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個有意思的事兒。昨天有人加我買翡翠,說是朋友介紹的。我點開頭像一看,是位大姐,看皮膚保養程度應該在50歲左右,很富態,穿著也很講究。大姐開口很霸氣,想收個佛公,預算不封頂,你這有什麼菜端上來看看。
本著客戶的朋友就是我的上帝的理念,我挨個把我手裡的牌依次排了出來,然而大姐不甚滿意「這個種不好,豆種不要的,這個綿太多沒種呀,沒水頭呀,底子太髒啦」等等一系列專業詞彙」,既而又發過來她之前在某直播間收的鐲子,進一步發出了靈魂拷問「這是我從x平臺收的,你看值多少錢?」。聊到這我本不想再聊下去了,但是本著我的理念還是說:既然給姐姐推薦,必定是有值得收的理由的,可以再看我朋友圈接著蹲蹲。
像這個大姐一樣的人有很多,喜歡翡翠,但對翡翠的大部分概念還停留在直播間的引導屬於,殊不知不懂不為過,不懂硬凹最難受。
翡翠的種究竟是什麼?
解釋的話查百度詞條會出現一條一條精確的解釋,玻璃種,冰種,糯種,豆種,芙蓉種……但是翡翠是天然礦物,很難做到一刀切的精準劃分,確切來講翡翠的種是從比較種得來的,根據翡翠本身的晶體結構(種)+透光度(水)綜合起來的比較系統。行業內翡翠本身值不值得收也是通過比較來錨定翡翠的價值的。
兩款觀音,第一款也同樣有水頭,但比較組織結構,第一款明顯肉質粗,晶體結構雜亂,第二款的組織結構相對更細膩,細到肉眼無法察覺,結合透度我們可以說第二款種比第一款更老,再不考慮雕工與瑕疵的情況下第二款比第一款價值相對更高!
有人會問,既然有比較級豆種糯種會很差嗎?這還是陷入了概念誤區,豆種糯種雖然晶體結構粗但如果排列細緻緊密,也不失好的翡翠。
像圖上這條手鐲,整體結構就很緊密,肉細且整體均勻,佩戴效果很不錯。
總體來說,翡翠的種水屬於一個比較級的系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好的種水是一塊翡翠玉器的靈魂,值得時間的考驗與歷練。
對普通大眾而言,翡翠要看是整體神韻,去欣賞和選擇它的優點的同時,也要接受它的缺點,畢竟種色兼備匹配不了錢包零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