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關於新冠病毒,北大團隊新發現

2020-11-19 和訊網

北京大學官網9月29日公開發布《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文章稱,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在前期篩選的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高活性抗體BD-368-2基礎上,團隊進一步發現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另外,該抗體與其他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還可應對新冠病毒突變體。

以下為全文:

自今年2月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研究員們在主任謝曉亮院士的帶領下積極投入抗疫工作,發揮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和高精確度檢測等方面的特長、用最新的技術努力尋找治療手段、改進診斷方法,在國家科技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及北京市科委的協調下,聯合多家單位為抗擊新冠病毒貢獻力量,歷時3個月,成功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雜誌(「Cao Y etal., 「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dentified by High-ThroughputSingle-Cell Sequencing of Convalescent Patients' B Cells,」 Cell, DOI:10.1016/j.cell.2020.05.025.」)。 其中編號為BD-368-2的抗體表現突出,在假病毒實驗中的半抑制濃度(IC50)達到1.2 ng/mL(8pM);在真病毒實驗中IC50達到15 ng/mL (100pM)。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中國醫科院動研所)秦川教授團隊的hACE2轉基因小鼠模型中,BD-368-2可完全抑制病毒感染,世界第一個完成了新冠抗體的動物模型評價

此外,本工作還發現由VH3-53和VH3-66重鏈基因片段編碼的中和抗體在不同病人中高度富集,體現了一種在人群中針對新冠病毒 「反覆出現的」抗體響應(recurrent antibody response)。文章發表後,取得科研界廣泛認可。

為了進一步探尋了這些高活性中和抗體的分子機制,北大結構生物學團隊、抗體研發團隊與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再度合作,於2020年9月15日在《細胞》雜誌發表了新冠中和抗體機理研究最新進展:Structurally resolved SARS-CoV-2 antibody shows high efficacy in severely infected hamsters and provides a potent cocktail pairing strategy。

論文截圖

結構生物學蘇曉東課題組、肖俊宇課題組等合作研究了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圖一)。結果表明,由於獨特的結合表位,BD-368-2與Spike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的結合不受其空間位置影響。無論RBD處於「上」或「下」的狀態,BD-368-2均可與其發生很好的相互作用,從而徹底阻斷Spike三聚體與ACE2受體的結合。

圖一:BD-368-2與Spike三聚體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之後,通過與中國醫科院動研所秦川課題組合作,證明BD-368-2不僅在顯現輕症的hACE2轉基因小鼠模型中可以抑制新冠病毒,還可以在表現新冠重症的成年倉鼠動物模型中顯著緩解肺炎症狀(圖二、圖三)。基於倉鼠模型,秦川課題組研究了抗體不同給藥窗口、不同劑量的治療效果,建立了給藥時間、給藥劑量與治療效果的關係,為BD-368-2的臨床研究打下基礎。

圖二:在重度感染倉鼠模型中BD-368-2在不同給藥窗口(預防,治療)有顯著中和功效

圖三:在重度感染倉鼠模型中低劑量BD-368-2顯示顯著中和功效

最後,謝曉亮課題組、蘇曉東課題組、肖俊宇課題組等合作發現BD-368-2可以與VH3-53/VH3-66系列抗體同時結合RBD,並解析了多對此類抗體與RBD形成的三元複合體的晶體結構(圖四)。在與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黃維金課題組合作進行的研究顯示,BD-368-2與BD-629(一個VH3-53/VH3-66系列中的高活性中和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可以有效地中和自然界中已經出現的、可以逃逸單一抗體治療的新冠病毒突變體

