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問問Ticwatch 2 NFC在2016年11月,和自家的車載智能後視鏡問問魔鏡一同發布,其眾籌版在2017年1月17日開始發貨,現在已經在京東上開放購買。Ticwatch 2 NFC的主要提升,是在經典版Ticwatch 2(帶3G功能)的基礎上加入NFC,支持公交卡和銀聯閃付功能,機器暫時只提供黑錶帶銀錶盤版本。
Ticwatch 2 NFC硬體規格幾乎完全沒變,除去增加的Ticpay行動支付app和續航外,其餘部分都可以直接套用我們愛搞機半年前對Ticwatch 2的萬字詳評《國產最強,Ticwatch2智能手錶詳細評測》,所以本文前半部分主要是對「外觀、手機客戶端、tiwear系統、續航」等影響日常表現的大項目進行說明,並加上這半年來對Ticwatch 2的使用感受。
後半部分是此次評測的重點,主要針對新增公交卡和銀聯閃付功能,當中會夾雜大量關於NFC模塊和Apple Pay等行動支付相關的內容,大家可以權當科普觀看。
PS:全文超過1.1萬字,閱讀耗時15-20分鐘。
外觀與做工相比半年前的Ticwatch 2,Ticwatch 2 NFC的包裝主要是增加了銀聯閃付的貼紙標識,配件包括說明書、5V/1A充電頭、數據線、磁吸式的無線充電底座。
Ticwatch 2 NFC無論外觀、體型還是重量,都非常接近傳統的腕錶,不鏽鋼錶盤帶有拉絲紋路,玻璃是稍高於錶盤,玻璃外側有拋光裝飾面。黑色的拋光麵塑料後蓋,讓機器視覺上更顯薄一些。
審美方面因人而異,而對比同類產品,Ticwatch 2 NFC的主要優勢是體型更小一些,屏幕邊框控制不錯,20mm的錶帶也比Android wear平臺和42mm錶盤版Apple Watch的22mm錶帶要稍窄,手腕較細的用戶佩戴也不會有多少違和感。
佩戴方面,Ticwatch 2 NFC重量和中小號的機械錶接近,甩動稍有拖拽感,背麵塑料材質並帶有圓弧過渡,觸感不錯,異物感較輕,但出汗時拋光面也是註定會粘住皮膚的。錶帶比同類產品窄,但錶帶較厚偏硬,拖了佩戴感後腿。佩戴最舒服的,還是鋁製錶盤配矽膠錶帶的悅動版(不帶3G功能,價格低200元)。
Ticwatch 2/Ticwatch 2 NFC採用20mm的快拆式通用錶帶
因為外觀和做工和Ticwatch 2完全一致,這裡分享一下Ticwatch 2 使用半年後的感受:
左為使用半年後的錶帶,右為新錶帶
錶帶:黑色的皮質錶帶遠比想像中要耐用,半年使用過來,除了「自帶彎曲」和卡扣痕跡外,並沒有出現的脫皮、染色、脫色等問題;
錶盤:表身的主要問題是拋光邊的耐久度。大猩猩玻璃的防刮性能不錯,筆者連續佩戴半年也沒被刮花,但玻璃外側的拋光亮邊出現了很多劃痕,再外側的拉絲表面也有劃痕,但數目少得多,而且也沒有拋光面上的明顯;
屏幕玻璃:玻璃稍高於錶盤,好處是屏幕觸控更舒服,反放時硬度更高的大猩猩玻璃能保護邊上拋光面,壞處是確實增加了誤觸點亮屏幕的機率。關於軟體防誤觸的問題,後面系統部分會詳說;
背面:背面同樣有拋光面耐用度的問題,塑料材質更容易被桌面的灰塵刮花,但背面平時看不到,並不影響使用;
頂上是揚聲器開孔、底下是兩個對稱的雙麥克風開孔
麥克風/揚聲器:機器的雙麥克風在表耳和背殼之間,這個角落比預想還容易積攢灰塵,開孔小到卡針也進不去,堵上的話會比較麻煩。
手機app與功能主界面
4.8測試版更新的運動界面
