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關於君士坦丁堡陷落,史學界已經有了太多優秀著作,自英國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起,各派學者著作汗牛充棟,卷帙浩繁。而即使在這群煌煌巨著之中,已故拜佔庭史學家斯蒂文·朗西曼爵士的著作——《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是別開生面地寫出了自己的特色,從更深遠的角度對這一影響東西方歷史的裡程碑事件進行闡釋剖析。本文正是對這本名著的一次重讀,試圖走進這位偉大史家那富有歷史關懷的內心。
(本文作者為安條克親王,授權歷史獨角獸獨家發布)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享壽千年的的拜佔庭帝國,最終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圍
即使是以冷酷著稱的西方史家,對君士坦丁堡的悲劇也是深深哀嘆,雖然他們的理性早已認定拜佔庭的覆滅是早晚之事,然而在敘說這一事件之時,仍不免在筆墨中飽蘸情感。這是古典時代的休止符,當年稱雄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至此徹底灰飛煙滅,「這是荷馬與柏拉圖的第二次死亡」。
▲穆罕穆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是一位卓越的拜佔庭史學家,骨子裡滲透著英倫貴族的睿智與優雅,他學富五車,一生著作等身,同時還是個精力充沛的旅行家。這本《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他最為知名的幾部作品之一,書中旁徵博引,內容充實,但又不艱深晦澀,佶屈聱牙。大師的筆墨十分平實,但又充滿了故事性,讀之令人漸入佳境,手不釋卷。
在往昔的歷史課本之中,受馬克思主義史觀影響下的史家強調的方向總是放在奧斯曼的強大、西歐各國的首鼠兩端、各個希臘人帝國的內訌相爭,進而闡述拜佔庭滅亡的必然性,這種敘史手法無疑有其正確性,但卻過於冷酷。朗西曼爵士的這本著作則是另闢蹊徑,從同時代人的敘述之中,為我們勾勒出了君士坦丁堡陷城前後的眾生相。他在富有故事性的背後,亦兼顧到了紮實的考據。正因如此,在他的筆下,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比之歷史課本上冷酷無情的前因後果闡述,更多了一絲人文氣息,但也更加深了讀者心中的悲劇色彩。
朗西曼在書中曾言,對他而言,君士坦丁堡陷落中的希臘人是一群帶有悲劇色彩的英雄,人人都明白這是一座遲早會陷落的城池。自從米哈伊爾八世從拉丁帝國的國王手中接手了一個殘破的君士坦丁堡以來,已過了近兩百年,落城的命運或許就早已註定。拜佔庭帝國早已不復當日輝煌,即使是君士坦丁大帝或查士丁尼大帝在世,怕也是不能力挽狂瀾。更何況帕列奧列格家族的人們熱衷於內戰,等到故事開頭的曼努埃爾二世即位之時,時間的齒輪已轉動到15世紀,首都光復整整一百多年,拜佔庭的貴族們仍舊在無限的內訌中虛耗著實力,與西方教廷之間仍舊打著毫無意義的嘴炮。
▲1450年東地中海局勢
作為全書的開頭,朗西曼不落窠臼,淡淡的從1400年曼努埃爾二世皇帝的歐洲出行開始講起。歐洲各國盛大的禮遇,來自東方的皇帝那雍容優雅的談吐舉止,筆鋒一轉,就開始講述拜佔庭帝國危在旦夕的局面,「我細細忖量,如此高貴的基督教貴族卻被東方的薩拉森人逼迫得走投無路,以致要遠赴西方乞援,這是多麼可悲。哦,古羅馬的榮耀如今何在?」文中引用的時人的一句哀嘆,也瞬間營造出了一種歷史的滄桑感。
▲曼努埃爾二世像
