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火箭炮,中國在這方面的型號之多堪稱全球少見,中方在這方面不僅能做到超遠射程,還能做到精準火力,眼下中方還掌握著射程在400公裡以上,可以和近程戰術飛彈相提並論的火箭炮,可問題是中方並沒有打算對其進行大規模裝備,這究竟是何原因?
二戰時期,蘇聯誕生了火箭炮,最初這是一款被嚴格保密不被外界知曉的強效武器,直至它被真正投入到戰場,人們才見識了它的威力。在莫斯科會戰時,德軍曾繳獲一款蘇聯的火箭炮,名為"喀秋莎",其實早在德軍攻佔奧爾沙時就已領教過它的威力,只是那時不知攻擊自己的為何物。
"喀秋莎"利用軌道來完成發射工作,共計16發,一次齊射都用不上10秒的時間,射程最高可達8.5公裡,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還沒有什麼火炮能夠超過它。但它也有致命缺陷,即精度太差,一般只能用於火力壓制,幸好是由卡車託運,在打擊完畢以後可以馬上撤離戰場。
"喀秋莎"的出現幫助蘇聯擊垮了德軍,二戰以後多國紛紛開啟了研製火箭炮的計劃,此時火箭炮早就不是什麼稀罕物,要比就得比它的射程、精度、數量等優勢。中國對此也十分感興趣,畢竟那時中方缺少重型火力壓制武器。為此,中方曾引進了一些"喀秋莎"進行研究,兩年以後中方的A3式6管102毫米野戰火箭炮誕生了。
無數次的戰爭歷練讓中國的火箭炮不斷進步,韓戰結束以後,中國的火箭炮已經取得了質的飛躍。比較有知名度的當屬63式107毫米火箭炮,雖然精度仍然不足,火力覆蓋面也不大,但它很輕便易攜帶,即使是山地、叢林或戈壁等艱苦區域也一樣可以作戰,無需發射架進行發射,操作十分簡單。
當然,蘇聯是最早發展火箭炮的國家,同一時期已經研製出了122毫米BM-21"冰雹",為了追趕先進水平,我國汲取了"冰雹"的優勢,成功研發出81式122毫米火箭炮,將其大規模配備給炮兵部隊。
其實中國有很長一段時間在火箭炮方面都是成績平平,不過後來蘇聯解體,相關產業多被壟斷,多國資金短缺,美國又大力發展武裝直升機與攻擊機,無心火箭炮技術,給了中國崛起的時間。在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300毫米龍捲風火箭炮以後,便開始巨龍騰飛了。
結合各種經驗,中國研製出PHL03式300毫米多管遠程火箭炮,完全達到了世界的先進水平,但是和美軍的M270火箭炮還是有一段距離。不過後來在70周年閱兵時,中國的PHL16型火箭炮讓世人眼前一亮。
在這之後,中國也沒有輕視火箭炮的發展,還在不斷尋求突破,已經通過加火箭彈級數良好的解決了彈體過長會對火箭彈飛行性能產生不利影響的問題。中國的衛士-2D(WS-2D)、神鷹-400(SY-400)射程都已經達到了400公裡以上,不過這兩款目前只用於出口,中國並不裝備。
要知道有很多國家在技術與資金方面的情況並不理想,想要研製彈道飛彈十分困難,一直都是將超遠程火箭炮當做近程戰術飛彈來使用的。但中國沒有這個困難,且已形成了近中遠依靠不同裝備來完成打擊任務的體系,若射程在300公裡以上,中國完全可以依靠近程彈道飛彈來達到目的。而且未來中國的武器裝備會越來越健全,所受到的局限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