Ticwatch 2 NFC的手機客戶端在4.8測試版中,對運動健康部分進行了大改,其餘部分和半年前差別不大,通知控制、運動、錶盤等功能以模塊的形式放置。系統方面,則是國內唯一基於Android Wear的定製化系統——ticwear,底層為Android 5.1,出廠版本為ticwear 4.7穩定版。
tiwear比起原生和中國版的Android Wear多了「觸控亮屏、翻腕控制、鎖屏密碼、定時省電、熱詞語音喚醒、消息雲同步」等接地氣的強化功能。在中國版Android Wear遲遲不見起色,2月9日發布的Android Wear 2.0並沒有增加多少符合大陸國情的功能的情況下,tiwear的處境並沒有明顯變化。
在16年的10月底,ticwear引入了類似MIUI等手機系統的「內測版-開發版-穩定版」層級,以接近月更的周期進行系統迭代,新引入的功能會層層下放到穩定版。切換內測版需要官方審核,而用戶可以在穩定版和開發版間自行切換。
半年前其最新版為ticwear 4.2,在截稿的2月13日,最新的測試版已經迭代到ticwear 4.8.0_b1,這是手錶領域中唯一以如此高速度進行更新的系統。數次更新引入了「定時省電、Doze(強行後臺睡眠的墓碑模式)本地音樂、誤觸優化、觸控鍵盤、新的運動app」等特性,用起來會比同類產品更有新意和期待感一些。
當然,這個機制也不是完全完美的。除了穩定和開發版切換需連同手機app一同更換的遺憾外,其現在還不支持類似手機系統的退級功能(筆者依舊非常懷念抬手亮反應快,連接手機極限使用續航接近4天的11月測試版)。
關於系統的詳細內容可以查看此前詳評《國產最強,Ticwatch2智能手錶詳細評測》的系統部分,這裡僅針對Ticwatch 2 NFC和同類產品不同的部分,以及半年前的改進進行說明:
獨立的撥號與簡訊:Ticwatch 2/Ticwatch 2 NFC都內置民生通訊的sim卡(使用聯通的3G網絡),用戶自行在網上選號和充值後,即可用手錶進行撥號、收發簡訊和上網(主要用於接收來自手機的消息雲推送、語音搜索和地圖服務)。本質和功能上和普通的手機無異,可以繞過學校不能帶手機的禁令(捂臉)……
獨立音樂播放:系統分出了800m的空間用於存儲本地音樂,在沒有手機和網絡的情況下也使用自己的揚聲器播放音樂;
獨立連接藍牙設備:除了作為手機的附屬藍牙設備外,Ticwatch 2 NFC可以獨立添加藍牙耳機、藍牙音箱等第三方藍牙設備。接上藍牙耳機後,配合手機的來電轉接和自帶的GPS,用戶可以扔下手機直接出門運動。
錄音機:顧名思義,支持音質和時長自定義,錄音會存在手錶的機身存儲。
語音助手:這是ticwear最核心的功能,作為中國版Android wear的語音服務提供商,Ticwatch上的語音體驗要比前者更好一些。支持簡單的對話和上下句聯繫,識別速度很快、靈敏度、雜音過濾等識別體驗都不錯。除去本身的「搜索」引擎能力外,可用於直接生成日程提醒、倒計時、導航、打車等常用操作。用語音生成待辦提醒,這是筆者為它2/3天一充的主要動力;
翻腕手勢操作:通過翻轉手腕可以控制通知欄、切換快捷卡片、喚出語音助手等操作。比起半年的版本,其對單次翻腕喚出通知卡片等功能的識別度高很多,已經達到能用的地步,只是平時的使用率太低而且學習成本稍高。
撓撓側邊操作:這個初代Ticwatch就開始引入的功能,功能和Apple Watch的旋轉錶冠接近,主要用於滾動頁面。其在4.8.0的測試版系統中還加入了雙擊切換歌曲的功能,但依舊無法獨立工作(返回操作只能通過滑屏完成),可用度一般。
比較遺憾的是,Ticwatch 2 NFC連指南針的準確性也是和前代一樣的,依舊是不太準,影響了用手錶導航的使用體驗。
