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抱歉,非常抱歉。如果不是有讀者朋友留言提醒,我都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一個《問卷調查:你還進影院麼》。調查早就已經結束,但我始終沒有公布結果。今晚,我用了微信公眾號的表格功能,把調查結果匯總出來:
1、以去電影院的次數而言,今年你去的次數:這個結果並不出乎預料,2020年進入影院的次數肯定要比2019年少。但是還有13的人和去年一樣,甚至更多,倒是讓我深吸一口氣。狂熱如此,那對電影是真愛了。
這是和第6題構成一個組別,結果非常有趣。人們認為自己去電影院和在家看電影的可能是一半對一半,但是,他們對其他人的看法卻比自己樂觀。認為其他人會繼續去電影院的人,比認為其他人會在家看電影的高出了14%。
沒想到,最高的兩個選項是出行成本,我本以為是票價或者環境因素。從這個數據看起來,《槽邊往事》的讀者還是比較宅,出門嫌麻煩。而且比較敏感,對健康風險非常在意。
當然,會員費覆蓋在線點播電影的選項擁有最多票數,這一點根本不用懷疑。不過,《槽邊往事》的讀者願意按照5塊錢以下,2塊錢以上的價格點播電影,佔比達到了26%,加上5-10元區間的17%,說明還是願意為線上電影付費,還是尊重影視從業者的付出,我很欣慰。
這是最奇特的一題。線上線上同時上映,願意在家看的人多過於願意去電影院看的人。但是,好片大家還是壓倒性地選擇去電影院看。雖然這只是《槽邊往事》讀者的小範圍調查,不過好像也指明了院線的道路:人們願意為好片花錢,克服萬難出行。
這一題裡,最關鍵的是那猶豫不決的35%,他們有朝一日下定決心,那麼變化可能是根本性的,瞬間就扭轉了目前的格局。
這三個高分選項我給翻譯一下,那就是:即便是純網大,人們也想看大製作、明星班底的商業片,而不是一個低成本的粗製濫造電影。不過,興許這只是因為《槽邊往事》讀者比較挑剔呢?
這道題不算是很公允,因為調查的地點就在公眾號。如果放在其他平臺上做,可能結果會完全一樣。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無論怎麼黑豆瓣,豆瓣依然是許多人看電影的決定依據,它依然是個標杆,是個權威。這一題需要做一點說明,在設計的時候,我把多個選項放在一起,造成最後的百分比失真。所以,我自己又單獨算了一遍,提交了修正後的百分比值。由此可見,《槽邊往事》是一個女性讀者佔優,中心城市讀者略多,省會城市和二線城市讀者平分秋色,35歲以下讀者居多的一個公眾號。以上,就是他們對電影的看法。
謝謝大家的參與!再次因為我的延遲而抱歉!祝大家好夢!
題圖攝影:Lukas Blazek
圖片授權基於:www.unspalsh.com相關授權協議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信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我算是一名作家吧,應該可以算了---著作等踝(gǔo),在文學上也有一定的造詣(zhǐ)。但我還是會寫錯別字,有時候讀者就會相當不高興,認為我的創作態度不認真。我不那麼看,世間有得是人不會寫錯一個字,但是他們會寫文章嗎?文章好看嗎?可見,寫對中文和寫好中文這是兩個概念。
我們再看歷代的書帖,很多都有圈掉的字,以及塗改的痕跡。千百年後再來看,這些圈圈叉叉,這些塗塗抹抹,反而有一種親切的意味在,讓人感覺到偉大書法家也是人,也會犯錯。千百年之後,在紙面上感覺到曾經的生命的氣息和痕跡,也是很美好的事情。
所以,每次讀者指出我的錯別字,或者語法錯誤,我是沒有什麼心理壓力的。能改的改,不能改的就算。罵得很難聽的,就和他虛與委蛇(shé)一番。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是嫪毐(liào dú),都可以轉著車輪玩了,你還在意別人說你包皮長不長的問題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