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薔娥在社區為居民量血壓。(通訊員孫丹丹/攝)
昨天,家住姑蘇區勞動路550號小區的宋薔娥再一次來到新滄社區,履行她與居民之間延續了23年的默契約定——每月13號為居民免費義診。「二十多年來,我堅持每月13號免費為居民量血壓、測血糖、看報告單。只要居民們有需要,我就風雨無阻。」宋薔娥說。
退休醫生開免費診室
存下20餘本「資料庫」
據了解,今年80歲的宋薔娥畢業於原蘇州專區醫學專科學校,後從原蘇州地區醫院退休。1997年,退休一年的宋薔娥搬到了新滄社區轄區內居住,在社區書記的邀請下,開始在社區開展義診。據宋薔娥回憶,20多年前,勞動路附近還是一片農田,由於醫療條件差,居住在附近的村民看個病都要去很遠的地方。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為了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了解自己身體的基本情況,宋薔娥決定每月13號,在社區裡為周邊居民免費看病。
從1997年到2020年,23年的時間裡,宋薔娥堅持每月13號來到社區,為居民們義診,並記錄下每一次的義診情況,時間長了,13號已經成為居民們心照不宣的義診日,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節假日,宋薔娥都會來到社區,一次也沒缺席。宋薔娥表示,義診主要是通過量血壓、測血糖為村民們做一些基本的身體素質記錄,以便觀察每個人的數據變化,及時發現異樣。因此,從第一次開展義診開始,宋薔娥就堅持記錄下每一位居民每一次測量的數據,並整理成冊。「張雲珍,78歲,田多裡17號,1月血壓……12月血壓……,血壓穩定。」「莫根泉,91歲,12月血壓偏高……」截止到今年,宋薔娥已經存下了20多本義診記錄本,堆起來足有半米多高,而這樣的堅持也讓宋薔娥掌握了300多位居民的獨家「資料庫」,成為居民們最信任的人。
義診室瀰漫濃濃溫情
老村民乘公交來問診
「姓名、年齡、家庭地址,每次測量的數據……所有的記錄不能有半點馬虎。」宋薔娥說,23年來,來參加自己義診的居民有幾百人之多,甚至有些居民搬家到別處,每個月依然趕過來量血壓、測血糖,和老鄰居們聊聊天。
今年78歲的張雲珍是宋薔娥的「老顧客」,每個月13號,張雲珍總是早早來到新滄社區活動室,排隊等著宋薔娥來給自己量血壓。原來,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由於家附近沒有醫院,患有高血壓的張雲珍就開始定時來社區測量血壓,每一次,宋薔娥總是認真記錄下測量數據,並詢問最近飲食情況,給予專業的建議。「宋醫生會詳細分析測量數據的變化原因,有些醫院裡的報告,她也能詳細幫我解讀。」經過二十多年的時間,在張雲珍看來,宋薔娥不再單單只是一位醫生,更像是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如今,儘管張雲珍已經搬到了別的小區居住,但每個月13號,她總要坐著公交車來社區見一見宋薔娥,請她量量血壓,和她聊聊天,這樣才算安心。而在宋薔娥的記錄本上,像張雲珍這樣的「老顧客」還有很多,他們的名字、年齡、身體狀況,宋薔娥的心裡都記得滾瓜爛熟。有些老人生了重病,只要一個電話,宋薔娥準能按時上門問診。
服務隊伍不斷壯大
診室不斷添加接力人
「時間長了,大家都成了老朋友,每逢節日、生日等日子,總有居民給我送吃的,這讓我覺得自己的堅持很值得。」宋薔娥說,此外,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關注義診室、參與義診隊伍,為這個「大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
今年72歲的王培英就是第一個主動申請加入義診室的人。2005年,王培英由於患有高血壓,便來到社區請宋薔娥給自己量血壓。看著頭髮花白的宋薔娥一邊量著血壓,一邊在義診本上記錄著,明顯有點來不及。王培英便萌生了義務幫忙的念頭。我「不是專業醫生,但我可以幫忙作記錄。」王培英說,沒想到,就這樣,王培英和宋薔娥成了15年的老搭檔。去年10月份,剛從宜興搬到新滄花園居住的退休醫生易漢琴受到宋薔娥的影響,也加入到義診小組當中,成為宋薔娥的又一得力助手。
「有了新人的加入,我們這個義診小組也變得更加有活力,我的年紀越來越大,希望有更多的人接過我手中的接力棒,為更多的社區老人服務。」宋薔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