抬手亮、續航與充電作為手錶,看時間是最基礎的功能,但對於續航吃緊而且觸屏的智能表來說,抬手亮屏的可用度和屏幕防誤觸就非常重要了。Ticwatch的亮屏速度受固件影響,其在16年11月的系統版本中有相當不錯的抬手亮速度,但4.7穩定版和4.8開發版的Ticwatch 2 NFC,其抬手亮速度屬於中等偏下的水準,和Apple Watch、Gear Fit2、fitbit Charge2等抬手亮快的產品還有差距,讓筆者相當想念舊版本的系統。
Ticwatch 2 NFC的屏幕稍高於錶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誤觸的機率,而軟體防誤觸基本都會影響觸摸亮屏的靈敏度/速度,這是天平的兩頭,而官方明顯是更傾向於防誤觸。在4.7穩定版之後,官方加入了非常誇張防誤觸,除了手指大面積掃過屏幕不會點亮屏幕外,快速點擊屏幕時的亮屏速度也變慢了一些。
續航方面,增加的NFC和相關模塊,會多耗一些電量(NFC默認常開,可手動關閉,但會導致公交卡和閃付功能失效),幅度可以接受。Ticwatch 2 NFC開/關NFC功能前後,7小時靜止待機分別掉電9%和8%。NFC模塊在「15小時正常模式+9小時省電模式」的情況下,每天一般會多消耗5%左右的電量,對比同樣情況下的Ticwatch 2掉電還會更多一些。
4.8測試版下,只安裝電量監控與電子名片兩個app,關閉微光常亮、3G和wifi,開啟離腕鎖屏並連接手機的情況下,實際佩戴掉電速度和4.6穩定版之前的Ticwatch2接近,都是每小時2-3%左右。當然,如果走動和亮屏越多,掉電越快。在筆者日常步行3km,其餘時間坐著電腦辦公的活動量下,24小時下來一般會剩60%電量左右,可以從容地2天一充。
如果關閉觸控亮屏(保留抬手亮)和NFC功能,連接手機的極限使用時間可以接近3天,這樣的表現雖然比Apple Watch好,但在同類產品中只屬於中等水平。考慮到Ticwatch 2在舊版本固件,同樣情況的極限使用續航可以接近4天,Ticwatch 2 NFC的續航還有改進的空間。
日常使用與充電記錄曲線
充電方面,Ticwatch 2 NFC是現役充電速度最快的智能手錶之一,使用Qi標準的磁吸式底座無線充電,可以通用手機和其他智能產品的Qi標準充電底座。Ticwatch 2 NFC和手機不同,充電曲線接近直線,幾乎沒有涓流充電過程,其極限充電速度和Ticwatch一致,都可以達到每分鐘1.6%左右,0-100%充電耗時65分鐘。使用電腦5V/0.5A的USB接口充電的速度稍慢,每小時1%左右,0-100%耗時100分鐘左右。
NFC科普NFC全稱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信),從RFID和互連技術演變而來,在2003年由飛利浦和索尼聯合研發。2004年他們和諾基亞創立了用於建立和推廣NFC技術標準的NFC Forum協會。第一部搭載NFC的手機諾基亞6131在2006年發布,第一臺支持NFC的安卓手機則是2010年發布的Nexus S。時至今日,中移動、華為中興、小米魅族、vivo、OPPO等廠商都已經是NFC Forum的成員。