在內憂外患之際,拜佔庭帝國為了求得西方的援軍,而不得不與羅馬教廷展開曠日持久的談判。在曼努埃爾二世之前,米哈伊爾八世和約翰五世都曾經試圖撮合東西教會和睦。然而,1054年的大分裂之後,東西之間的裂痕已難以彌合,即使是在外敵壓境之時,兩大教派也在徒勞地打著口水仗,而且,在東正教會內部甚至也發生了分裂。皇室的內訌,教會和民眾的分裂,始終貫穿著帕列奧列格王朝。不管是皇室內部抑或教會內部,都無法產生出一個可以彌合分裂的克裡斯瑪式人物。曼努埃爾二世雖然也富有才華,並且盡力為緩和皇室內部矛盾而努力,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強力的國家支撐,但憑個人,已經難有起色。
讀史時,人們有時也會進行歷史的假設。譬如,面對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帝國,拜佔庭難道真的一點起色都不可能出現?如果拜佔庭人同意東西教派和解,西方會不會進行強有力的援助?如果拜佔庭人抓住巴耶濟德一世被帖木兒俘虜、奧斯曼陷入混亂之際,奪回一部分失地甚至根除土耳其之患,是否又能讓這古老的帝國煥發新春?不過,歷史愛好者喜歡假設,而歷史學家則會用冷靜的筆觸告訴人們歷史的殘酷。拜佔庭人的高傲與偏執,西方國家的居心叵測,都不可能使得東西和睦成為現實。一句 「蘇丹的頭巾勝過教宗的教冠」,便是拜佔庭人內心的真實寫照。而奧斯曼帝國在前幾任蘇丹的文治武功下,早已鑄就雄厚基礎,巴耶濟德一世的被俘並不足以使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崩塌。不論是移民巴爾幹多年、早已根深蒂固的土耳其人,還是巴耶濟德一世留下的一支足以拱衛歐洲前線的武裝力量,都使得拜佔庭和西方國家不敢妄動,遑論覆滅奧斯曼。
▲安卡拉之戰帖木兒俘虜巴耶濟德一世
朗西曼用了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來逐步展開拜佔庭所面臨的死局,而接下來的三分之一,則是奧斯曼如何將軍的過程。按照常理來說,這樣一場對比懸殊沒有懸念的戰爭,似乎並不值得用如此宏大的篇幅來敘述。然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實在是太悲壯,太具有史詩性,故而朗西曼以富有感情的筆墨,來描述這一場史詩戰役。他運用了豐富的史料,勾勒出了以君士坦丁十一世和穆罕默德二世為首的眾生相。在他的筆下,沒有勝者為王敗者寇的思想,只有一群堅持為信仰而戰的人。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夜,守城的兩個教派的人士共同舉行的徹夜彌撒,對比之前教派分離的敘述,強烈地震撼了讀者。最後的一小部,朗西曼敘述了戰後眾人的歸宿,其中使用了很多少見的史料細節,這一小部,如大鐘轟鳴之後的餘韻,看著一個個剛剛熟悉起來的名字就這麼進入了史書,思之令人憮然。
▲君士坦丁堡之戰
當然,朗西曼爵士的這本巨著也並非毫無瑕疵,如譯者馬千先生在注引中所詳細剖析的兩處史料錯誤,和作者本人在書中所自帶的西方史觀(如誇大奧斯曼在攻陷君士坦丁堡後的暴行)等等。然而,瑕不掩瑜,朗西曼爵士無愧於拜佔庭史大家。他以細膩的筆觸,優雅的文字,帶讀者回到了那個時間的節點,去見證一個千年帝國的隕落。
「君士坦丁被盟友們背棄,可他屹立在城牆缺口,決不後退一步,直至被異教徒的大軍所吞沒——羅馬最後的皇帝,連同他殉葬的帝國,永遠消失了。」
▲矗立於雅典的君士坦丁十一世騎馬像
—END—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後臺回復關鍵詞看乾貨
▼
| 拿破崙 | 老布希 | 威尼斯 | 德川家康 | 鳥羽伏見之戰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 | 亞歷山大 | 薩摩藩 | 關原之戰 | 731 | 淑女 | 井伊直政 | 忍者 | 坂本龍馬 | 廢藩置縣 | 一休 | 土方歲三 | 希特勒 | 桶狹間之戰 | 少年兵 | 建設江戶 | 跑女戰國行 | 韋馱天 | 日耀美術館 | 食彩之國 | 孤國春秋 |
若您覺得我們的作品還行,請點個好看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