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每一個中國人視若珍寶的節日,
最最隆重沒有之一。
可是,我的春節,卻總是有點不如意。
從前,春節對我最大的意義,
是可以穿新衣服。
媽媽平時再節儉,
也會在春節前為一家三口備好行頭,
從頭到腳,從裡到外。
一年中,也只有這一次,媽媽會傾囊相送,「慷慨」買單。
成家後,雖然沒有獨立,但是媽媽三申五令,要求我將這個儀式的接力棒傳遞好,一家人就得整整齊齊備好新衣服,新年新氣象。
買東西是我愛好嘛,雖然四個人四個尺碼,七七八八線上線下大作戰,也算輕鬆,麻煩的是打包。
每年春節,便是一場隆重的大遷徙,大包小包,內衣、毛衣、外套、鞋襪,一家四口的新衣服分類包裝好,再從城裡運送回山裡,後備箱被塞得滿滿當當。工程量之大,沒有兩天功夫,絕對搞不定。
然鵝,就算我買好衣服,搭配好,並一一在鄉下的衣櫃裡掛好,碰到直男,真的心裡各種「CNM」。要麼,初一就摔一身黃金泥回來,要麼從頭到尾,看都不看一眼,更別說穿了。直接氣得我把衣服閒置在鄉下沒有帶回來,最氣人的是,人家至今也不知道自己有過新衣服,甚至被丟在鄉下...
明明是兩個人的電影,我卻自己唱完獨角戲.
孩子的更不省心。小的尿褲子,大的滾泥巴,新衣服只能「日拋」,不準備個三五套,真的過不完春節。每天晚上還得用暖風機烘鞋子..一整天都特別充實。
春節的儀式感?不存在的!
想問天,問問大地,心目中美美的,輕鬆愉快的春節,到底在哪裡...
都說,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燒烤是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是給孩子餵飯!
滿桌的美味佳餚就在眼前,但娃一落座,筷子就自動往孩子嘴裡跑,冬天冷嘛總想讓孩子吃口熱乎的。於是,自己就只能見縫插針巴拉幾口。孩子安安靜靜坐著吃,已經是萬幸,這已經算是尚好的年夜飯,往往孩子的尿性就那麼點,吃到一半就要四處跑著玩,或看電視,太婆的狗狗路過也要追過去問聲好,沒有什麼能阻擋孩子的腳步,如果有,那只能是手機.當然,這種下下策,是不建議使用的。
是,我主動承認錯誤,兩個小傢伙的吃飯習慣都沒養好。
三年抱倆,這就導致我這幾年的年夜飯都在追逐中度過,餵完哥哥,還有妹妹。眼下最迫切的事情,就是訓練妹妹自己吃飯!
時至今日,我只想說,曾有一桌又一桌的饕餮大餐在我眼前,但是我沒能好好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機會再來一次的話,我會跟那個孩子說「趕緊給老娘吃!!!!」
有沒有人很無聊,
一覺睡到午飯自然醒的人?!
有沒有人很開心,
要跟久別重逢的親人不醉不歸?!
有沒有人很忙碌,
打扮得美美的一場又一場趕著相親?!
有沒有人很文藝,
隨心所欲走到哪裡就流浪到哪裡?!
有沒有人很哈皮,
一桌四人手指遊戲酣戰到天明?!
有沒有人很凡爾賽,
國產電影好萊塢大片怎麼看都不滿意?!
天吶,你們習以為常、觸手可得的快樂,
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羨慕嫉妒恨。
有了娃以後,無論什麼娛樂活動,都與我無關。春節裡,不會燒飯做菜,又不會喝酒,
我得是24小時待命的「鏟屎官」,時刻準備著處理好小主的屎尿屁;
我得是沒有小喇叭的「老娘舅」,負責解決分分鐘就可能發生的矛盾與糾紛,小傢伙剛烈發脾氣,就得扯著嗓子比分貝,小傢伙委屈掉眼淚,就得散發母愛動之以情,小心安撫;
我還得是不能有絲毫偏頗的「端水大師」,但凡有爭端,要先禮後兵,理性分解,統一調配,打飯得一樣滿,不然就會吵著要飯少的那一碗,倒飲料要兩個杯子靠一起,兩條水位線要連成一條,才能使小主們心滿意足;
我得是感情飽滿的哄睡機器,唱歌、跳舞、抱抱、講故事,深情投入一個小時,小傢伙只睡十分鐘,又得換尿片、穿衣服
最終,我在無休無止的追逐與反覆中,漸漸喪失人性,哦,不對,是母性....