NFC工作於13.56MHz,有效傳數據率距離只有10cm左右(實際上公交卡和手機的NFC距離一般連5cm都不到),優點是不需要麻煩的配對過程,就能直接讀取和交換數據,可以理解為是用傳輸距離「換」耗電和安全性的互聯技術。其配對速度小於0.1ms,作為對比藍牙大約是6秒,紅外需要0.5秒。NFC有主動、被動、雙向3種工作模式,分別對應手機和智能手錶/手環中的讀卡器(如手機讀取公交卡餘額)、卡模擬(如手機模擬公交卡、門禁卡)、P2P(即類似藍牙那樣點對點數據傳輸)三種工作模式。
NFC硬體部分由CLF(非接前端模塊)、射頻天線、SE(Secure Element安全區域)三部分構成。使用CLF+天線即可完成常見的公交卡餘額讀取,而如果把手機/手錶模擬成公交卡(空中發卡和充值)就需要SE部分的加入。NFC標籤、公交卡/門禁卡等被讀的對象,通過線圈感應生電產生的電力驅動,所以無需電池,體型和重量都可以做得很小。而即便是工作在讀卡器模式,因為射頻工作距離很短,其所需的電量也很低,常開的電量消耗也遠比藍牙要低。
現在安卓/蘋果平臺,NFC應用最廣泛的是公交卡和銀聯雲閃付功能。除了出現時間更早但名聲要小很多的HCE閃付(Android 4.4+NFC+銀行app即可使用),最著名的應用就是綁定銀行卡後可以用手機閃付的蘋果Apple Pay、三星智付、小米Pay和華為Pay。
另外,還有個關於門禁卡的NFC模擬問題。門禁卡可以粗略分為IC卡和ID卡兩種,簡單的門禁卡,手機/手錶也能讀取和NFC模擬它的UID,就能代替卡片了。複雜的門禁卡,包含UID、sector、keya/b、data等數據,當中的加密內容是無法模擬的。可以配合TagInfo等app嘗試讀取卡片的UID進行嘗試。
公交卡功能2015年集中出現過一批類似刷刷手環等支持某些城市公交卡的產品,像StarWrist智能手錶、握奇Sharkey智能手錶、老虎魚手錶和興業銀行推出的興動力支付手環(它還支持閃付),估計很多人連聽沒聽說過。它們本質上都是公交卡裡的「異形卡」,和採用NFC「卡模擬模式」的產品有本質上的分別。
刷刷手環等產品是真的內置了公交卡,在國內這種幾乎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公交卡的環境下,城市間的公交卡並不通用,這直接導致這類產品有嶺南通、一卡通等版本,而且無法在對方的領域使用。而NFC模擬公交卡的優勢是,同一部設備可以通過更換內部數據,模擬成不同城市的公交卡,甚至門禁卡、飯卡等卡片,從而完成一部設備在多個城市中使用的任務。智能產品上的這兩種公交卡,最簡單的分別是,手機和Ticwatch 2 NFC可以同時「裝下」多張公交卡,但刷刷手環等同類產品只能裝一張。
暫時只有Android和Android Wear兩個平臺支持公交卡的NFC模擬,支持設備包括支持三星智付/華為Pay/小米Pay的機器、一加3/3T(氫OS公測第六版系統之後,暫時只支持北京一卡通,和小米用的都是雪球科技的方案),而智能手錶暫時只有Ticwatch 2 NFC和真時Pacewear智能手錶(搭載的Pace OS前身是Tencent OS,底層同樣是Android)是NFC模擬的類型,2月底推出的華為watch 2或許也會搭載一樣功能,而三星Gear S3也是硬體上支持的,但國內並未開通公交卡功能。
開卡與充值
華為Pay的公交卡功能在16年8月底公測,暫時只支持上海;小米Pay在9月1日正式開通,宣稱支持34個城市一卡通,是現在支持數目最大的一個,但部分標註城市和部分機型還沒開通;三星智付的公交卡,在16年12月正式上線,暫時只支持北京和上海。在服務開通初期,三星和小米分別有過1元和免費的開卡優惠補貼。
