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決定了一個人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也最終決定其生活質量和一生的「投入產出」。
生存無疑是首要的,更好的生活更是人們所希望的,大經濟學家和小市民都不約而同地相信:人們所有行為的東西全都是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最大化的個人利益通常被稱為「財富」,通常人們認為有了「財富」就會更「幸福」,當兩者被等同為一的時候,無論是評判個人的價值還是評判社會的價值的標準,都被歸入大一統的經濟價值標準中,那就是GDP(國內生產總值)。
亞當斯密在寫《國富論》的時候已經隱約看到了財富邏輯,令人擔憂的一面:財富增長的特性,意味著人們對沒用物質的需求會無限滋生,創造更多的財富意味著必須生產越來越多用完即仍的東西,或者是一些更換很快的東西。
所以就有了工業上的「計劃報廢」,生產出的產品會特意控制壽命,所以我們有時會感到買的東西越來越不耐用了,早前一臺電風扇可以使用幾十年,現在有的電扇三五年就不行了。
這個正是為了GDP增長,若是生產的產品都很耐用,人們買過一次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再購買,那麼就會影響到社會總交易量,從而影響到社會財富的增長。
就這樣,社會和個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被精確地量化,存量變得無關緊要,關鍵是增量。已經有的東西價值會被迅速的清零,無法刺激起人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人不是從已經獲得的東西中細緻地感受其價值,而是從財富數量的增加和「破紀錄」中感受到價值。
富人享受過的東西可能比窮人更多,但是他們只有獲得更多的享受才能體會到和窮人一樣多的幸福感。
可能有的人能吃上一頓肉就會感覺很幸福,而富人可能吃再多的肉也感受不到同樣的幸福,他只能追求他需要的東西才可能得到他自己的幸福。
追求幸福被置換成創造財富,數字的增長成為幸福和快樂的唯一源泉,成為「最重要的事情」。
這種源泉是相當不可靠的。因為增長一但停止或者變成負增長,這種基於數字的快樂就會迅速被無聊和痛苦取代,而且這種盲目追求財富數字增長的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社會和個人生活劣質化的原因。
哲學人類學創始人馬克思舍勒認為,資本主義和前資本主義的財富遊戲規則源於男性和女性感受世界的方式差別。
男性是視覺動物,其快樂感受常常是與身體分離,男人與其說是在追求快樂,不如說是在尋找足以證明其成就感的「證據」,所以男性的幸福感常常與數量、規模相關。比如收藏一些東西,集郵等。
女性是觸覺動物,其快樂感受與直接的身體感受相關,女性的幸福感是無需理性證明的,是一種直接的感受,再大的規模和數量也比不上一個真實而微妙的感受能讓女性產生幸福感。
在舍勒看來,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是男性中心主義的延伸。在一個圍繞著數量上的破紀錄而進行財富競賽的世界裡,越來越多要求人以理性和計算的方式把握世界。
人們擁有高的智商往往會獲得一份比較好的工作,作為衡量理性化和量化把握世界效率的智商,成為評判人智力高下的唯一標準。
人的智力其他的維度(比如情感、社交)被大大忽視了,而忽視情感性智力和社交智力的結果,就是人腦越來越趨向電腦化,人越來越機械化。
生活的意義主要來自我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主要源泉之一,情緒傳染意味著我們的相當一部分情緒是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而產生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和諧的人際關係就像情感維生素一樣,可以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滋養我們。
我們更需要的是那種像我們出生之初——母親看向嬰兒的與智商無關、與技術無關那種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