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會正歷經前所未有的變化:世紀更迭、社會演進、科技發展、價值碰撞,個性解放……現實的截面與向度走向多元,規則被改變又被重建,生活和情感變得爆炸式豐滿。隨之而來的焦慮與問題同樣不可迴避:追求財富與夢想如何平衡?環境與生態發展何以永續?公平是否平等地青睞個人?可變與不可變的抉擇?還要傳承什麼?執著什麼?我們擔得起肩上的一方責任嗎?……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切面、每一個生活部位,都有他該建立並信守的承諾與承擔。
2018 CNEX「承諾與承擔」紀錄片高校巡展湖南(長沙、株洲)站啟動!
今年放映的影片有CNEX出品、提名2018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評審團獎、入圍2018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的重磅紀錄片《黃河尕謠》,去年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紀錄片電影節之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亮相的《芳舟》《驚蟄》《團魚巖》,還有多部CNEX參與製作或曾入圍CCDF提案大會、國際電影節獲獎佳作如《廣場上的舞蹈》《我在快打求旋風》《對看》《我只認識你》《造雲的山》《上阿甲》等共同參與。
此次,新生代紀錄片導演紛紛組團前來交流。《黃河尕謠》導演張楠、《驚蟄》導演寧佳偉、《芳舟》導演王申、《團魚巖》導演蕭瀟將出席多場映後交流,歡迎大家前來參與活動!
● 《黃河尕謠》導演張楠
● 《團魚巖》導演蕭瀟
● 《驚蟄》導演寧佳偉
● 《芳舟》導演王申
(影片介紹中附導演介紹)
● 參與方式
高校活動免費公益參與,歡迎空降,請在影片開始前入場
長沙66號放映室周末場次請根據下方二維碼報名參與
導演:張楠
時長:91分鐘
國別:中國大陸
2018提名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評審團獎
2018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
2018入圍韓國堤川音樂國際電影節主競賽
2018入圍韓國EBS國際紀錄片節
2018入圍洛杉磯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
2018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金絲路傳媒榮譽「最佳紀錄片」
三十年前,甘肅黃河岸邊的十萬農民離鄉遷居,陸續進入城鎮,隨人一起消失在黃土高原的還有世代傳唱的黃河歌謠。出生於白銀鄉間的牧羊少年張尕慫從小患有口吃,卻受到父輩薰陶,自幼喜歡民歌。2012年,尕慫來到城市闖蕩,陰差陽錯走上演藝道路,四處在酒吧演出,寄希望於以此成名。他醉心於西北民歌,四處尋訪學藝,也因「泥土味」的特色而受邀參加一檔火熱的電視選秀節目,成為廣受歡迎的「民謠歌手」。正在此時,爺爺的意外離世讓尕慫發現自己身上正在失去「農村味兒」,而遠方的故土和家園也漸告崩裂。未來遲遲還沒來,等待成名的尕慫逐漸感到失落,能夠慰籍心靈的只有麥穗泥土的深沉味道。而過去的已經過去,唯有聆聽家園故土的遙遠回音。
導演張楠,早年生活於中國西部小城甘肅慶陽。2011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導演專業,並進入中央新影集團影視劇中心任紀錄片導演,承擔多部央視紀錄片的導演和製作,並有多部紀錄短片作品在國內外獲獎。2014,張楠導演離開中央新影集團,開始獨立創作其中《黃河尕謠》由CNEX出品及多家機構聯合出品,目前他的第二部長片《我的生命線》在後期製作中。
《廣場上的舞蹈》
Dance on the Square
背景追溯從上世紀60年代到今天廣場上舞蹈的變化,影片講述了三個老人完成自己人生最後心願的故事。 三位跳廣場舞的老人在同一個空間被發現,雖然身份各異,但50年前左右他們都有相似的經歷,現在又在同一個廣場跳廣場舞,而今天他們又在為自己的夢想與生活進行掙扎。本片通過廣場舞將他們串聯,將廣場上舞蹈的變化作為中國近50年歷史變革的美麗縮影。
導演康世偉,1982年出生於成都,200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獲碩士學位。現於西南交通大學攻讀新聞與傳播專業博士。2005年至今為職業紀錄片導演,美中教育文化基金會藝術總監,歐洲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獲獎導演,孟加拉國際公開電影節評委,上海證大藝術館籤約推薦藝術家,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四川大學創新創業導師。
導演:蕭瀟
時長:101分鐘
國別:中國大陸
2017入圍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國際電影節(IDFA)新人競賽單元
2018英國雪菲爾德國際紀錄片電影節(Sheffield Doc/Fest)藝術紀錄片獎提名
2018臺灣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亞洲競賽單元
2018中國獨立影像展(CIFF)長片競賽單元
《團魚巖》拍攝的是「神話」譜系下的湖南西部村莊慢而流動的日常,村民依據基本生活的需要,做著種植、養殖、砍伐和酬神的活計,這一切,無不在巨石團魚巖的見證和守護下。團魚巖,是一塊蓋上「神話」封印的大巖石,巖石接通了「神話」和村莊之間的隱喻關係。因此,片子拋棄了一般意義上廉價的「鄉愁」,進入到返靈或返祖的詩意屬性上,最後抵達「我從來處來,我到去處去」的命運空山。(王磊)