而目前 Ticpay 支持北京交通一卡通和深圳通,官方宣稱後期會陸續開通廣東(嶺南通)和上海等城市的公交卡功能。在手機客戶端的支付模塊可以選擇北京和深圳的公交卡,直接選擇購買和充值額即可。北京和深圳開卡費用分別為29和25元,開卡費用和小米/三星等廠商的接近,都比實體卡貴一些,首次開卡時間稍長,需要聯網並重啟手錶。
充值與查詢方面,ticwear客戶端可以充值公交卡和查詢最近10條交易記錄(如果放在以前,這會是一個殺手級功能),也可以像普通公交卡一樣,用深圳的「鵬淘」和北京的「e樂充」,甚至支付寶的城市一卡通(但它的兼容性問題較多)進行充值。
NFC公交卡體驗與靈敏度Ticwatch 2 NFC的公交和閃付功能都要依靠其內置的NFC線圈的靈敏度,這與機器的晶片和感應線圈的圈數和大小直接相關。此外,NFC讀卡還有一個停留時間,距離稍遠,但停留久一點照樣可以讓NFC晶片「攢夠」足夠電量工作。實際識別距離最好在5cm左右,太遠容易被誤讀取(洩露隱私或不小心就「被刷卡」了)。
Ticwatch 2 NFC的NFC靈敏度表現不錯,測試機為國行ROM的Galaxy Note5,實際讀取的極限傳輸距離在5cm左右,在深圳公交和地鐵上,讀取距離也在5cm左右,比市面上絕大多數公交卡、飯卡、門禁的讀寫距離要稍微遠一些。但NFC確實是非常弱的射頻信號,隔著薄外套的衣袖就會讓傳輸距離縮減到1cm以內,甚至無法讀取。反而是擠公交時,要和實體卡一樣,不要太靠近讀卡機,以防被誤掃。
Ticwatch 2 NFC刷深圳公交
Ticwatch 2 NFC刷深圳地鐵
在便利店使用深圳通付款(勸服店員用它的難度比閃付還高……)
Ticwatch 2 NFC的虛擬公交卡和實體卡擁有相同的乘車和購物打折優惠,整個使用體驗,和戴在手上的實體卡並沒有什麼分別。Ticwatch 2 NFC默認狀態是模擬成公交卡,無需聯網、無需連接手機、無需任何操作就可以直接刷公交卡,而且在手機端可以直接查看公交卡餘額。
使用上比較特殊的是,手錶一般戴在左手,位置沒有公交卡那麼自由。上地鐵時,左手伸到右邊讀卡器的動作,除了有點奇怪外,還有點裝逼。值得注意的是,手錶沒電關機後12小時內,照樣能正常工作。如果關機前手動關閉NFC,關機後則不會有NFC功能。機器可能劃分了部分電量用於供NFC模塊工作,導致實際可用電量比Ticwatch 2稍小,從而影響續航。
NFC公交限制與使用範圍限制:出於公交卡發行商和銀行那邊的安全考慮,公交卡和銀行卡,綁定的都是硬體,而不是用戶帳號。一旦開通,公交卡就和手機本體綁定了,刷機後公交卡還會在,但換機之後公交卡也無法跟著帳號一起轉移到新手機了。最遺憾的是,無論採用實體卡還是NFC模擬卡的方案,都無法綁定原有公交卡,得重新開通新的公交卡,而且也是不支持退卡的。
另外一個「限制」則是來自於公交卡本身,這種需要穩定快速工作的工具,充值和上車打卡時就會對內部數據進行擦寫,無需聯網,也無需記名認證,也沒有掛失之說。它就像紙幣一樣,丟了就真的丟了,無論是誰,撿起來就可以直接使用。
而公交卡的用途,其實比大家想的要多很多,除了公交和地鐵,北京的停車場/室內公園/加油站/部分特約商店、上海的渡輪、蘇州的生活繳費/圖書館/特約商戶、武漢的機場高速/渡輪/特約商戶、杭州的路邊停車、廣州的渡輪/咪錶停車/特約商店/部分超市和便利店,都是些冷門但相見恨晚的功能。
小結:Ticwatch 2 NFC作為國內唯一一個支持NFC模擬公交卡功能的智能手錶,技術本質和使用方法都和小米/華為/三星等手機如出一轍,現在甚至連開卡費也很接近。不錯的NFC靈敏度,換來了很高的可用度。它的優勢是可以省掉一張實體卡,戴手上不會忘帶,手機無需NFC模塊和服務商支持。對於非北京和深圳用戶,這個功能唯一,但卻是最大的限制是公交卡支持類型的拓展速度(官方宣稱之後會開通的是廣東嶺南通和上海公交卡)。
