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藍色「文藝派」字即可訂閱,訂後,即可查看所有的精美文章!
文藝派——能量一大派!
地 址:奉賢海馬路5702-5722號(壹號營地)
電 話:13321823868
歡迎投稿,郵箱:1095494694@qq.com
亨利·方達,全名亨利·傑因斯·方達(Henry Jaynes Fonda,1905年5月16日-1982年8月12日),美國著名影視、舞臺劇演員。簡·方達之父。亨利·方達被他的親友們稱為「Hank」。
亨利·方達被譽為好萊塢舊日傳奇,與同時代詹姆斯·斯圖爾特和喬舒亞·洛根齊名,近50年電影生涯中的作品美國幾乎家喻戶曉。他是荷蘭移民的後代,父親開一家油漆店,少年時代曾立志當作家,在大學時代又迷上了戲劇,經常參加業餘劇團演出活動。1905年5月亨利·方達出生在內布拉斯加州格蘭德島,第一次登臺演出奧馬哈社區劇場——一個業餘劇團劇場先Cape Cod大學學習。1926年來到百老匯尋求發展開始了9年表演生涯,百老匯最初參演劇目有《New Faces of America》和《農夫娶妻》。後者於1935年被搬上大銀幕仍由亨利方達擔綱主演,因此開啟了好萊塢表演生涯。次年和弗蘭茜絲·西摩·方達結為夫婦並育有一雙兒女——成為電影明星簡·方達和彼得·方達。
亨利·方達塑造主要銀幕形象有《少年林肯》(Young Mr. Lincoln)中的林肯和《憤怒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中的湯姆·喬德(Tom Joad),後者為其掙得一項奧斯卡獎提名。
憑藉對影片《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中諾曼·塞耶(Norman Thayer)一角出神入化精彩演繹,亨利方達於1982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桂冠,當時年已76歲,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獲獎年齡最大男演員,同年8月在洛杉磯去世。
因為同住奧馬哈東北部關係,方達一家與另一位影壇巨星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一家素有來往,不過們兩人以前從沒聽說過對方,因為方達更為年長些,實際上當時還是少年的白蘭度剛剛開始從事表演時,亨利當時已經是奧馬哈最著名演員了。
方達早年參加百老匯的舞臺劇演出,1935年後開始從影。在其長達將近60年的演出生涯中,方達出演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勝任正派及反派的角色。他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得主。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影星第6名,「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亨利·方達前後一共五任妻子。除了第一次與女星瑪格麗特·蘇利文的婚姻,是因為彼此個性不合而結束,離婚後仍繼續當朋友以外。他之後的三次婚姻,都以外遇離婚收場。他的兩名子女都是第二任妻子Frances Ford Seymour所生。Seymour原本即為精神疾病所苦,再加上受不了與亨利·方達離異的打擊,1950年在精神病院割喉自殺。方達與子女的關係疏遠,兒子彼得·方達在他書名《別告訴爹》的自傳中表示,他一輩子都不知道父親對他的看法。女兒珍·方達因為母親自殺而長期與亨利·方達關係矛盾,父女直到亨利·方達去世前不久才和解。
他的女兒簡·方達(Jane Fonda)、兒子彼得·方達(Peter Fonda)、孫女布莉姬·方達(Bridget Fonda)、外孫特洛伊·加瑞帝(Troy Garity)都是知名的演員。外孫女Vanessa Vadim(特洛伊·加瑞帝同母異父姊)是一名獨立製片人與電影攝影師。
亨利·方達是忠實的民主黨支持者。但是他與支持共和黨的詹姆斯·史都華、約翰·韋恩仍是好朋友與工作夥伴。反而是珍·方達因為黨派之見,與父親的兩位老友關係極度緊張。亨利·方達與詹姆斯·史都華在一次劇烈爭執、揮拳相向之後,他們言歸於好,並且決定再也不談政治。據他們兩人各自的子女回憶,兩位老朋友除了工作以外,最喜歡默不作聲地一起做飛機模型。
亨利·方達在好萊塢和百老匯享有盛譽達50年之久。他是荷蘭移民的後代,父親開一家油漆店,少年時代曾立志當作家,在大學時代又迷上了戲劇,經常參加業餘劇團的演出活動。1935年,當好萊塢把這部轟動一時的劇作搬上銀幕時,他應邀繼續擔任男主角。在影片中,他那樸實、真摯、風趣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讚賞。從此,亨利·方達便頻頻來往於百老匯和好萊塢之間,成為美國電影和戲劇雙棲大明星,多年來一直活躍在舞臺和銀幕上。四十年代的代表作是《青年林肯》、《憤怒的葡萄》和《荒野大決鬥》,五十年代的代表作是《戰爭與和平》和《十二怒漢》,六、七十年代的代表作是《西部開拓史》、《碧血長空》、《蛇》等。