導演蕭瀟、影像作者、藝術家。1984 出生於中國湖南。2008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攝影系。2009 年至今,生活工作於北京。2015 開始拍攝紀錄片《團魚巖》, 入選CCDF-8(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阿姆斯特丹(IDFA)紀錄片國際電影節新人長片競賽單元,臺灣紀錄片雙年展(TIDF)亞洲競賽單元。 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美術館、畫廊空間的藝術展覽,並被收藏。
第30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IDFA)入圍中片競賽單元(2017)
《驚蟄》以家鄉的漁民作為此次實驗性影片的創作題材,探索人與自然的微妙關係。海面被凍冰封住,影像通過一艘等待冰海融化出海捕魚的漁船來探討漁民生存現狀的議題。
全片無任何對白,觀看相對單一、 冷峻。客觀與主觀鏡頭交錯,現場空靈的作業聲音直接刺激觀者的視聽;影像中的每個瞬間都可能將我要表達的人與物放大。漁民、他的船、封凍到融化的大海, 我在創作中多用動態視角和隱藏的視角。但事實上, 現場情況更為複雜有趣。
寧佳偉,1988 年生於遼寧大連,2016 年畢業於四川美術 學院新媒體藝術系, 獲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重慶。
2016 年影像作品《驚蟄》榮獲四川美術學院優 秀畢業創作學院獎、I SEE 國際錄像藝術展映 (北京歌德學院 2016)。 柏林當代畫廊(德國2017) 、中央美術學 院「後來你風生水起」首屆「俊安實驗藝術教育獎」 榮獲未來獎、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 學院「第二屆中國研究生影視人類學作品展」榮獲二等獎、入選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中國美術館影展 、NAVSTEVA 布拉格影展 、達姆施塔特美術館(德國 2017)、CCA 格拉斯哥畫廊(英國 2017)、奧斯陸畫廊(挪 威 2017)、香港ARTHOUSE國際藝術電影節 (香港2017)、30屆IDFA荷蘭阿姆斯特丹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荷蘭· 阿姆斯特丹2017)。 20屆塞薩洛尼基紀錄片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希臘 ·塞薩洛尼基2018)、獲得第十四屆BIFF北京 獨立影像展優秀紀錄片獎(中國·北京2018)。
導演:王申
時長:87分鐘
第30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IDFA)入圍荷蘭競賽單元(2017)
百萬中東難民抵達希臘避難。雅典唐人街的風雲人物大姐大陳雪豔(SUZANNA)四處遊說,組織希臘華人志願者團隊,扛著商店裡的義烏鞋帽、廣東牛仔褲走出封閉的唐人街,到海島、邊境、難民營救助新到來的客人。陳雪豔此舉也是為了彌補對意外去世的父親的遺憾,贏回常年分居的女兒的心。面對華人朋友的反對、希臘丈夫的不配合、西方志願者的質疑、隊友的異議,雷厲風行的陳雪豔能否趟出一條自己的路?
王申,青年導演,1991年生於北京。本科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編導專業。研究生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編劇專業。
紀錄短片《離鄉》獲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大學生作品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半夏的紀念年度作品獎。
紀錄長片處女作《芳舟》,荷蘭、中國聯合製作,獲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基金支持。提名第30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最佳荷蘭影片。
目前正籌備第二部紀錄長片《石史詩》。
《我只認識你》
Please Remember Me
導演:趙青
時長:82分鐘
國別:中國大陸
第14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年度最佳紀錄片」(2016)
第三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3)亞洲提案大會最佳提案獎(2012)
據統計,中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已超過兩億。如何贍養老人和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已經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本片以一對相濡以沫的老人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攜手走過生命中最後一段時光作為切入點,聚焦這對老人面對阿茲海默症侵擾時的故事,展現了生死之沉重和愛之美好。導演運用平實卻有力量的鏡頭語言,拋出了一個全球性問題,引人思考現代社會中老人問題背後的承擔與責任。
導演趙青,1991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文學學士。1991年至2003年,上海電視臺海外節目中心(現紀實頻道)。先後在《上海灘》、《紀錄片編輯室》等專欄節目擔任主持、導演等工作。獨立執導製作紀錄片《小鎮周莊》(1996年)、《畢業歌》(1997年)、《女人心思》(2003年)等;聯合執導製作的紀錄片有《為了明天》、《半個世紀的鄉戀》、《回到祖先的土地》,以及10集系列紀錄片《共和國大使》等。2003年至今,獨立影像製作人。主要從事教育類影像節目的導演及製作,獨立紀錄片導演及製作。