銀聯閃付科普銀聯閃付Quickpass是銀聯推出的基於銀行卡的非接觸支付產品,對應國外Visa的Paywave和萬事達的Paypass。其特徵是非接觸式和小額支付免密碼,用起來就像公交卡一樣簡單方便。現在的Apple Pay等閃付形式,基本就是手機代替實體卡片使用,使用過程就是手機裡綁定銀行卡,通過帶有閃付標的POS機,用小額免密、指紋或常規的密碼進行消費。
NFC產品形態表
而閃付畢竟是銀行服務,對安全級別有很高要求。在智能硬體領域,圍繞安全和NFC,閃付有TSM和HCE兩條主要技術路線,它們的核心都是上面NFC科普提到過的SE安全模塊,分別對應實體和虛擬的SE模塊:
TSM是指Trusted Service Manager可信服務管理,在2014年就開始大規模實用,針對早期安卓有NFC但沒有SE安全模塊的現狀,廠商「腦洞大開」地通過把SE安全模塊和SIM卡/TF卡等融合的方式,讓手機和智能設備可以代替實體卡進行閃付,上面提到的早期手機「模擬」公交卡也是這個技術的產物之一。
但TSM畢竟是需要更換硬體的方案,實際推行和影響效果非常有限。在差不多的時間點上,Google為Android 4.4加入了HEC(Host—Card Emulation主機卡模擬)技術支持後,銀聯在15年中後期主推的變成了HCE閃付,通過把雲端伺服器當做SE模塊使用(雲閃付中的「雲」的由來),讓沒有安全模塊的NFC手機,無需硬體SE也能直接使用閃付。
閃付在短短幾年內已經經過了下面幾代的發展:
早期閃付甚至連用法都很像公交卡,要用戶去銀行/ATM圈存資金到電子現金帳戶裡才能用;
後來為了省去了圈存的過程,閃付合併到銀行帳戶裡;
再到後來,為了連攜帶卡片的麻煩都省去,就衍生出了上面提到的TSM和HEC兩種技術路徑。銀聯推出的配備安全晶片的NFC-SIM以及NFC-SD卡,就是為了讓沒有SE模塊的NFC手機也能提供閃付功能;
為了省去用戶更換sim卡和購買額外硬體的麻煩,銀聯在15年末推出HEC雲閃付,無需硬體改造,只需銀行app+普通的NFC手機即可提供閃付功能。
現役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等大手機廠商的旗艦機型,除了NFC外也有自己的SE模塊了。2016年2月先後在國內上線的蘋果apple pay、三星智付,同年8、9月的的華為和小米Pay也被銀聯歸為雲閃付的一部分。
銀聯對閃付抱有極大的期望,除開上面瘋狂的「迭代速度」,現役幾乎所有的銀行卡/信用卡都已經是自帶的閃付功能。而POS機升級這一環,銀聯的升級速度也很瘋狂。早在2015年,支持閃付的POS機佔比已經超過60%,16年底終端已經達到1050萬臺,人民銀行更是宣稱2017年5月就能讓所有POS機都支持非接觸支付。
本質上閃付已經很便利了,但僅僅是讓用戶了解怎麼用就已經很麻煩了,再加上需要POS升級、店員培訓,加上推廣效果不力等一系列原因,雲閃付一直沒有推廣開來。
而同期,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種架空了銀聯的行動支付方式的高速普及,讓銀聯閃付在Apple Pay等一眾產品出來前,地位都相當尷尬。此外,商戶大部分估計也是站在支付寶/微信等線上支付那邊的,畢竟刷卡消費時,銀聯是要收商戶服務費更高(微信/支付寶的企業服務費也不低,但補貼力度大,而個體商戶直接用個人的收款二維碼,連服務費都沒有)…這也間接帶來了很多店員不會用閃付POS機或不願意用的問題。
