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紉芳
人常說,哀莫大於心死。其實,心死了,若腦還活泛著,人還是大有希望的。而心未死,腦已衰,卻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
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是腦力上的不足,本身就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要不怎麼有人治人而有人治於人。天生受治於人畢竟是因為智力上的差異。即便命運把他推上皇帝的寶座,也因為智不配位,貽笑萬方。
《晉書·惠帝紀》記載,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二兒子司馬衷在位期間最能體現他智商低下的兩件事情,一曰「官私蛤蟆」,一曰「何不食肉糜?」。以這樣的智商,八王之亂中多次成為傀儡任人擺布也就不足為奇,後來終於突然被宣布駕崩,也有人猜測為人所毒殺,這樣的結局也是在所難免。
《甄嬛傳》熱播時,大家也都互相調侃,設若自己在那樣的宮鬥劇裡,到底能活幾集?足見,智不如人,不但哀莫大焉,連性命也堪憂。
天才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笨人苦讀數日幾句話記得是顛三倒四。
形容腦子廢了很形象的比喻是「馬冬梅」的梗。學習能力是,翻書:馬冬梅,合書:馬什麼梅?翻書:馬冬梅。合書:什麼冬梅?翻書:馬冬梅。考試:孫紅雷。現在預防老年痴呆成了常談,是飲食還是信息化影響了大腦不得而知,然而記憶的衰退仿佛成了挺普遍的事實。轉身就忘,很多人成了七秒魚。
說哀莫大於心死,心死不是病理上的死,而是精神上的頹喪,是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所以,死灰仍有復燃的希望,經過時間的平復,死氣籠罩的心慢慢就有了活氣,能夠感知冷暖,感知愛恨,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
民國名媛陸小曼,丈夫徐志摩飛機失事後,悲痛欲絕,萬念俱灰,沉溺在失去丈夫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終日沉迷大煙麻醉自己,形容枯槁,無所事事。因與翁瑞午同居,徐家斷了對陸的接濟,全靠翁瑞午接濟,生活十分困窘。痛定思痛,陸小曼在雲煙繚繞中想起徐志摩遇難那天隨身還帶著自己的一幅畫,遂醒悟自己這樣一蹶不振實在對不起徐志摩對自己的那份感情。於是振作起來,發誓要活成志摩期望的樣子,以彌補內心的虧欠。從此縞衣素服,閉門謝客,擯棄一切繁華熱鬧,丟掉煙竿,拿起畫筆,拜賀天健、劉海粟為師,並著手整理編撰徐志摩文集,一掃往日慵懶消沉之氣。
陸小曼心無旁騖專心學畫,很快繪畫成績斐然,十年後舉辦了個人畫展,大受讚揚。此後,其作品還兩次入選全國美術展。後來陸小曼加入上海美術家協會,並成為上海中國畫院的專職畫師。
所以,心死雖導致大腦處於煥散狀態,精神怠惰,而只要心情復甦,大腦也就隨之運轉起來。如果是真正腦死,心即使不死也是無知無覺、無能為力了。
臺灣女作家瓊瑤女士和丈夫平鑫濤伉儷情深,丈夫平鑫濤把瓊瑤創作的所有作品都拍成了影視劇,讓瓊瑤編織的每一個夢都變成為美侖美奐的現實。然而遺憾的是,他們卻沒能給自己的童話故事編織一個完美的結局,年老的平鑫濤患病後,大腦失憶,陷入糊塗,居然已經認不得朝夕相守的瓊瑤,而是叫她「媽媽」,這讓追求唯美的瓊瑤實在無法接受,痛苦不已。乃至提出應該讓這個與自己廝守了大半生的給予了自己無限愛和浪漫的伴侶去實行安樂死。可見,人腦失靈,即便呼吸如常,在最親最愛的人眼裡,也等於是廢了,或者說生不如死。
生活是如此現實,即便病理上的腦衰,也難以被家人甚至被愛人體恤,渾然無覺中,只好聽天由命。足見,保護大腦,勝於保護心臟。
富蘭克林說:有些人死於二十五歲,葬於七十五歲。說的是未老先衰,只剩下活著,雖生猶死。渾渾噩噩混日子,度日如年,度年如日,「幾十年如一日」。心和腦全成了擺設,無所謂幸福也所謂不幸,只管過日子,過去就好,來了也罷。
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又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孔子是大教育家,他認為人人皆可教悔,獨對這兩種人搖頭嘆氣:「難!難!」可見人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惟有得過且過混日子的人,雖大聖人也愛莫能助。
美國作家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中說,幸福是對幸福的感知,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即在當前生活狀態中感知不到幸福,喪失了生活和思考的動力。
哀莫大於腦死。激活大腦,從尋找和感知幸福的能力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