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物聯網的世界是一臺「大戲」,那麼在過去的一周,各大公司可謂「戲份」十足。
首先,最受人矚目的莫過於因為曾經開創了工業物聯網平臺先河而在物聯網圈大放異彩的老牌工業巨頭GE。
有句名言說:「昨天GE還是一家工業企業,一覺醒來,GE已經成為一家軟體和數據公司了。」最近GE又經歷了一個漫漫長夜,此次劇情急轉直下,幾乎進入了狗血劇的範疇。GE被指控財務造假,其會計問題涉及的金額達到380億美元,佔其市值的40%。
冰火兩重天。
不久之前,華為公司自主研發的分布式作業系統鴻蒙HarmonyOS高調亮相,迎來讚譽無數。鴻蒙的定位是物聯網(IoT)作業系統,提出「一次開發,多平臺布局」模式。在當前的大背景下,鴻蒙還被寄託了諸多情感因素,有媒體將鴻蒙形容為中國「高科技突圍」的領跑者。
之所以提到這兩家風馬牛不相及的公司,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把IoT作業系統列為戰略高地,無論是GE Predix還是華為LiteOS、鴻蒙,都是IoT作業系統不同形態的存在。
另據消息稱,蘋果計劃在2020年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推出全新作業系統SiriOS,此舉或將解綁人們此前認為作業系統必然依託於硬體設備的想像力,以便更加積極的推動Siri在各類設備上的應用。
一時之間,IoT作業系統的熱度迅速攀升。
阿里AliOS、谷歌Fuchsia、西門子Mindsphere、ARM公司mbedOS…成功的IoT作業系統意味著更大的市場份額、更高的話語權和可觀的經濟回報。而且已經存在多時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亦可被看作是某種層面的IoT作業系統,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從多個角度觀察IoT作業系統的走勢:
作業系統的難度係數分析。
IoT作業系統,應當具有什麼特性?
為什麼說IoT硬體和IoT作業系統,底層邏輯完全不同?
作業系統的難度係數作業系統是一條九死一生的不歸路。
存活率就不提了,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作業系統,現存的那些十根手指數得過來。
PC端作業系統完全是Windows的天下,佔據近80%的市場份額,「老二」MacOS幾乎包圓兒了剩下20%的市場份額。
伺服器端作業系統Linux佔據大壁江山,微軟Windows Server位居第二。
手機端作業系統Android佔據76%的市場份額,蘋果的iOS佔據22%,微軟在今年年初宣布完全放棄手機端OS。
作業系統的難度係數可以從下面4個方面體現:
1. 作業系統並不是一款產品,而是一個生態體系。想要建立一個與作業系統相呼應的生態環境,其難度遠比開發一款作業系統本身要大。
作業系統並不能獨立存在,需要硬體的配套支持和軟體開發者生態的支撐。網際網路時代,微軟的Windows和英特爾的晶片高度耦合。儘管對於PC廠商來說,一邊倒的支持Windows並不符合長遠利益,這樣做就相當於將自己的命運掌控權拱手交給微軟,但因為英特爾和微軟構成的Wintel商業聯盟,迫使眾多PC廠商就範。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Android獲得了ARM處理器的極大支持。為了推進Android的普及,谷歌還在2007年宣布成立開放手機聯盟,聯合數十家公司共同擴展生態。谷歌將Android開源,此舉讓各個硬體廠家都可以參與它的開發,將自己的代碼放進Android。
作為反例,孤傲的蘋果早在1990年代就曾遭遇過大批Mac平臺開發者逃離至Windows的情形。好在那時Mac已經建立了小眾的產品形象,培養了一批忠實消費者,才得以在Windows統治市場的PC年代存活。
2. 從發展周期上來看,根據BCG波士頓諮詢的市場分析,開局的最初幾年對於作業系統尤為關鍵,需要抓緊時機建立生態並迅速擴大規模。
大約80%的成功者在前5年就獲得了超過50%的市場份額,他們平均使用7年時間達到市場份額的峰值,市場佔有率約為80%。
反觀失敗者的數據,他們在前5年獲得的市場份額平均值為8%,峰值也僅為13%。比如微軟的Windows Phone和黑莓的作業系統,它們的峰值市場份額僅為15%。
大約40%的作業系統胎死腹中。如果無法快速擴大市場佔有率,可能連參賽的資格都沒有就已出局。
把握開局就夠了嗎?不幸的是,贏了一時不等於存活一世。
作業系統是一個極具動態的「高危」賽道,即便擁有完美開局,遭遇「中年危機」劇情反轉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移動網際網路的作業系統Symbian,曾經一度佔據70%的市場份額,然而卻因為決策失誤讓生態合作夥伴喪失信心,其市場份額幾乎一年內崩潰到25%,甚至淪落到破產。