圖四:BD-368-2、BD-629與RBD形成三元複合體的高分辨晶體結構

這些研究為進一步理解BD-368-2的活性機制、臨床應用以及針對產生「突變逃逸」的新冠病毒變種的治療奠定了重要基礎。

北京大學杜碩、曹雲龍、朱秦毓,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於品、戚菲菲為共同第一作者。謝曉亮、蘇曉東、肖俊宇、秦川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受到北京市政府教委、科委和國家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的大力支持。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重磅!北大團隊發現甘草苷可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為傳統中藥甘草片的...
    重磅!北大團隊發現甘草苷可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為傳統中藥甘草片的成分  Winnie Lee • 2020-05-04 13:58:16 來源:前瞻網 E4650G0
  •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北京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17日在美國《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介紹,他們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動物實驗證明,這些抗體有望用於新冠治療藥物研發和短期預防。
  • 日本研究發現變異新冠病毒
    (中新網)【美國兩周內近10萬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8日報導,美國兒科學會的一份報告發現,從7月16日到7月30日的兩周裡,美國有超過97000名兒童的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目前在全美共發現超過33.8萬名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央視新聞)
  • 新發現!新冠病毒可能進入人類大腦……
    重磅!新冠病毒或將入侵人類大腦……自新冠病毒出現之日起,全球各國對這種新型病毒的研究就未曾停止過,以往我們認為新冠病毒其實就是傳染性較強的一種肺炎病毒,但是通過調查的不斷升入,人們發現新冠病毒同時有著極強的變異性,為科學家在溯源在疫苗研製工作增加了巨大阻力。
  •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來源:新華社作者:彭茜責任編輯:喬楠楠2020-05-19 09:11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記者彭茜)中國科研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說
  •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中國科研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兩種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多家單位參與這項研究。
  • 新冠病毒原子圖是什麼情況 新冠病毒原子圖長得什麼樣
    美國奧斯汀得州大學和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期刊發表重磅報告,首次公開新冠肺炎病毒表面棘蛋白的高清3D原子圖。  新冠病毒原子圖是什麼情況?  日前,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和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研究人員在開發新冠病毒(COVID-19,WHO)疫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繪製出了該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首個三維立體原子結構示意圖。
  • 疫情|青島找到新冠病毒「物傳人」證據鏈;挪威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
    1.青島找到新冠病毒「物傳人」證據鏈 今天,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青島市副市長欒新:青島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證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新冠病毒冷凍下可長期存活。目前,青島已要求落實「人物同查、人物同檢」。
  • 我國學者發現重磅證據,證明新冠病毒非實驗室洩露,而是自然進化
    與新冠病毒(SARS-CoV-2)類似,RmYN02在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的S1和S2亞基連接處有數個胺基酸插入。研究人員表示,雖然RmYN02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直接祖先,但RmYN02的發現表明這些看似不尋常的插入事件實際在冠狀病毒進化過程中可以自然發生。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9期:北大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國家科學評論》上,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史衛峰團隊《細胞》子刊發文:為駁斥「新冠病毒人造」陰謀論提供證據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史衛峰團隊在《細胞》子刊《當代生物學》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描述了最近發現的一種蝙蝠冠狀病毒,這種病毒在基因組某些區域是SARS-CoV-2的近親,它在病毒突刺蛋白的S1和S2亞基的連接處以類似於SARS-CoV-2的方式插入胺基酸。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可以感染睪丸,導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
    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目前已導致超5000萬人感染和100多萬人死亡。隨著世界各地新冠感染人數的不斷增加,科學界致力於新冠病毒的研究,以了解這種未知的病原體,並指導疾病的傳播、預防、易感性和治療。目前,新冠病人屍檢的病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肺、心臟和腎臟等主要器官,而對新冠病毒感染在睪丸細胞損傷及精子發生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比較有限。
  • 日本一研究團隊:茶水能大幅降低新冠病毒傳染力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西山】日本奈良縣立醫科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宣布,市面上銷售的瓶裝茶和茶包等茶類產品能大幅降低新冠病毒傳染力,達到「滅活」新冠病毒的「神奇」效果。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研究人員在實驗中使用了約10種產品,包括市面上銷售的瓶裝綠茶、紅茶茶包、還有奈良本地產的「大和茶」茶包等,然後將裝有新冠病毒的液體倒入這些茶中,並按時觀察病毒含量。研究結果發現,最能有效「消滅」新冠病毒的是衝泡出來的紅茶,茶水裡的病毒能在1分鐘內減少99%,10分鐘後減少99.99%。
  • 47條關於新冠病毒的謠言與常識乾貨
    新冠病毒的肆虐,讓每一個人都小心翼翼。但是,疫情期間不斷出現的各種謠言也開始擾亂視聽,既有顛覆常識、毀三觀的個案,也有博眼球、騙流量的情況,更有藉機推銷產品的例子。 無論是什麼性質,謠言傷害的始終是普通老百姓。《消費者報導》特別為大家整理出36條關於新冠病毒的熱點謠言以及11條必備的常識乾貨,讓你安穩渡過抗疫期。
  • 必須還中方清白,世衛組織重磅公布新冠病毒源頭,美國集體噤聲
    【編輯/作者 日月軍武欄目 火光/魔魔】前言:新冠病毒爆發至今,病毒來源仍然是世界焦點話題。想當初病毒剛開始在全球傳播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認為中國是所謂病毒發源地,並紛紛叫囂著讓中國負責。如今隨著對病毒深入研究,真相也越來越清晰,這次必須要還中國清白。美國自食惡果截至目前,美國新冠病毒累計確診病例超過1300萬,死亡人數突破27萬。
  • 關於新冠病毒,為什麼說它是狡猾的病毒?
    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 2月10日,在湖北省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定宇介紹,新冠肺炎實際是一種自限性疾病。 自限性疾病是指人感染該疾病後依靠自身免疫力可以自愈。
  • 清華團隊準確定位新冠病毒和受體相互作用位點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課題組和醫學院張林琦課題組合作,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準確定位出新冠病毒RBD和受體ACE2的相互作用位點,闡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導細胞侵染的結構基礎及分子機制,從而為治療性抗體藥物開發以及疫苗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海水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痕跡」……
    媒體援引研究人員的話稱,在海水樣本中檢出的新冠病毒,比在廢水中檢到的水平「低1萬倍」。有人在海水裡發現了新冠病毒?美國福克斯新聞1日援引美國《明星論壇報》消息稱,今年9月,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德盧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海灘取樣的水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痕跡」。
  • 香港發現新冠康復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張文宏最新回應來了!
    港大團隊:有康復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中新社香港8月24日消息,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自歐洲返回香港後,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屬全球首例。被證實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為一名33歲男子,他於今年3月底確診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復出院,8月初經英國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後接受檢測再度確診。患者為二次感染,而非「復陽」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
  • 義大利女子19年11月已感染新冠,是目前發現的最早人類感染新冠病毒...
    據義大利《共和國報》網站1月11日報導,義大利米蘭大學牽頭的一項國際研究團隊在2019年11月10日的一例呈皮膚炎症狀的25歲女性患者的活檢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這一結果將義大利1號病人出現時間再次提前到2019年11月。米蘭大學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