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小夫妻從紐約搬家至德克薩斯,途中停車休息,在妻子準備食物時,遭到一種名為火蟻的螞蟻,妻子的手臂被蜇傷,不過兩人並未在意……妻子對火蟻過敏,被蟄過的部位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傷口……」這是電影《螞蟻殺手》裡的場景。
生活中,也經常有人遭遇這種「螞蟻殺手」。2004年10月20日,臺灣桃園一名老婦人在遭紅火蟻叮咬後出現嘔吐,被送入醫院後一天之內死亡;2006年5月30日,廣東東莞市石排鎮田寮村朱某被螞蟻咬傷腳部沒有太在意,6月3日下午2時20分左右再次被螞蟻咬傷,6月4日下午出現過敏性休克,於鎮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2018年7月20日,廣西南寧一男子被紅火蟻叮咬後出現昏迷、意識喪失等症狀,經醫院搶救後身亡……
何為紅火蟻?2005年5月,原衛生部印發《紅火蟻傷人預防控制技術方案》(試行)提到,原分布於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的紅火蟻喜群聚並好攻擊,並對人、畜有騷擾及叮咬損傷甚至致死性。
在福建省晉江市中醫院動物咬蟄傷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創傷救治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動物傷害救治分會會長王傳林(中)和福建省晉江市中醫院急診科莊鴻志(右)檢查被紅火蟻咬傷的患者。
2020年6月23日,65歲的黃伯在田地裡勞作,一個不小心墜落枯井,雖說井不深,但黃伯右臂摔骨折了,動彈不了。
誰曾想,枯井裡就有紅火蟻的蟻丘,黃伯在掉下去的同時,還將紅火蟻的蟻丘直接給壓塌了。這可得了,被侵擾的紅火蟻開啟了攻擊模式。
當12個小時後,黃伯被救起,胳膊已經動彈不了,家人趕緊送醫院給復位,而至於從額頭到腿腳的渾身的紅火蟻叮咬傷,因為平時也常被紅火蟻咬,也就沒當回事。
兩天後實在是熬不過去了,全身癢,上半身還麻木,才前往福建省晉江市中醫院動物咬蟄傷科就診。醫生檢查發現,黃伯全身密密麻麻的叮咬傷紅腫,有被抓撓的痕跡。緊接的後一天,身上又出現了多處膿皰。「一眼看上去,密密麻麻的,每一個被叮咬的包上面都化膿了,戴了一個白色的小頭」,中醫診斷:毒蟲咬傷病——火毒症。後來,醫生在給予抗過敏抗感染治療後,症狀逐漸好轉。
無獨有偶。10月2日中午,廣西南寧市民龍先生和家人到南寧市龍門水都景區遊玩,但是剛下車不到一分鐘,腿上螞蟻爬得滿滿的,腿的一邊全部被咬,隨後出現意識不清;
紅火蟻取食農作物的種子、幼芽、根莖、果實,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叮咬禽畜造成傷害,又或者將蟻巢建在電器、通訊設施中,引發斷路事故。在公路旁隨處可見的紅火蟻。
10月4日下午,珠海市金灣區陽光咀沙灘公路邊,一女子在沙灘上岸後右腳趾頭被螞蟻咬傷,隨後蹲在地上站都站不起來,手臂上、臉上都有紅點點,上車沒幾分鐘,就已出現休克症狀……
螞蟻咬傷事件頻發,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創傷救治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動物傷害救治分會會長王傳林看到後頗為擔心,節假日老百姓出遊都能被隨處可見的小小螞蟻咬傷,生命安全不容小覷。王傳林隨即聯繫了對治療紅火蟻頗有經驗的福建省晉江市中醫院急診科莊鴻志,莊鴻志告訴他,僅在晉江被螞蟻叮螫傷情況較嚴重,年均有超過1000例螞蟻叮螫傷的患者來他所在單位晉江市中醫院動物咬蟄傷科就診。
