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周瑜他媽叫什麼名字嗎?」
「喲,這可不知道。」
「諸葛亮他媽呢?」
「怎麼淨問怪問題!」
「告訴你吧,周瑜他媽的大名叫『既』,諸葛亮他媽的大名叫『何』,不是有個成語是『既生瑜,何生亮』嗎!」
傳統相聲《歪批三國》中有大致這麼一段,很生動,讓我對成語「既生瑜,何生亮」的印象更深刻了。
中國是個偏愛喜劇的國度,即使在京劇中周瑜吐血而死,但觀眾感受到的卻仍是喜劇氣氛——我們為諸葛亮的勝利而高興。如果我們的理性稍為健全一些,很容易發現諸葛亮其實是玩過火了,他不該把周瑜氣死,或者說,他沒估計到周瑜的身子骨會這麼差——大家在一起多玩幾年不是很好嗎?若是這樣,三國的最終走向還真不知是怎樣呢!
我的圍棋水平很差,但喜歡和圍棋有關的軼事,因為其中有很多「既生瑜,何生亮」的例子。日本的小林光一和趙治勳是一對「瑜亮」。在好幾次「七番勝負」中,趙治勳都是先落後、後勝出。在一次令人窒息的失敗之後,小林光一終於忍不住開口問趙治勳:「您是不是真的覺得比我強?」不過,小林光一沒有像周瑜那樣吐血而死,而是愈挫愈憤,和趙治勳交戰幾十年,下了125盤棋,也只不過多輸了一盤而已。
天生「瑜亮」,與其說是不幸,不如說是大幸。「瑜」和「亮」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可以不斷地豐富自身、提高水平,若失去一方,則另一方會停滯、孤獨、乏味。其所以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嘆,最重要的原因是「瑜」和「亮」的心胸太狹窄。《項荻傳》中的託比叔叔對一隻蒼蠅說:「走吧,可憐的東西,你走吧,我又何必傷你?世界大得很,足能同時容下你和我。」託比叔叔對蒼蠅都有這樣的胸懷,水平如此之高的「瑜亮」當然更應該放開胸懷。
小編註:此文刊發於2004年4月8日《檢察日報》聲若蚊蠅專欄。
看到會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