3. 關於作業系統的另一個客觀現實是,它在早期很難盈利。因此,成功者往往更願意用盈利換速度,追求增長而不是利潤。
同樣根據BCG波士頓諮詢的統計,即便獲得了50%的市場份額,成功的作業系統平均需要3年時間才能實現盈利。最初幾年的平均利潤率是-60%(負百分之六十),初始投資常常無法獲得回報,沒有絲毫保障讓這筆投資不會打水漂。
其中不乏慘烈的例子,即使強如阿里,卻依然尚未打造出一款完美的手機端作業系統。2014年,阿里YunOS在發布初期曾經名噪一時,很多人自發支持國產的作業系統,但最終適配YunOS的手機廠商卻寥寥可數。
事後復盤,多重原因造成了YunOS的失敗。一方面是YunOS自身體驗不夠流暢;另一方面是其過早的進行商業利益獲取,綁定了支付寶、蝦米音樂、阿里旅遊等阿里系應用,招致一些用戶反感。
4. 作業系統不具有可移植性,上一個時代成功的作業系統,並不能在下一個時代續寫輝煌。
歷史上的成功,不一定是作業系統的加分項,還有可能成為包袱。
作為PC作業系統的霸主,微軟很早就著手布局手機端的作業系統,但最終卻完全放棄,她用親身經驗證明了網際網路時代的作業系統並不適合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不能指望相似的作業系統兼顧個人電腦和行動裝置,更不能奢望將所有移動終端一口氣通吃。
如今反而是徹底為手機而生的Android後來居上,拔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頭籌。
IoT作業系統,具有什麼特性?開局猛衝、難以盈利、高危工種、九死一生…這還不足以描述IoT作業系統的特性。
與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不同,IoT作業系統並不是單兵作戰,而是海陸空集團軍聯合攻堅。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經提到網際網路時代的作業系統,調度的是PC或者手機的計算能力,而物聯網的作業系統,需要調度「物」的底層計算能力、物體本身、由物體構成的集群,甚至脫離物體調度其社會關係和協作網絡。
因此,將物聯網作為核心賽道的企業往往會布局「雲、邊、端」多款IoT作業系統。
比如華為的LiteOS、鴻蒙OS和華為雲,阿里的AliOS Things、Link Edge和阿里雲,谷歌的Android Things、Fuchsia和谷歌雲。
這還沒完。
即便是同一種大類的物聯網設備,往往也對應著多種應用場景。輕量級低功耗設備既有智能儀表,又有傳感器、追蹤器;無屏的人機互動設備既有智能音箱,又有路由器、工業機器人;移動交通設備既有智能互聯汽車,又有工程機械、物流車輛……
PC和手機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已經完成了硬體標準化的步驟,形成了由軟體定義更多功能的局面,因此網際網路時代的Windows、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安卓幾乎可以支持各種同類設備。
即便如此,為了更好的獲得應用體驗,不同硬體仍需搭配不同的作業系統。比如蘋果擁有macOS、iOS、watchOS和tvOS這4大作業系統,分別對應MacBook筆記本/ Mac臺式機、iPhone/ iPad、Apple Watch和Apple TV。
對於物聯網,還沒有一款作業系統自證可以支持同類設備的各種跨場景應用。
參考微軟在PC端和手機端的前車之鑑,成功的IoT作業系統,並不一定是原有OS的裁剪版或者改良版,而更可能是根據某個細分場景,採用全新的架構,量身定製的作業系統,滿足該特定物聯網場景的實時性、可靠性和個性化需求。
因此,從縱向架構上來看,IoT作業系統大致劃分為雲、邊、端三個層次,從橫向場景上來看,物聯網尚未實現硬體標準化,因此針對不同設備類型,IoT作業系統需要量身定製。
如果基於這些特性考量,很容易覺察到市場中現有IoT作業系統的先天不足。
比如GE Predix的團隊成員大量來自於IT和網際網路領域,缺乏對工業know-how和場景的理解。因此一些GE的客戶很快發現Predix靈活度和實用性缺陷:「如果要求自定義功能,則需支付相當大的成本」。
雖然華為鴻蒙OS多次強調,它的初始定位就是IoT作業系統,但它是否能夠完美支持物聯網設備,或者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等某一細分場景,還是未知之數,有待市場驗證和多次迭代。
鴻蒙OS目前還只是用到智慧屏上,而且開源要等到一年之後,彼時市場風雲如何變換,華為能否成功搭建生態系統,變數頗多。
IoT硬體和IoT作業系統的底層邏輯在網際網路時代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成功的作業系統,一般都具有很清晰的邊界。
比如微軟為了推廣Windows與英特爾聯手發展生態,而且不碰PC硬體。谷歌推出手機只是為了示範,展示Android應用。
清晰的邊界刻畫了微軟和谷歌人畜無害的形象,在PC和手機端沒有給任何廠商構成威脅,獲得了眾多合作夥伴的支持。
