電影。」
王中磊驕傲地拿出了《八佰》這樣優質的內容,助力行業恢復。該影片點映票房突破2億元,創造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於8月21日上映後更是取得了良好的市場表現,日票房2.06億破2020單日票房全球記錄,目前票房已經突破10億元。作為復工後首部定檔上映的國產商業大片,《八佰》的票房表現和觀眾口碑讓市場信心得到極大提振。
對於未來的電影市場,王中磊充滿了信心,他認為,「中國電影人都動起來了,十一檔期已經有四五部非常主流的電影宣布檔期了,這證明我們這個市場會延續快速的恢復發展。」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中磊
陳思誠在論壇上表示,面對疫情,作為電影人,應該更宏觀的去思考,包括這次疫情給整個人類帶來的改變,談及經驗他表示:「我經歷過非典,2003年我正好畢業,那一年會覺得沒有這麼久,不像這次新冠這麼久,而且影響這麼大,那次相對來說更局部,現在沒有想到擴散到世界範圍,也沒有想到過會這麼長。當時我還在想有沒有可能把這個電影放到暑假,當時已經為暑假做了一些工作,可惜暑期檔在今年是一個偽命題。」
面對這樣的事件,陳思誠覺得作為電影人,應該更宏觀的去思考,包括這次疫情給整個人類帶來的改變,電影人可以伺機而發,相對於其它國家來講,國家體制的優越性在這次疫情中得到特別大的凸顯,我們現在疫情的防控變成全世界最好的,而且我們現在電影市場在逐步的恢復。
提及未來的部署,陳思誠表示在去年《我的我的祖國》取得非常好的成績,今年想變得更加立體一點,祖國講的是一個時間線,講的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歷史節點,小人物和大事件之間的碰撞。但由陳思誠操刀的《我的我的家鄉》講的是一個空間線,「分東西南北中五個地區,講五個故事,其實主要講的是建國這些年以來人們發生的變化,我們去年接到任務的時候很明確,就是要做一個喜劇,我最後選擇了貴州。」
著名導演陳思誠
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十周年電影論壇上,陸川感嘆疫情對他正在創作的《749局》造成了很大的影響,《749局》是一個科幻災難片,當災難發生的時候,看到武漢封城,當所有人都要帶口罩的時候,電影的情節和現實重合。他說「我覺得在這次疫情中一直目睹著武漢同胞的生死,也對我自己做電影有很多的觸動。拍電影和成長有關,因為這是一個大時代,每個人在這個時代面前都是小人物,你內心的感受都會反哺到創作中間去,我們在拼命從這個經歷中間吸取營養,去反哺到這個電影裡。」
著名導演陸川
文牧野導演和國際電影節有著不解之緣,他在論壇上回憶稱自己在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拍攝大電影的時候,曾拍過很多短片,去過很多的電影節。他分享經驗:「首先是給了我一個目標,至少是早期的目的地,我拍一個電影要去哪裡,我至少不是一個漫無目的拍攝,同時電影節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嘉年華,電影不止是去競賽,它帶來的是快樂。」
著名導演文牧野
李迅從全球電影節觀察、電影研究教育角度感受北影節的姿態,他說:「北影節是全方位的,不僅向有影響力的商業潛質的電影,也向藝術電影、向實驗的電影去開放一個展示的舞臺。」
同時,他在論壇上指出,一方面需要扶持青年電影人,得多給獎、多給資金扶持,「電影交易、展映、競賽都是做給觀眾看的,如何把這三個方面結合起來需要有個獎勵措施,例如天才訓練營會專門有Marketing help來去組織這些片方和有才華的年輕人見面,這時候這種見面具備伯樂識馬的功能。另外一方面,針對融媒體的呼應,電影市場應該出現有前沿性探索的作品,在今年北京國國際電影節當中,VR、競技都是對電影語言本身美學探索的作品。」
中國電影資料館資深研究員李迅
北京國際電影論壇從圓夢、突破、奮進三大環節為中國電影行業的現狀,乃至作為國際電影影展如何繼續突破、奮進做出了細緻分析。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的重要節點,眾多影視行業大咖認為中國電影人韌性十足,中國電影市場將延續快速的發展態勢,並且未來中國電影可以尋找到網際網路與傳統電影的良性發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