上面這些都是銀聯對幾個廠商的服務那麼支持的重要原因,畢竟這些手機廠的閃付功能本質上都是虛擬了銀行卡,是原來銀行卡的延伸,沒有改變銀行原來的模式,交易信息也不會像微信支付寶那樣繞過銀行。
NFC閃付功能在國內,出門問問的Ticpay是除蘋果/三星/華為/小米支付外,第5個能叫得上號的同類產品,而Ticwatch 2 NFC是國內最早獲得BCTC銀行卡檢測中心安全支付認證的智能手錶。作為一個初創的智能產品企業來說,這個已經很了不起了。但出門問問暫時只支持民生銀行,而且只支持借記卡,不支持信用卡。其現在的銀行卡「兼容性」,讓這個功能實用性受到了巨大的限制。官方宣稱之後會陸續支持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北京銀行等銀行。
開卡過程與卡片詳情
民生免密支付開關、交易微信通知、官方app安全鎖
開通流程:和另外4家手機廠商的類似,手機裡綁定銀行卡。保證手機需要聯網並開著藍牙,過程中Ticwatch 2 NFC客戶端會提示下載銀聯的安全控制項,輸入銀行卡號,收驗證碼,機器下載信用卡數據,等上2-3分鐘就可以完成綁定。
和同類產品一樣,為了保護隱私,過程中生成和以後消費的都是卡號和實體卡不同的虛擬卡,後者更像是一張電子化的附屬卡。現在Ticwatch 2 NFC只支持民生銀行的借記卡,但機器本身最多可以綁定8張銀行卡/信用卡。
Ticwatch 2 NFC在便利店使用銀聯閃付
使用場合/地點:Ticwatch 2 NFC可以代替實體卡片,在任何支持閃付的商店進行消費,消費額度與免密設置與實體卡一致。使用場合上,現在還是針對一線城市的用戶,畢竟閃付本身在二三線城市的使用率不高。雖然家樂福/全家/7-11/OK便利店/屈臣氏、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等大型連鎖幾乎都有銀聯閃付的POS機,但人行宣稱的POS機全面支持還得等5月後,而且即便是深圳,一些不太大型的便利店和商店,他們的POS機還沒有閃付標,或者他們的店員根本不知道閃付是什麼,還有不少店鋪店員不懂用POS機的閃付模式……
使用體驗:消費時告訴收銀員用閃付,然後他們會選好模式。而我們這邊打開或雙擊錶冠喚出ticpay,選擇銀行卡,然後對著POS機的「閃付」感應區停留半秒左右即可完成讀取。實際使用,機器從熄屏到喚出ticpay耗時在3秒左右,速度還可以。因為99%的店員不知道手錶能刷卡,還免不了類似Apple Pay、三星智付剛開始時那種和收款員解釋的麻煩。
勸服店員開POS的閃付模式後,如果收銀臺比較長,或者POS機前障礙物多,戴在手上的表,其刷卡體驗還不如實體卡舒服。但不用掏卡片確實非常省心,刷起來動作麻煩點也是值了,更何況手錶刷卡是個裝逼的好機會。不過論實用,其實還不如Ticwatch 2時代就已經引入的支付寶掃碼支付功能(商店支持度更高,很多沒有POS機的小店家都支持),掃碼不用貼著POS機,也不用收銀員調POS機的模式。
因為民生銀行借記卡默認是打開免密支付的,300元以下消費不用密碼,使用體驗和刷公交卡一樣。手動關閉免密支付後,則和普通的刷卡類似,需要密碼和籤字。另外,理論上Ticwatch 2 NFC應該也是可以和華為/小米Pay那樣,在支持閃付的POS機無卡取款的,然而筆者至今沒有找到有閃付標的民生銀行ATM,歡迎有條件的機友反饋(因為其他廠商知名度都還不如蘋果,一般都是點ATM上的Apple Pay取款按鈕)。