而手機巨頭諾基亞推出的Symbian系統,自然無法獲得摩託羅拉、三星、索愛等競爭對手的青睞,最終銷聲匿跡。當然,比較特殊的是蘋果,自己的作業系統自己用,而且只給自己用。
在物聯網時代,因為生態系統處於發展初期,很多硬體並不成熟,還有很多企業通過IoT作業系統謀求轉型,物聯網硬體和作業系統在一家公司中並存的案例比較常見。
比如GE、華為、西門子,都是既有硬體設備又有IoT作業系統。
無疑,物聯網的相關服務需要較長時間的持續開發和維護,有了IoT作業系統的支持才能減少研發成本。但如果IoT作業系統的提供者對客戶未來提供的服務產生威脅,客戶可能就不再選擇。這個原因觸發了全球400多家物聯網平臺的大量消失。
除了觸碰客戶商業利益的問題,物聯網硬體設備和作業系統在同一家公司中並存,這背後還有另一個不易察覺的陷阱。
提到物聯網硬體,往往伴隨的賣點是提質增效、降本減存。
物聯網硬體屬於設備型生意,設備通過軟硬體一體化系統和服務與客戶互動,目前普遍還是採用傳統的銷售方式,銷售一次性完成,採購金額通常比較可觀。
伴隨物聯網硬體的首要關係是物聯網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係。
客戶當然是希望少花錢多辦事。
所以物聯網硬體的底層邏輯是幫客戶省錢。
那麼IoT作業系統,最大的賣點是什麼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往前看看網際網路時代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做法。
網際網路時代,微軟的Windows幫助英特爾提升了處理器的銷量,幫助硬體廠商出售PC。
Windows之所以戰勝Unix、Linux和DOS,因為搭配Windows系統讓合作夥伴賺到的錢更多。每次微軟發布新的Windows版本,都帶來PC銷量的新一輪提升。
類似地,Android和iOS不僅創造了消費者對智慧型手機的需求,而且刺激了消費者對於數據服務的需求。
比如蘋果的合作對象是移動運營商,AT&T就心甘情願將內容銷售、軟體更新和可視語音等關鍵服務的控制權交給蘋果,因為蘋果刺激了AT&T那昂貴的數據套餐的銷量。
作業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硬體原有的商業模式,實現從賣產品到產品+服務的延伸。
讓我們回到IoT作業系統賣點的問題,可以看到,伴隨作業系統的往往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作業系統屬於技術服務型生意,本身可以創造客戶粘性,銷售方式正在從一次性的許可證轉型為訂閱式,採購金額雖然不大但卻具有延續性。
伴隨IoT作業系統的首要關係是企業與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
合作夥伴當然是希望營收利潤雙豐收。
所以IoT作業系統的底層邏輯是幫合作夥伴賺錢。
物聯網硬體和IoT作業系統,一個邏輯是幫客戶省錢,一個邏輯是幫合作夥伴賺錢。
兩者的邏輯完全不同。
它們的業務形態、商業模式和布局章法也完全不同。
很多企業掉入了用物聯網硬體的邏輯做IoT作業系統的陷阱——同時兼顧兩者。
如果仍舊用幫助客戶省錢的邏輯做IoT作業系統,結果有可能發現根本無法創造客戶粘性,也沒辦法營造出具有活力的合作夥伴生態。
水土不服的案例已經有一些了。
比如頗有德國版Predix風範的AXOOM,令人大跌眼鏡地被一家信息服務公司所收購。
AXOOM從德國工具機巨頭通快Trumpf的母體中,含著金鑰匙出生。Trumpf是一家典型的設備型廠商,具有豐富的工業知識和客戶基礎,但AXOOM提供的IoT作業系統屬於技術服務型生意。
他們的商業邏輯完全不同,用物聯網硬體的底層邏輯和KPI關鍵績效指標來考核IoT作業系統,內部必然會產生很大衝突。根本不在一個頻道裡交流,AXOOM怎麼可能在Trumpf的母體中活得下去?
德國AXOOM最終被深諳信息技術服務的GFT諮詢公司接盤,不失為一條好的出路。
寫在最後目前物聯網應用和服務的開發尚未產生足夠的量級,仍在市場的概念驗證PoC階段,對於IoT作業系統的需求並沒有達到非常緊迫的程度,採用的積極性不足。
雖然用戶使用的積極性不足,但IoT作業系統卻需要在傳統行業的know-how和認知基礎上進行孵化,IoT作業系統面臨的問題是物聯網市場成長的普遍問題,其難點在於如何與傳統廠商建立聯盟,有更清晰和互利的商業關係。
經過幾輪信息化革命的浪潮之後,傳統行業對於商業模式的變革意願、對新技術的理解能力和與新型物聯網企業合作的警惕性都在提升。
目前為止,各家IoT作業系統的生態環境都在建設初期,有些帶著包袱,有些面對陷阱…作為IoT作業系統的提供者,重點是開放,其次是聯合,核心是利他,希望他們都能一路走好。
來源:物聯網智庫,彭昭,由阿基米德先進技術網編輯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點「閱讀原文」,看999+個歐美先進技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