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12月19日電(記者劉彬)江西南豐是著名的「儺舞之鄉」。南豐儺舞,有「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之稱。儺面具作為儺文化的象徵符號,在儺禮儀中是「神靈」的載體。由跳儺衍生的儺面具雕刻,也由此成為一門古老的民間雕刻藝術。
南豐儺面具種類眾多、造型各異,一般為楊木和香樟木所雕,並敷彩上漆,或粗獷樸拙,或莊典華麗。在南豐縣城郊的一棟民房內,滿屋面目猙獰而不失古樸的儺面具,讓幾間屋子顯得與眾不同。南豐儺文化的傳承者黃國強整日在工作室精雕細琢,在他的眼中,豹眼獠牙的儺面具充滿了遠古神秘的吸引力。
儺舞藝人葉根明在儺神廟前表演儺舞《雷公》。王曉震 攝
「近30年來一直在做這件事,在一堆木頭裡敲敲打打,沒做過別的。」黃國強說,小時候看到大人們跳儺,就被各類面具的神秘所吸引,長大後拜師學藝,一直堅持到現在。製作一件儺面具,需經過選料、下坯、粗雕、精雕、刮灰、上色等20多道工序。用到的工具有上百種,市面上買不到的,黃國強就親手製作出來。
黃國強在工作室工作。王曉震 攝
「每道工序都不容絲毫馬虎。」黃國強說,其中,打磨最考驗雕刻人的耐心。因為細坯鏤空後,雕刻人還須用刮刀、瓷片、粗細砂布對儺面具進行一遍遍打磨,直至面具表面的每個「毛孔」淡化為止。
從事南豐儺面具雕刻30年,黃國強先後赴多地學習相關技藝,創作了上千張栩栩如生的儺面具,也形成了簡潔傳神、「大寫意」的創作風格。
黃國強創作的儺面具。王曉震 攝
黃國強對儺面具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雕刻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儺面具。此外,他帶徒多名,並將這項技藝帶進校園,為傳承南豐儺面具雕刻藝術做出積極貢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