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三季走進武漢 在英雄的城市向光而行
一平方米承載千萬人心底的聲音
漢口江灘的朗讀亭
朗讀者在做朗讀前的準備
董卿在北京啟動儀式現場
□楚天都市報記者 夏雨 通訊員 張薇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蕭顥
漢口江灘三陽廣場上的朗讀亭,面朝長江,亭外秋雨淅瀝,亭內書聲琅琅。16日,央視著名文化情感節目《朗讀者》第三季走進武漢,作為節目回歸啟動的前奏,「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在武漢、北京、廈門同步開展。16日至18日,200多名預約走進朗讀亭的武漢朗讀者,將他們的聲音和故事通過這場連續72小時的慢直播,在央視頻、央視新聞、嗶哩嗶哩等平臺呈現。正如節目製片人董卿對朗讀亭的解讀:「一平方米是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小到只能站立兩三個人,但也很大,大到可以承載千萬人心底的聲音。」
獻給英雄城市
康復者自創詩歌與武漢同行
「走過沉睡,迎來甦醒;走過分隔,迎來擁抱;走過摧折,迎來挺立……」在《朗讀者》第三季日前發布的最新的宣傳片中,武漢街道、黃鶴樓等一一呈現,「來碗熱乾麵,再加個蛋酒」的武漢方言成為唯一的人聲。而片中不斷推進的鏡頭,跟隨董卿前行的腳步最終走出陰影,「一直走,總會有光」的字幕漸顯。
為什麼會選擇武漢?「武漢作為英雄的城市,剛從一場大戰中涅槃重生,我們需要展示這座城市的生命力和生活新常態。」董卿領銜的央視朗讀者節目主創團隊表示。
9月底,董卿專程來到武漢採訪「人民英雄」張定宇,並邀請張定宇夫婦成為武漢「001朗讀者」。張定宇和妻子程琳十分相愛,年輕時兩人曾在2年內寫了120多封情書。採訪當天,張定宇哽咽朗讀了其中幾段,謹以信中的話獻給摯愛的妻子。張定宇回憶,疫情期間妻子被感染隔離,他因在抗疫一線無法照顧妻子而愧疚,心中只能默念「我非常愛你,不能沒有你」。程琳則用席慕蓉的《點著燈的家》表達對丈夫的愛:「其實我們所求何其卑微,人生一世,輾轉天涯,想保有的,不過就是像這樣一小間的點著燈的房子,一小間的點著燈的家。」
朗讀,是把自己「打開」,說與人聽。
16日,新冠肺炎康復者羅頌華走進朗讀亭,帶來自創詩歌《76天的等待》。「我不要回憶你的過去,我要融入你的現在和未來;我不要忘記你的傷痛,我要和你振作同行……」羅頌華說,「想給這座復甦的城市獻上一個普通人的祝福;想給新冠愈後重生的自己一股力量;想給親愛的孩子一份驚喜,也獻給我的家鄉武漢,期待她鳳凰涅槃;也獻給新冠康復後的自己,生命是如此美好。」
來自徐家棚街徐東社區居委會的社區工作者汪晗,則朗讀了詩人汪國真的《熱愛生命》,他想把這首詩送給並肩戰鬥過的社區同事。
武大學生易靈睿是四川人,再次讀到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記夜夢》時,仍舊熱淚盈眶,「如果那些在疫情期間不幸離去的人們,還能進入到我們的夢裡,希望我們更多的是感激而不是憂傷。」
每個人都是生命的主角
患病的老者朗讀《記憶的孩子》
一人、一文、一話筒、一平方米,在這裡,每個人都是生命的主角。
節目組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的朗讀者中,除了方艙醫院備考學生、疫情期間出生「小石榴」的父母等特邀朗讀者外,更多的是自主報名的各行各業的人。
16日早上8時,江岸區60歲的交警宗彬是第一個走進朗讀亭的人。2018年,他在高考考點外詠誦《嶽陽樓記》引導家長、疏通交通,成為網絡紅人。今年10月28日,他就要退休了。他用範仲淹《赤壁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退休後繼續服務社會、造福祖國。
「今天我走了一段長長的旅途: 獨自來到一座陌生的橋上, 想起了朋友們、老朋友們,我歇息著,沒有微笑或悲嘆, 就像他們想起我……」武漢理工大學大一新生劉旻璇朗讀愛德華·託馬斯的《橋》。作為《朗讀者》和董卿的粉絲,得知朗讀亭來武漢,劉旻璇第一時間通過朗讀者官微報了名。她是湖北高考生,經歷了特別的網課備考,為自己和同學順利考進理想的大學感到自豪,也因各自去不同的城市而不舍。
25歲電臺主持人潘超凡的奶奶肖玉蘭今年76歲,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記憶每天都在衰退。潘超凡攙扶著奶奶,一起朗讀了田哥的《記憶的孩子》 :「許多的花朵和果實,我已忘記。許多的飛雪和時間,我已忘記。許多的許多,我都已忘記。是的,我已變成一個記憶的孩子。」在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肖奶奶說出自己的心願:「我沒有什麼文化,也不會說話,但我希望孩子們都過得好。」
潘超凡說:「醫生說患了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腦袋裡就像下了雪,一片空白。但我發現奶奶能記住一些特別的節點,希望奶奶能因《朗讀者》多留住一個記憶瞬間。我也想呼籲大家善待患了此病的老人,不要『子欲養時而親不在』……」
人人都是朗讀者
董卿想彌補對觀眾的遺憾
從第一季以「遇見」開始,到「青春」告別,又在第二季懷揣「初心」、回歸「故鄉」,《朗讀者》以主題詞為索引,用朗讀的方式串聯起文字的溫度和生命的廣度,時隔兩年在眾人翹首期盼中歸來。
昨日,《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並通過網絡向全國觀眾直播。《朗讀者》的老朋友濮存昕在啟動儀式上發出「人人都是朗讀者」活動倡議:「一直往下讀,讀出聲來,用生命來體悟學習經歷;一直走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生命的自由王國。」作家梁曉聲則在現場讀詩一首:「每個人都是承裝自己情緒的器皿,朗讀是好的情緒的抒發方式,可以提升健康的情緒,對衝和淡化負面情緒。」
對於前兩季的節目,製片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昨日說出了她唯一的遺憾,「有點對不住那些走進朗讀亭、普通而又認真努力生活的人。我經常一個人面對上萬個小時的朗讀者素材,一個人流淚,一個人笑出聲。所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時間走到2020年,我們踏上直播這個新媒體傳播的風口,給所有朗讀者的聲音一個釋放的平臺。 」
朗讀亭是《朗讀者》設置的一個環節,每位朗讀者進去後可以朗讀自己心目中的文章,限時3分鐘。武漢漢口江灘三陽廣場上的朗讀亭在一棟玻璃木屋中間,木屋頂呈V字,似一本攤開的書。這是《朗讀者》節目組有意為之。他們希望倡導全民閱讀的同時,用實際行動助力實體書店,於是將原來的一個亭子拓展成一個集書店與展示於一體的朗讀空間。
9月底,董卿站在正在修建的武漢朗讀亭工地前,預告了昨日這場「如約而至、有緣相逢的朗讀之旅」:「打開話筒,在一平方米之外的電波中,我期待你和我們分享更多心底的聲音。」她希望這個「更通透、更敞亮、更舒適的朗讀空間,未來可以成為這個城市新的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