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間,伴隨著各新興大國海上軍事力量的不斷提升,美國在全球各地常態化的軍事存在顯得力不從心。然而另一方面,甘願充當世界警察角色的心理卻從未改變,為此,美國政府近些年來不斷提出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頻繁的在他國領海耀武揚威、狂秀肌肉。面對這種行徑,很多國家在警告驅離的同時,也已經對這種手段習以為常,畢竟對於一個軍事大國而言,區區一兩艘驅逐艦根本無法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但是,就在近段時間,打著所謂航行自由幌子的美國再一次切換了目標,將自己的魔爪伸向了巴倫支海。要知道,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西方軍隊再也沒有進入過這塊被俄羅斯視作北方後院的海域。直到最近,由英國和美國海軍所組成的共5艘戰艦突然打破了這片俄羅斯敏感海域的寧靜,令這片神秘且低調的海域再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對此,美國海軍方面解釋稱:美英兩國此舉完全是為了保證這片環境惡劣的海上安全。
提及這裡,不得不追溯巴倫支海與西方諸國的淵源。在冷戰期間,美國對前蘇聯實施重重的軍事壓力,前蘇聯周邊海域密集的分布著北約國家的核潛艇及水面戰艦,甚至就連北方的巴倫支海也不曾放過,面對這種退無可退的境況,潛藏著前蘇聯無數戰略核潛艇的巴倫支海成為其最後的底線。另一方面,從沙皇俄國開始,迫切尋找出海口的沙皇驚奇的發現,周邊出海口的鄰國幾乎全部為敵。而在人口稀少的遠東地區,漫長的海岸線絕大多數時間完全冰封,為此,從這一時期開始,巴倫支海海區成為沙俄乃至前蘇聯逐鹿大洋真正的戰場。
因此,從前蘇聯到如今的俄羅斯,這片海域密集的分布著各類戰略核潛艇,甚至俄羅斯將這片海域直接稱之為戰略核潛艇堡壘。然而,這片危險而又神秘的海域卻突然遭到不速之客的到訪,英美聯合艦隊對這片海域預定的空中及海上目標進行了炮擊演練。對於這種情況,按理說俄羅斯方面絕不可能退讓,甚至可以說,一旦英美軍隊超出俄羅斯的底線,當年著名的「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很可能再次發生。
然而令外界尷尬的是,這樣一次英美兩國狂秀肌肉的盛宴,反而在外界看來是一次戲劇性的「比慘大會」。先且不論俄羅斯的監視陣容,財大氣粗的美國派出的居然是已經年邁的伯克2級,至於所謂的巨型補給艦外表早已是鏽跡斑斑。來到這樣一片敏感海域,美軍居然沒有派出一艘航空母艦、甚至兩棲攻擊艦。不過這也情有可原,距離事發海域最近的是杜魯門號航空母艦,然而在此之前,杜魯門號早已經遠洋巡弋4000海裡,早已沒有過多的精力硬闖闖巴倫支海。
至於跟班英國,派出的居然只是一艘23型護衛艦。早已經聲名遠揚的女王級航空母艦和45級驅逐艦為何在此時突然銷聲匿跡?恐怕情況確實不容樂觀。即便是這樣,加上美國的4艘艦艇,聽起來冠冕堂皇的聯合艦隊本質上居然和俄羅斯所部署的艦艇不相上下。那麼,是美國不願意派出重兵前往這片海域嗎?答案其實是無奈的,即使是這樣尷尬的艦艇組成,已經是美國在整個西太平洋海域可以動用的最強機動力量。再加上俄羅斯宣布將會派出進行現場監視的「烏斯季諾夫元帥」號飛彈巡洋艦,或許這片海域早已沒有了原來的硝煙瀰漫,剩下的只是一幫落寞的老舊艦艇,在暗黃的夕陽下各自訴說著當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