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
《阿嬤的夏天》
主創:生白劇場「不正經三人組」
演出地點:廣州·西瓜劇場
演出時間:2020年11月9日
文 / 三黃米
《阿嬤的夏天》這部小劇場作品場景簡單,演員只得三個,幕數也不多,用平實的方式,講述了孫女媚媚與阿嬤在一個個夏天相處的小故事,既溫馨,又貼近廣東80後、90後的記憶,讓觀眾產生很深的共鳴。整部劇的氛圍比較輕鬆愉快,演員的狀態也都十分放鬆。無論是壯男反串演繹阿嬤,還是國語到粵語的無縫切換,還是即興表演帶來的喜劇效果,細碎之處,均可見主創的獨到心機。全劇由一個妖精老太婆吃小孩的恐怖故事開啟。故事很簡短,相信生長在廣東地區的年輕人們,小時候都聽外婆或奶奶搖著蒲扇、摩挲著手臂慢悠悠地講過。故事中,小女孩分不清吃東西的到底是自己的阿嬤還是妖怪老太婆;故事外,觀眾也分不清那是戲中的主角阿嬤,還是阿嬤故事中的老太婆。觀眾與小女孩的心理,就這樣達成一致。以這個人們耳熟能詳又帶有懸念的小故事引入,讓人很容易就進入狀態,是一個比較巧妙的設置。接下來是阿嬤帶領媚媚掏雞蛋的情節。幼小的媚媚怕雞,阿嬤則鼓勵她大膽進入雞欄伸手掏雞蛋,這實則是一段長輩教育晚輩的情景展現。此段節奏略拖沓,劇情遲遲不能推進,在劇後談中導演才透露,原來他確實在前排觀眾席中藏了一個雞蛋讓演員去找,只是席位後來變動,才讓演員苦苦尋找無果。幸好演員以風趣的即興演出化解了尷尬。阿嬤希望媚媚戰勝對雞的恐懼,媚媚卻在後來的獨白中坦言,長大後的她依然怕雞,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恐懼都能通過鍛鍊來戰勝的。在這段隔代溝通中,儘管雙方都帶著好意,有時卻並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可以讀出編劇的一絲絲無奈。媚媚長大後,以一身職業女性的打扮來探望阿嬤,發現阿嬤依然每日守著那座舊房子,還像小時候那樣要給她做她最愛的炸雞翅吃。就像我們每個人能發現的那樣,自己的成長好像很慢,長輩的老去卻似乎很快。媚媚向阿嬤傾訴生活的煩惱與快樂,甚至抱怨父母催婚的態度,這段呈現十分真實,可以說是當代不少年輕人與祖輩相處的寫照。與之相對的是後面二者平行而不相交的兩組獨白:媚媚只能從阿嬤的講述中知曉她的故事,但囿於年紀和閱歷,難以理解阿嬤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阿嬤對媚媚有無限的愛意,但總有跟不上她步伐的時候。這兩組獨白情感真摯,演員的演繹也十分賣力,然而由於臺詞交錯念出,總有聽不清的時候,應該說是一種遺憾。如果這種呈現手法是導演專門的設置的話,這或許也是現實的寫照,一個人,總是難以同時站在兩個位置上去理解一切的。故事沒有悲傷或感慨的結尾,而是推開窗戶把陽光放進來,讓冷調的舞臺變得十分溫暖。阿嬤的小小房子,在媚媚心中留下了與阿嬤在一起的每個夏天的美好記憶。最後呼應開頭,重現了吃小孩故事,為整部劇畫上圓滿的句號。本劇看似零零散散,刻畫了許多孫輩與祖輩相處的點滴,實則有著真情實感,無不喚起觀者或遠或近的回憶。本劇的三位主創來自廣東的三個不同的地方,各自對阿嬤的記憶卻有著十分多的相似之處。可以看出,主創希望「推己及人」尋求觀眾認同。劇名選用了「阿嬤」這個詞,不去刻意強調那是「外婆」或「奶奶」,比起用特指奶奶的「阿嫲」,擴大了所指的範圍,能引起更大範圍的共鳴。而「夏天」更是概括著童年那熱烈的氣氛和自在的安心。《阿嬤的夏天》有好標題,好立意,更有好演員,是一個年輕劇團較為拿得出手的作品。美中不足的是想討論的主題有點多,既有親情,又有個人成長,在有限的篇幅內未能更好地編排,如果可以加以修剪,相信會更加優秀。-- 本文系廣州青年劇評團特約稿件 --
撰文 / 三黃米
編輯 / 黃靜珊
*圖片由生白劇場提供
「廣州青年劇評團」是在廣州青年戲劇評論計劃項目支持下,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組建的戲劇評論團體。劇評團強調年輕活力及觀念開放,有「和而不同」的討論心態,會定期組織觀影、座談及培訓活動,望能營造出廣州戲劇評論的活態健康氛圍,促進廣州戲劇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