在雲南怒江邊的大山裡,生活著一群沒有戶籍的傈僳族人。這裡沒有學校,沒有醫院,偶爾會有慈善人士來教孩子們一些文化知識。由於不能上學,孩子們的時間都用來給家裡幹活。影片紀錄了這批傈僳族人中兄弟倆的生活:哥哥此利華17歲,弟弟甲利華10歲。他們的爸爸在弟弟六個月大的時候去世了,媽媽改嫁山下,沒有帶走他們,兄弟倆在山上跟著外婆、舅舅生活。山上沒有辦法上學,孩子們的時間都用來給家裡幹活。在艱辛和困苦之外,他們的生活也有著簡單的快樂。
晉江1989 年 生於河南洛陽,幼時學過繪畫,高二輟學自謀生計,業餘時間從事當代藝術創作。2013 年 於洛陽舉辦個人作品展《在希望的田野上》。2014 年 開始接觸電影攝製與創作。2016 年 獨自拍片,《上阿甲》乃其首部影片。
2015釜山國際電影節 最佳紀錄片
2015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亞洲新浪潮單元
2015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新人競賽單元
影片描述生活在湘西深山的父與子,及一個在北京國際學校上學的女孩與母親的情感故事。導演用鏡頭親密地紀錄了兩個孩子在不同世界的成長經歷,聚焦於家庭成員之間嘗試情感交流而最終失敗的困惑,引出了他們那些沒能互相訴說的內心獨白。
葉雲,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為自由創作人,從事影像、繪畫等創作。 裝置作品《2008.01.01-2008.09.13》入選2008上海國際雙年展學生展優秀作品。影像裝置《對看計劃》Look Love獲中央美術學院09屆優秀畢業作品一等獎;紀錄短片《對看》Face to Face入選2012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競賽單元,2013雲之南紀錄片影像展。2009年開始拍攝從影像裝置發展而來的紀錄長片《對看》Look Love,得到聖丹斯紀錄片學會、福特基金會、釜山電影節AND資金支持。
導演:Takao Goutsu
時長:87分鐘
國別:日本
臺灣電競選手GamerBee勇闖格鬥電競最高殿堂!本片紀錄美國、法國、臺灣以及日本電競選手爭奪全球最大格鬥遊戲賽事EVO獎金的過程,以及電競選手的職涯困境和辛酸血淚。透過探討電玩文化、電競選手訓練過程,讓外界得以一窺電競選手職業生涯最真實的面貌。
導演合津貴雄(Gotsu)從大學時代開始指導及製作電影,畢業之後,他的電影在一般電影院上映,在2012 年,他加入了「東京影視中心公司」,他從劇情片改拍紀錄片,致力於資訊及新聞計劃。
第55屆萊比錫國際紀錄片/動畫片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2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新人獎
第20屆Hot Docs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013年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最佳導演
中國西部的羅布泊南麓山脈中盛產石棉。石棉開採過程中漫天粉塵,遠看好似「造雲機器」,向天空噴吐著「雲朵」。大型機械設備的投入使用,使石棉的開採能力大打增加,而相應的環保設備未能配套,導致石棉才開採及封裝過程中將大量的粉塵吹向空中,遮天蔽日。無論戶外室內,工人們簡單地使用圍巾、口罩來保護自己,但這些紡織品極易沾吸粉塵,且難清洗,工人們無法抵禦環境給身體帶來的侵害。然而,那些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中勞作的人們,雖然過著艱苦和與世隔絕的生活,卻沒有失去他們的快樂,因為他們看得到生活的希望。
導演朱宇,1987年生於敦煌,2007年於陝西雨果攝影藝術學院學習圖片攝影專業,2012年完成紀錄片《造雲的山》,2016年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
這是一條沒人走過的路——CNEX用紀實影像的方式實踐承諾與承擔,讓亙古不變的人性故事持續散發動人光亮,為當代華人與未來世代拓展世界觀,成為創作者與觀賞者的重要橋梁和動力源泉。願每一句諾言都不辜負你的目光,以此共同擔起為下一代太平盛世備忘的美好前程。
CNEX: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非營利性質的民間文創組織,由兩岸三地熱愛紀錄片的人士組成,致力於紀實文藝的推廣,已出品包括《音樂人生》、《不老騎士》、《1428》、《大同》、《大路朝天》等近百部紀錄片。
CCDF:CNEX Chinese Doc Forum
CNEX在2010年開始舉辦CCDF(CNEX Chinese Documentary Forum)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每年從上百件報名作品中選出至多20個紀錄片提案,並邀請國際知名的紀錄片產業界人物來臺參加。
CNEX MOVIES
2017年CNEX將聯合全國各地多家放映機構推出全新觀影活動CNEX MOVIES,我們將從每年的監製影片和代理影片中按照主題策劃的方式,放映緊跟時代潮流的新片和部分國內無緣看到的國外佳作,其中還包括部分國際電影節獲獎作品的中國首映。
CNEX 主題紀錄片高校巡展
CNEX每年會挑選近十部監製及代理影片,以主題策劃的方式將優質紀錄片帶進高校和學生見面,我們將邀請影片導演及主創人員到場一起交流。CNEX希望藉此搭建一個優質而高效的紀錄片交流平臺,更希望青年學子能通過CNEX看到更多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