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入萬榮杏林。 李繼旺攝
野 望
王 績(隋唐)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詩人王績寫下這首詩的時候,秋日的夕陽正在十幾公裡外的黃河徐徐落下。樹與山,人與馬,一幅秋景展現在面前。與前朝豔麗的詩歌「畫風」相比,這首詩凸顯了幾分樸素淡雅。
東皋村原位於山西省河津市,現歸萬榮縣境內。東皋村的村名也已隱匿在歷史中,藏身於現在的通化鎮。記者踏上《野望》中的故土,尋找千年前的古風遺蹟。
黃土地披上了一層白衣。因處於黃河與汾河的衝積平原,加上溫度偏高,運城一直是「山西糧倉」,這在萬榮就可以窺得一斑。每到冬天,萬榮縣黃白相間的土地上儘是綠油油的冬小麥。若下場雪便更妙了,它們趴在白色的積雪裡。在這裡,即便是冬天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通化鎮的名人可不只王績。他的哥哥王通是隋朝大儒。當地宣傳部的袁國欽介紹,唐初名臣房玄齡、魏徵等人都曾師從王通。通化鎮今日的名稱,也是取意「王通教化」而來。「初唐四傑」之一王勃是王通的孫子,一篇《滕王閣序》流傳千古。
現在的通化鎮打造了仿古一條街,挖掘「三王」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文化產業。鎮上每年都會舉辦情景劇表演、農民賽詩會等活動,萬榮及周邊鄉鎮的「民間高手」在此比鬥才藝。同一個主題,這邊一首詩吟出,那邊略一沉吟便能張口對上。你來我往,很是熱鬧。
來到萬榮,不能不聽聽萬榮笑話。袁國欽介紹:「笑話是萬榮最亮眼的名片。這種起源于田間地頭的傳統口頭文學表演藝術,現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萬榮笑話走出了『說學逗唱』的新模式,精髓在於『認死理、犟到底、逗死你』。」
萬榮成立了笑話協會,組織會員深入挖掘、搜集、整理、創作新笑話。協會還面向全國徵集原創笑話,激發民眾的熱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克勤說:「萬榮笑話用方言講出來有味道,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尋求普通話講出來也一樣好笑的好段子。」
從詩歌到笑話,精英到大眾,總能做出氣候、做出名堂。文化的傳承在這片土地上,如同不遠處的黃河水一般,流傳千年、延綿不絕。
這片文化的鄉土還孕育著新的希望。春暖花開時,繁英如雪的櫻桃花又將開遍通化鎮的每個角落。「櫻桃產業現在是通化鎮的主打產業,每年我們在舉辦『農民鬥詩會』的時候,也會舉辦櫻桃節,全縣櫻桃的年產量近2000萬公斤,櫻桃產值2.4億元,藉助於電商平臺,我們的櫻桃正在走向全國。」通化鎮鎮長胡曉明說。
王績如能來到當下,不知是否會喜歡故土所釀出的櫻桃酒?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05日 06 版)
(責編:周恬、張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