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譯自英國《每日郵報》5月8日報導,原文題目《so much for stadivarus:people think cheap new violins sound better than expensive models》。
熟悉音樂的人都知道名貴的斯特拉迪瓦裡小提琴是演奏家們的不二之選,大家不僅迷戀於它們優美動人的音色,而且驚嘆於它們令人咋舌的昂貴价格。動輒幾百萬美元的天價像一個又一個的神話,被人們津津樂道。
2000年美國佳士得拍賣行一把有300年歷史的斯特拉迪瓦裡小提琴,拍出了3600萬美元的天價。然而這些常人眼中古董,演奏家視若珍寶的樂器真的有那麼棒麼?2017年5月8日英國的《每日郵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揭示了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圖為被拍賣的斯特拉迪瓦裡小提琴
科學家們檢測的方法是進行雙盲測試,
所謂雙盲測試就是指在演奏家和聽眾都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樂器被演奏的情況下,對樂器的演奏效果進行評價。他們選取了巴黎和紐約的兩個音樂廳作為測試的場所。在巴黎的測試中,55位聽眾都是資深的相關專家,包括小提琴演奏家,提琴製作專家,和聲學專家;與之相對在紐約的測試中,82位聽眾全部都是沒有任何聽古典音樂經歷的人士。
測試中共選取了3把著名的斯特拉迪瓦裡小提琴和若干把全新的現代製作的小提琴。演奏家們被要求蒙住雙眼,站在一塊巨大的屏風後面演奏,這樣一來, 他們自己和觀眾都無從知曉拉的到底是一把全新的小提琴,還是一把擁有幾個世紀歷史,歷經過多位大師之手的樂器。測試者們選取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來演奏,其中包括了勃拉姆斯,貝多芬,孟德爾頌,西貝柳斯的作品,有樂隊伴奏的,也有沒有的。測試結果出人意料,聽眾們一致喜歡新做的小提琴,他們表示,新的小提琴比老的聲音更大,音色更美。
法國皮埃爾和瑪麗·居裡大學(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Claudia Fritz教授領導研究的這個項目組,在向法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Sciences)提交的報告中,提出了一個思考:「是我們現代的制琴技術彌補了新舊小提琴在音響效果上的差距?或者,這種人們一直以來,確信無疑的明顯差距從來就沒有存在過?」
聲學專家們發現,
對於小提琴聲音至關重要的,是小提琴面板上的F孔的長度和形狀。較長的較大的F孔會有益發出更大的聲響。小提琴背板的厚度也會是聲音大小的關鍵因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根據科學家收集的各種數據,包括使用X光掃描,超聲波CT掃描,各種博物館,提琴收藏家擁有的小提琴得到的數據,很多古琴上比標準F孔尺寸偏大的形狀並不是當時制琴家刻意為之,而是因為他們當時太疲勞了,沒有嚴格的按照畫好的藍圖製作造成的。
在測試中,演奏家們並不能區別老的和新的樂器,比較起來他們更偏愛新的小提琴。
科學家們給出建議,
演奏家們在比賽和面試中選擇新的樂器比老的樂器比更容易獲益。
真是顛覆三觀的發現!!!
本文引自英國《每日郵報》原文請點擊「閱讀原文」
Li-Wei Qin
______
秦立巍1976年出生於上海,13歲移民前往澳大利亞,隨後在曼徹斯特皇家北方音樂學院,追隨Ralph Kirshbaum學習。2001年被邀請加入英國BBC廣播公司「新藝術家」計劃,2002年,秦立巍獲得澳大利亞年度青年獎。受邀包括2008年北京奧運(紐西蘭交響樂團),2012年倫敦奧運和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巴塞爾交響樂團)等重要演出。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YST音樂學院任教之前,秦立巍是曼徹斯特皇家北方音樂學院的大提琴教授。他也是中國中央音樂學院榮譽教授,中國上海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秦立巍持有一把1780年約瑟夫·瓜達尼尼大提琴,這把琴是由博士Wilson Goh.女士慷慨借予使用的。
——— ———
———
更多信息請關注 Li-Wei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