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喝白開水、碳酸飲料不離手、一天一杯快樂奶茶……現代人不健康生活習慣中,過度飲用含糖飲料、碳酸飲料等正嚴重威脅健康。獲取短暫快樂背後,卻為導致肥胖等慢性疾病埋下「禍根」。
今天上午在滬召開的中國網際網路藝術大會茶文化論壇上,專家透露:作為傳統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多項研究顯示,茶葉中含如茶多酚、咖啡鹼、茶多糖等,長期飲茶可有助於預防和緩解心腦血管疾病等。對青少年、成年人而言,茶水可替代一部分白開水,與其長期攝取含糖飲料不如喝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之時,更培養有益健康的清淡飲食口味。
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入過多亟待引起重視
作為我國首個而省級中長期健康行動規劃,《健康上海行動(2019-2030年)》倡導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上海市健康促進處處長王彤作為論壇主旨嘉賓介紹,行動第二項「合理膳食行動」中提出,鼓勵全社會參與「三減」——減鹽、減油、減糖;要求中小學生含糖飲料經常飲用率下降20%。而在第六項「人群健康促進行動」中,更是明確在青少年中開展口腔健康檢查、預防齲齒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小學校不在校園內售賣含糖飲料。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營養科主任高鍵說,從數據看來,我國10年前人群含糖攝入量僅為全球的五分之一,而今幾乎持平;三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上海平均25%的青少年每天都要喝含糖飲料,增長幅度亟待引起高度重視。
在專家看來,糖對人體的危害性不小於鹽,但人群認知遠未普及。含糖飲料攝入過多會導致齲齒,兒童肥胖甚至心理疾病。學齡期兒童含糖攝入量過高,矮小症發生率較其他兒童增加三倍,成年期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發生風險也有所增加。不久前還有調研顯示,含糖飲料甚至可能致癌。
茶有利健康,適合從小培養清淡口味
口味偏好,影響人群飲食習慣和消費選擇。王彤說,從小培養青少年清淡而健康的口味,降低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茶不失為一種良好選擇。茶無論從口感還是文化內涵,都是很好的替代產品,對遏制含糖飲料、碳酸飲料的過度飲用能發揮重要作用。青少年不宜喝濃茶,可以喝一些清淡的茶。
喝茶與健康關聯幾何?數據顯示,心血管疾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佔全球死亡總數的21%,中國人群中心血管疾病死因佔比高達45%,相關研究表明:每天飲茶兩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飲茶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飲茶在降血壓和降膽固醇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
正在編制的《市民健康公約讀本》提出,喝茶有益健康。專家表示,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咖啡鹼、茶多糖等。對成年人而言,茶水可以替代一部分白開水。
「現在市面上的含糖飲料許多並不標註含糖成份,僅標註碳水化合物,這導致消費者不知不覺中攝入過多的糖。」高鍵說,「茶相對白開水,口感更易被接受,這也是東亞國家推崇茶文化的一大原因。」
日本新加坡遏制攝糖提倡茶文化值得借鑑
「他山之石」值得借鑑。王彤舉例,新加坡為了遏制糖尿病的發病趨勢,政府採取兩項措施限制高糖飲料的推銷飲用:一是強制要求所售飲料的外包裝以顏色標記,分為五個等級來區分飲料是健康、中性還是不健康的。二是全面禁止高糖飲料廣告,在電視、網絡、紙媒、公共運輸等禁止高糖飲料廣告。
而在鄰國日本,本國清涼飲料工業會的數據:2015年日本茶類飲料總產量約為55億升,超過碳酸飲料。嚴格控制糖分攝取的健康守則在日本茶類飲料上得到徹底貫徹,日本綠茶飲料不加糖。除此之外,日本企業相當注重提升茶的口感,加入抹茶或開發出冷茶等各種混合茶新口味,不含咖啡因的麥茶銷量同比增加。
論壇上專家表示,《健康上海行動》倡導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有助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為茶產業發展、茶文化傳播留下了足夠大的空間。下階段,「健康上海行動」相關工作部門將積極會同大學、企業、研究機構、專業學會等開展研究,進一步挖掘並大力宣傳茶的健康價值與養生作用,把茶融入健康生活之中,讓茶香、茶滋味相伴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