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奔牛節、慕尼黑啤酒節等傳統活動停辦,凸顯抗疫艱巨性
多項活動取消,歐美謹慎重啟
隨著全球疫情防控取得一定成效,近期不少歐美國家向解除封鎖邁出試探性一步。重啟帶來了新生活、新希望,但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和擔憂。
美國:在全民爭議中重啟
在美國總統川普16日宣布「重啟美國」指南後,一些州隨之響應。據報導,德克薩斯州、喬治亞州、南卡羅來納州等已開始放寬部分封鎖。俄亥俄、科羅拉多等州政府也表示,不會延長將於本周結束的居家令。
以喬治亞州為例,該州州長21日宣布將重啟經濟,本周將開放健身房、美發美甲沙龍、紋身店等商鋪,餐廳將恢復堂食,電影院及其他娛樂場所也將開放。
42歲的理髮店店主塔蒂阿娜決定本周五重新營業。男友被暫時解僱,他們正為每個月2400美元的房租發愁。「和很多美國人一樣,我沒有儲蓄。對我來說,重啟就是錢。」
地方數據顯示,自3月14日以來,喬治亞州1000萬人口中,已有110萬人失業,經濟損失嚴重。
但州政府的重啟決定卻遭遇亞特蘭大、薩凡納等大城市的強烈抵制,市長們呼籲市民忽略州政府的建議。「可能小城市躍躍欲試,但疫情顯然還沒有過去,」薩凡納市市長傑克遜說。
放眼全美,這種爭論十分普遍,甚至已升級為一種新社會矛盾。近日,美國多州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抗議者要求州政府儘快解除疫情封鎖。
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市上演了戲劇性一幕,警察騎著摩託為遊行者開路,遊行者們人擠人地走在街上,卻很少有人戴口罩。他們打出標語:「殺死病毒,而不是工作」。
和塔蒂阿娜一樣,他們更渴望麵包和支票。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上周美國首次申請失業金人數超過520萬,四周累計失業人數達2200萬。在一些汽車救濟站前,領食物的美國民眾大排長龍。
無獨有偶,賓夕法尼亞州20日宣布將原定4月30日到期的居家令延長至5月8日,引發數千民眾聚集在首府哈裡斯堡抗議。
一位小企業主表示,真的撐不住了,「如果不重啟經濟,這是不對的」。
然而,就在抗議地點附近,一群當地醫院的護士卻「針鋒相對」。他們戴著口罩,舉著標語無聲抗議:「我不希望你們出現在我的ICU,請待在家裡」。
ICU護士卡特裡娜·雷克頓沃爾德表示,「自居家令頒布以來,我們在ICU接診的新冠患者數量不斷上升,這很可能意味著疫情將暴發。我們這裡所有醫院的醫療設備也不足以應對新病患。」
這些衝突只是一個縮影。美聯社稱,自川普計劃重啟以來,美國正陷入一場關於「要健康,還是要經濟」的全民大討論,巨大的爭吵聲掩蓋了疫情下本應有的團結。
即便在川普政府內部,對於是否重啟的態度也是分裂而曖昧的。
美國眾議員特雷·霍林斯沃思近日發出爭議性言論,他說與經濟衰退相比,讓更多的美國人死於新冠病毒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重返工作崗位」是對大多數人最有利的決定。
但在白宮首席防疫顧問安東尼·福奇看來,即便在5月1日復工,這個預估也過於樂觀。他指出,如果率先復工的地方在放鬆管控後沒有足夠的檢測,也無法追蹤到每個密切接觸者,疫情將捲土重來。
歐洲:重啟應是緩慢的
疫情下,歐洲向解除封鎖邁出謹慎的第一步。
一方面,歐洲各國都在計劃調整全面封鎖政策。本周起,德國部分中小型商鋪重新營業,大眾、奔馳等汽車製造商的工廠也陸續復工;奧地利則於14日開始部分復工,5月1日起還將恢復戶外體育運動;本月中旬開始,丹麥、挪威、冰島、德國等國允許學校分階段複課;瑞士將於27日開始放鬆封鎖,美髮店和花店等將重新開業。
而在疫情最嚴重的西班牙和義大利,人們也看到了復甦的希望。隨著疫情趨緩,西班牙政府本周宣布將延長國家緊急狀態至5月9日,但對青少年的限制將略微放寬。而從13日起,西班牙已逐步解除了對建築業、製造業等非關鍵性生產部門的禁令。
在關閉了三周後,巴塞隆納一家燈具店重新開張,目前已恢復了一半的生產力。燈具品牌老闆馬賽特表示,儘管訂單減少、項目延期,但公司還是一如既往地有信心,預計未來幾個月會好轉。「新的生活,新的希望,我們地中海人總能看到積極的一面。」
而在新冠死亡率全球居首的義大利,人們也看到了曙光。米蘭街頭恢復了往日的生機,隨著氣溫回升,不少市民戴著口罩上街。
義大利總理孔特21日表示,義大利可能從5月4日起恢復部分經濟和社會活動。他同時承諾,將為重啟制定「嚴謹、科學」的方案,包括重新考慮可以確保復工安全的交通模式,企業重啟新規,以及重啟是否會導致疫情回升等問題。
另一方面,西班牙、德國21日分別宣布取消本國一項傳統大型活動。按照美聯社的說法,這些活動過去通常只在戰時才停辦,如今同步取消,凸顯抗擊新冠疫情「戰鬥」的艱巨性,多國回歸常態的過程可能「漫長而令人沮喪」。
西班牙21日宣布,取消原定7月在潘普洛納舉行的奔牛節。奔牛節又稱聖費爾明節,美國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在1926年的代表作《太陽照常升起》中描述奔牛節場景,讓它聞名遐邇。奔牛節已有400多年歷史,上一次停辦是在上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時期。
德國21日宣布取消今年的慕尼黑啤酒節。這項活動已有200多年歷史,通常每年10月左右舉辦,吸引大約600萬人次國內外遊客。啤酒節過去幾度停辦,分別在18世紀兩次霍亂疫情期間、1923年德國發生惡性通脹時期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歐洲全球衛生學術聯盟(EAGHA)主席安託萬·弗拉奧表示,歐洲國家可以考慮「複合式」防疫,也就是一部分採取大範圍的封鎖措施,比如關閉學校、限制或禁止公共聚集;另一部分則採取更精密的社會疏離措施,比如通過檢測和病毒追蹤對特定對象採取隔離。相比於全面封鎖,這種防疫舉措可以避免對社會經濟產生過於劇烈的影響。
對於不少國家將重啟提上日程,世界衛生組織近日也發布警告,儘管各國都在抗擊疫情上取得成效,但重啟應當是緩慢的,前提是政府要確保隔離感染者,並繼續做好流行病追蹤工作。
《紐約時報》稱,國家何時能重啟,可以參照美國企業研究所給出的四項標準。該智庫近日發布報告稱,重啟的前提應包括:州醫院必須能夠安全收治所有需要住院的病人,在危機情況下無需依賴外界救助;州政府能夠為每一位有症狀者提供檢測;州政府能夠對確診病例和接觸人群進行監控;當地新增確診病例需連續14天下降。
「很難那麼快就回到過去(正常的生活)。」美國埃默裡大學全球健康學教授德裡奧表示,對病毒的控制最終取決於人們能否負責任地應對,「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取決於我們每個人。」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