於是,抓住春節的尾巴大哭一場,幾乎成了這幾年的慣例。
情緒這東西,得控制,道理當然懂,但是,當身體警報一再拉響,因為失眠缺覺,隨之而來的生理性腦闊疼,以及心理性焦慮症終於在某一刻,因為家人的某一句話,長期不被體諒與分擔的委屈一瀉千裡。
三姑六婆說:你看看誰誰誰,你算很好了。
媽媽說:奶奶辛苦了一年,需要適時放鬆一下。
爸爸說:你是媽媽,這是你必須承擔的。
你們都忘了,我也只是個嬌生慣養的獨生女,以前你們說過最多的這句話。
媽媽常問,以前沒人幫襯,我也把你拉扯長大了,你怎麼就不行?
這句話裡三分責怪,七分是自滿。
但仔細想想,置身社會大環境與家庭小環境,親子關係都不復從前。
曾經,多少孩子是單位大院裡的「熊孩子」,
如今,不是萬不得已,誰會帶孩子到單位辦公,
曾經,多少孩子在鄉村田間野蠻生長,那裡沒有車如流水,可以自由撒歡,
如今,為了安全,多少孩子被圈養在家裡,為了教育更優化,多少父母奔波在接送興趣班的路上,
育兒成本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更別說,第一次當媽,身邊那些指導的聲音,他們很愛仗著自己是過來人,在給予很多很多愛的同時,也給予必須參考的經驗。
家長的權威?不存在的,小傢伙橫起來就說:「我不要媽媽了,我去找**!」
再者,一胎與二胎,增加的不止是孩子的數量,更是工程量的平方數。兩個小傢伙相互抗衡,就像兩顆定時炸彈,極易引爆,水洩四方.一個人就得是一支「維和部隊」,我的新春願望是,天下太平,特別是家裡。
最後,分享一下眼下很火的《你好,李煥英》觀影小感。
最打動我的,是最後賈曉玲梳著羊角辮,站在樓下喊「李煥英」,李煥英罵罵咧咧從房間裡出來的那個場景。
小時候,我也會沒大沒小直呼媽媽名字,現在也偶爾慫恿兩個小傢伙去喊她「吳月蘭」,每次,媽媽也總是罵罵咧咧,數落我們「沒大沒小」,卻從來不生氣。
我很能理解賈玲最後打在屏幕上的那句話,每一個媽媽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個女人的人生,都不應僅限於母親的角色。
小學,我和月蘭是室友,為了培養我獨立,她用枕頭把我趕出了房間,我們認真打了一架;
高中,月蘭是我最親密的筆友,一張張信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思念,疏解學業壓力;
大學,月蘭是我永不失聯的網友,無論我在哪裡,她總能第一時間回應,從不覺得孤單。
一路成長,媽媽的角色被她不斷更新與重塑。
更讓我自豪的是,月蘭有她自己的精彩人生,前天,她收到了自己的退休證,怔怔地看了良久。1984年參加工作,勤勤懇懇37年,「革命生涯」就這樣畫下了句號,應該有很多不舍吧。我輕輕抱了抱她,「你是最棒的!」,拼命為她鼓掌。
月蘭打趣,「我退休,大概就是為了給你帶孩子。」
這句話溫溫柔柔砸在我的胸口上,瞬間治癒了我春節裡的積鬱。我的委屈,在她面前真的不值一提。
我們都不是李煥英,但我們都有一個或若干個小王八蛋,
我們傾其所有,只念他們「健康快樂」,
可是健康與快樂,何其難得,
所以,我們才要更加努力,當好「李煥英」,偶爾允許自己情緒失控一回,再抖擻精神,陪伴這些小王八蛋們慢慢長大。
請給身邊的媽媽一點點鼓勵,雖然她們可能看起來很不好惹,其實她們只是想要多一點的理解與分擔。
小小的掌聲,是媽媽們莫大的榮耀。
PS:
「吳月蘭!
當媽太難了,
下輩子,我還要當你的小王八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