亨利·方達的演藝生涯持續到80年代初期,於1978年獲美國影藝學院頒發終生成就獎,1981年3月31日,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授予他特別榮譽獎,以紀念他「半個世紀來在電影表演藝術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所作出的不朽貢獻」。在拍《金色池塘》時,亨利·方達已重病纏身,身上帶著心臟起搏器。但他憑著高超的演技和對電影藝術的深摯感情,把片中諾曼這個人物演繹得生動感人,並憑此片如願登上奧斯卡影帝寶座。
亨利·方達一生共結婚五次,簡·芳達和彼得·方達是他與第三任妻子所生的女兒,簡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同樣也是好萊塢的演技派巨星。
當簡·方達在代父親領獎時說:她父親從來都很尊敬被提名的各位導演,雖然有時他對評比覺得有點難以理解,因為人各有所好,就像蘋果和桔子,哪個好,哪個壞,是不容易說清楚的。亨利·方達過去一直反對演員為爭奪奧斯卡獎而傷和氣。有人猜想,這是他多年來沒有獲獎的原因。據美聯社報導,他在貝弗利山寓所的電視屏幕上看到自己被評為最佳男主角獎時,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亨利·方達1905年5月16日生在一個基督徒家庭。父親是印刷廠的經理,希望亨利將來當一名記者。為了滿足父親的願望,亨利中學畢業後即進入明蘇尼達大學。這期間,由於愛好戲劇,他從1926年起便參加由當代美國電影明星馬龍·白蘭度母親主辦的業餘劇團。因為他經常去各地演出,學業荒疏,考試不及格被學校開除。一個經紀人偶然發現了他的表演才能,便介紹他進入百老匯,從此開始了舞臺生涯。他到百老匯不久,便嶄露頭角。後來他因參加喜劇《新人》的演出,引起了好萊塢物色演員的經紀人的注意。著名製片人沃爾特·汪格邀請他到好萊塢,亨利覺得自己剛剛立足,不願馬上進好萊塢,想以索取高薪的手段委婉拒絕,不想汪格竟一口答應,這使他無法推脫。從此,亨利便成為影劇雙棲的演員,直到他的晚年,仍然經常到百老匯參加演出。
亨利電影創作的全盛時代是40至60年代,而且是和名導演約翰·福特合作的影片,如《青年林肯》、《怒火之花》、《黃牛慘案》等。此外他的代表作還有《十二個憤怒的人》、《戰爭與和平》、《羅伯茲先生》、《西區故事》以及《被誣陷的人》。在半個多世紀的銀幕生涯中,亨利·方達塑造了各種類型、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有敢於向惡勢力鬥爭的西部農民,有主持正義的律師,有仗義疏財的大盜,有殘暴陰毒的惡棍,有書生氣十足的知識分子,有花花公子,有老教授,還有從事政治活動的總統和議員。他的戲路很寬,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人物,無論是正劇、喜劇或悲劇,他都能勝任。與亨利·方達同時代的著名男演員可以說為數甚多,但亨利在表演和氣質上都獨樹一幟,與眾不同。由於簡·方達對父親一直懷有故意,甚至產生仇恨心理。所以亨利一直很內疚,常常想找機會補償對女兒的愛。他一直期待著個人生命史上與女兒和解的這一頁,他也常為有這樣一個傑出的女兒而驕傲。然而機會終於來了,《金色池塘》為他們父女的和解幫了大忙。
亨利曾說:「拍攝我一直心神不安地等待的那個表現父女和解的鏡頭的時刻終於來了,這是我們成為朋友的時候,」簡·方達則補充道:「我非常清楚,此時此刻的特點應如何掌握。我知道該怎樣表演,因為從我年輕的時候起就經歷過這種事件和有過同樣的感情。但我在這裡扮演的是一位40的婦女。她的父親以某種方式破壞了她的生活,因此在拍攝過程中的某個時刻我們應該交換一種意味深遠、充滿敵意和緊張的眼光,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弄不清這父女倆是在演電影裡的規定情景,還是演生活的自身。因為這兩者就是一回事,所以扮演夫人的凱薩琳·赫本說:「我留在攝影棚裡,僅僅是為了看看這場和解的鏡頭,這個鏡頭是動人的,深刻的寓意超出了原著加工後的電影腳本。
為紀念他,在洛杉磯建起了亨利·方達劇院。美國前總統裡根稱他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大師,把一生都貢獻給了他的事業。」
1982年逝世的美國影星亨利·方達,從影50年,主演了86部電影,其中很多都是美國電影史上的名作。他的演技精湛,別具一格,被譽為「不費力的表演大師」。但他長時間沒有得到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的奧斯卡獎。他聽到因主演《金色池塘》而被提名時,曾對西德《電影月刊》記者說:「我對此簡直說不出什麼看法,我這一輩子拍過80多部影片,可是從未得過一次奧斯卡獎,就是被影評家一致認為我最好的影片《怒火之花》也沒得獎而只得到提名,假如今年真正得了獎,我肯定不會去參加領獎大會,即使我健康允許的話。」亨利·方達是幸運的,他終於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了屬於他的奧斯卡金像獎。
生活是需要自己創造的,創意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情,而這些美好的過程塑造了真實的人生。「為文化而來,為藝術而生!」這是「文藝派」(Tidal Style)想做的事。
以上文字圖片部分轉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