安全性針對閃付,雖然大部分銀行都有日累計不超1000的限制線和各種賠保,但閃付實體卡開啟免密支付之後,無需密碼驗證,別人撿到也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之前和這個相關的大新聞是用在汽車上的ETC盜刷門。
論安全性,智能設備上的閃付要更加安全一些。手機上有指紋保護,而Ticwatch 2 NFC用的是離腕鎖屏,後者是用表蓋上的傳感器檢測是否被脫下,一旦脫下就需要圖案解鎖,而且只要綁定銀行卡就會強制要求開啟該功能。實際使用,這個離腕鎖屏反而有點過於靈敏,安全性擔憂不大,放到因為筆者喜歡戴松點,結果偶爾戴著也會提示解鎖……
因為公交卡和閃付都是涉及到設備安全晶片的,機器重置之後,已綁定的公交卡和銀行卡還是會在機器裡面。可能是公交公司處於利益考慮,銀行卡可以手動解綁和重新綁定,公交卡是無法解綁和重新綁定的。
在Ticwatch 2 NFC上,如果是丟失了手錶,機器鎖屏密碼錯誤多次後會自動觸發重置。如果已經綁定銀行卡,則是進入鎖定狀態,需要手機客戶端解綁銀行卡才能重置系統。而銀行卡方面,因為機器生成的是虛擬卡,丟失後也不會影響原卡的使用,但還是建議機器丟失後及時掛失虛擬銀行卡。
限制:在支持其他銀行卡前,這個是Ticwatch 2 NFC閃付功能最大的命門,畢竟蘋果/三星/華為/小米pay都能覆蓋大家常見銀行。而且民生銀行本身的佔有率不高,分行數目和工/農/中/建四大行有明顯的差距。要不是搞機,筆者也不根本會專門跑了幾公裡去開卡……
民生銀行大廳的自助機器
機器開卡流程指示
但這些「小銀行」是對新技術最積極的,實際開卡過程中,筆者第一次見識到了什麼叫做高科技銀行。部分民生支行配備上圖這種機器,整個開卡過程都是在機器上完成的。甚至之後一周手賤忘記密碼要重置,也是用這部機器進行遠程客服支持的,自動化和速度體驗好評。
小結:Ticwatch 2 NFC的閃付功能最快的喚出方式是雙擊錶冠,用起來比Apple Pay、三星智付稍慢,刷卡靈敏度表現接近。但暫時只支持民生銀行,而且只有借記卡,嚴重限制了使用範圍。在普及到其他銀行前,這個更多是嘗鮮和裝逼的功能。功能和技術上,筆者是持積極態度的,但並不看好閃付功能現在的使用價值。
總結Ticwatch 2 NFC是的功能定位非常明確,多出來的200元差價,就真的只是用來買新增的公交卡和銀聯閃付功能(硬體設計與成本、外加與銀行/公交卡發行商的談判經費)。它是國內首個,也是現在唯一在智能手錶裡塞進類似華為/小米pay這種功能的產品(三星Gear S3雖然支持三星智付,但公交卡功能還沒開放),在技術上是值得點讚的,新增的NFC確實會對續航造成一定影響,但提供了開關而且影響幅度可以接受。
落實到消費者層面,對比同類產品,Ticwatch 2 NFC是暫時唯一可以添加多個城市的公交卡和多家銀行的智能手錶(但現在只支持民生銀行借記卡)。值不值得買之類的,就看你本身是不是公交卡和閃付功能的高頻用戶了。如果不是,筆者還是建議Ticwatch 2。在Ticwatch 3出來之前,它依舊是2000元價位以下,現在筆者最推薦的智能手錶,沒有之一。
(本測評轉載自愛搞機,by 方查理)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問問商城購買Tic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