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新的課程標準後,目前存在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顯示出了其與新課標理念與精神不相符的一面,以新課程的相關要求,以新課程的相關要求為視點,課堂的概念需要重新書寫,課堂教學的活動需要重新規劃,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行為方式需要重新規範。
事實上,只有深刻變化了課堂,才能承載新課程的企盼,也才能將新程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之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因而,變革課堂是實施新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一、課堂存在的弊端
從新課程標準的角度來審視,當今的課堂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條化
突出表現在課堂教學中的唯教材、唯教參、唯教案。教師把教材中的內容當作金科玉律,把教參中和提示當作顛撲不破的真理,把預設的教案當作亦步亦趨的嚮導。課堂教學沒有創造,沒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鋪直敘、機械性的勞動,簡單的重複活動,有的只是學生的應付與無奈。
2.模式化
教學結構模式化、教學具體行為的模式化。課堂教學結構依然沿襲半個世紀前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模式(複習舊知、導入新課、講解新知、聯繫鞏固、布置家庭作業),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繫,沒有根據課型、學科和學生年齡、年級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種刻板、僵化、一統的方式表現出來。課堂中具體的教學和管理行為長期以來凝為刻板的、單調的、不變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課前禮貌用語)。
3.單一化
突出表現為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和活動角色和單一化。教學目標上:對知識和能力「情有獨鍾」對情感、意志、價值觀,對過程和方法沒有足夠重視,忽視了全面發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終目的,人的心理過程是一個複雜的整體,知、情、意、行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
4.靜態化
課堂中無真正有效的交往與互動,真正的互動與交往應該是平等展開的,真正有效的互動是使師生向正向發展。
那麼如何解決這些弊端呢?
簡單地說,就是按照新課程的理念,管理好備、教、批、輔、考、研等常規教學各環節。
1、備課:要求教師按照新課程制訂的三維目標備課,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設計教學。備課要堅持」個人自備「與」集體研討「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根據學習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定教學重難點。
2、課堂教學: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強調「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精講精練,凡是學生在自學時能夠學會、學懂的知識教師不教;能讓學生通過討論、探究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課堂教學注重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繫,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作業布置和批改: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不布置機械重複性抄寫作業,作業設計難易適中,提倡分層布置作業,多布置一些實踐性、智慧性、探究性作業。
4、輔導:注重因材施教和後進生轉化,強調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5、考試:緊緊圍繞課程標準命制考試試題,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考查,減少考試次數,注重發揮考試的激勵和改進功能。加強質量監控,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
6、教學研究:倡導集體備課,注重發揮教研共同體的作用;實施校本教研,制定有效的備課、說課、聽課、評課制度,促進教師在反思中不斷提升教學能力;提倡教師把問題變為課題,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在工作實踐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