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幾乎是英國傳播行業標杆,甚至坊間還流傳著:「BBC出品,必屬精品。」
然而,最近BBC3臺出了部新劇,不但IMDb打了個1.9(《富春山居圖》都比它高),而且惡評一片。
劇名叫《Chinese Burn》,譯作《逐夢魔女》...
不得不佩服字幕組翻譯有文化,這個名字就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另外一部...
建議以後導演以及宣發取名字,都避開這倆字...
《逐夢魔女》講述的是三個亞裔女生在倫敦的生活。主創在接受採訪時說,拍這部戲的初衷是要打破亞裔女性「甜美、順從、天真」乖乖女的傳統刻板形象。聽上去出發點還是挺不錯的對吧。
主要人物非常好區分,主創自己已經給貼上了幾個巨大的標籤:
第一位:暴躁女演員
從小在倫敦長大,性格張揚暴躁,是一名三百八十線小演員。
一開場的鏡頭就很是爆炸了,她對著手機惟妙惟肖地模仿各國妓女的造型,學不同國家妓女叫床,從泰國、沙烏地阿拉伯,再到韓國、日本...
而她把自己演藝道路的不順歸結於膚色的原因,因為亞裔所以她被給的角色一直是妓女。於是她開始研究各國妓女的表演精髓。
一邊在試鏡裡發脾氣大罵「混帳的種族主義」,一邊卻在通過後換了副嘴臉,說到:「誰管那麼多,我拿到複試資格了」!
演員女還對亞裔男性發出這樣的評價:我從不搞中國人。沒辦法,身體沒反應。
這就是你在努力消除種族歧視?
這就是你想要的平等?
一個連自己的族裔都不尊重的人,怎麼去期待得到別人的尊重?
第二位:絕望留學生
她是一位留學生。在一家中餐館打工,扮演充氣人偶招攬顧客。
因為工作不認真,所以被炒了。
而為了挽回工作,她決定去找一直性騷擾她的亞裔老闆,用身體換取機會。
更奇葩的是,她將一切歸結於中國家庭高壓教育上:中國家庭真是太操蛋了!老是逼我做第一,什麼都要第一!我要學鋼琴、芭蕾、功夫、羽毛球、舉重、小提琴、狗日的中國剪紙……
恕在下眼拙,真沒看出來這和你現在走上身體換工作的必然聯繫。
第三位傻缺土豪女
這是一個從臺灣來倫敦旅行的土豪,她的人設充分滿足了歐美眼中的華人土豪想像。
有多土呢?
有多豪呢?
去哪兒都帶一打錢,什麼都用現金付!而且是一沓。
兄dei,跟上時代啊,我們現在都用支付寶啊,身上現金常年不過百。
還各種低能...
聽到一句外國髒話,就拿來做口頭禪;看見人家潑酒,以為是英國習俗,又立即效仿。
EXM?
看到房東的狗,竟然是直言想把它吃掉??
最讓北美君驚訝的是這部劇的編劇和導演都不是BBC的,三個主創竟然就是這三個華人女主。
英文片名Chinese burn是用兩手握住對方的一隻胳膊,分別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旋轉,造成表麵皮膚扭曲的疼痛。在這裡如果意指中西方文化的衝擊而造成的誤解其實還是很貼切的。
三個女生都出生在中國,小時候跟隨家人來到英國,都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也了解中國的文化。
按道理說,她們應該是最能代表新一代華裔群體發聲的。也是最能理解中西方文化交匯中的差異與相似的,她們是能最切身理解和表述Chinese burn的。
然而她們並沒有用自己的話語權為華人爭取權益,反而用以附合西方主流對華人的刻板印象,拍出了這麼一段鬧劇。
你說要打破偏見,你說中國女孩保守木訥,其實「我們」也可以放浪;你說中國女孩順從,其實「我們」也懂得爆粗;你說中國女孩擅長數學,其實「我們」更擅長用數字收買人心。
這是「打破」嗎?
或者說,我們需要這種「打破」嗎?
改變 ≠墮落。
想抱「政治正確」的大腿,但卻沒有充分理解中國、亞洲的諷刺和喜劇,沒有刺到該刺的地方,如對亞洲男性的刻板印象,吃狗,炫富等。
而是簡單的把中國女孩塑造成了拜金、浮誇、浪蕩的欲女,以「Bitches」(婊)為榮。
三個角色卑微地迎合當地白人文化和價值觀的傾向,似乎在高聲對周圍的人宣布:「你看我和那些亞裔不一樣哦,接受我吧!」
比種族歧視更可怕的是種族自我憎惡。比種族自我憎惡更可怕的是將這種自我憎惡包裝成打破種族偏見之舉。
這種向同胞的捅刀子以求欺凌者認可的人實在是太可悲了。
靠著抹黑同胞跪舔別人妄圖獲得尊重,在別人眼裡,你們永遠都是失敗者。
希望她們能早日清醒,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