「僅晉江市中醫院年均就有超過1000例螞蟻叮螫傷,而且這個數據應該是被低估了,畢竟生活中很多人被蚊蟲叮咬並不會就醫。」想到這裡,王傳林越發覺得應該實地考察,了解我國螞蟻咬傷,特別是紅火蟻咬傷後的診治現狀。
在晉江市郊的一塊紅薯地旁,王傳林(右3)、莊鴻志(右2),以及廈門市第五醫院急診部李永武(右1)一行實地考察田地裡的紅火蟻蟻丘。
在晉江市郊的一塊紅薯地旁,王傳林看到,隔著不到一米左右就有一個蟻丘,只是蟻丘的土壤跟旁邊並無異,稍微細膩一些罷了,不仔細看,蟻丘還真不容易被發現。而在這個田地不到5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學校的操場。
一位當地農民正躬身在紅薯地裡勞作,王傳林招呼起老鄉,詢問下才知道,這裡蟻丘眾多,當地農民身上的螞蟻咬傷也是常有,「隨手揉上一點野生的植物敷上也就算處理過了,除非出現化膿,全身不適,一般不會去醫院」。
說著,這位老鄉拿起手中的小鏟子鏟了一個蟻丘,鏤空狀的內巢顯露出來,成百上千的個頭不大的紅火蟻四下逃散。
細細觀察發現,黑色的螞蟻微微泛紅,前端有兩個大鉗子,「紅火蟻用前端的兩個大顎咬住人類皮膚,用其腹部的螫針將毒囊中大量的毒液注入皮膚,」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主任陸永躍教授介紹,其實,這種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隨處可見的紅火蟻並不是本地物種,是從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與阿根廷)等原產地經不斷擴散傳播而侵入的。由於原產地生物鏈穩定,數十種生物與非生物因子的綜合抑制作用,原產地該蟻種群密度較低,但在1933-1945年隨著輪船運輸攜帶侵入美國後,生態環境變了,紅火蟻不斷快速擴散蔓延並暴發成災。
我國最早發現紅火蟻發生危害的是臺灣地區,我國大陸最早發現紅火蟻發生危害的是廣東吳川大山江街道辦事處。「2004年9月23日,吳川市植物檢疫站工作人員把在大山江街道辦事處採集到的螞蟻標本送至時為廣東省植物檢疫站的全省農業植物檢疫主管機構,並報告了當地該蟻嚴重發生危害的情況。當天下午華南農業大學對這個螞蟻進行了鑑定,高度懷疑是紅火蟻。」
陸永躍介紹,2004年9月24日華南農業大學昆蟲學系曾玲教授在吳川市大山江街道考察紅火蟻情況時發現,當地的農民因為害怕螞蟻咬傷已經不敢下田了,當地小孩的身上也是諸多疤痕。「手腳被蟄咬後火辣辣的,又疼又癢,很快就起泡化膿,甚至過敏性休克,村民為消滅螞蟻,想了很多土辦法:放火燒,開水燙,用神奇筆劃圈阻攔,但都不見成效,螞蟻還是入侵民居。「
「2004年9月及之前一定時間,我國大陸局部地區已有較多報告被紅火蟻咬傷的病例,紅火蟻繁殖形成規模需要一定時間,這樣推算下來,紅火蟻進入我國大陸地區的時間則應該更早一些了。」王傳林這樣說道。陸永躍表示認同,與所有的入侵生物一樣,紅火蟻入侵到新的地方後,有一個適應環境和種群數量發展的過程。這段時間,人們往往難以察覺它們的存在,而當發現紅火蟻暴發成災時,它可能已經入侵好幾年了。
被紅火蟻叮咬後,所有的人都會有癢痛反應,大多數人會出現紅腫、傷口化膿等症狀,少部分人會出現發燒、暫時性失明、嘔吐、蕁麻疹、休克甚至是死亡這些嚴重的過敏反應。
廣東省湛江鼠疫防治研究所容劍東2005年對吳川市9村委56個自然村初步調查發現,4村委11個自然村發生有蟻傷人,共調查了4908人,被蟻叮咬傷的有416人,其中發生癢痛的416例,佔100%;出現紅斑、丘疹或蕁麻疹的402例,佔96.6%;出現水(膿)皰的399例,佔95.9%;出現發熱(37.5 ℃以上)的43例,佔10.3%;出現頭暈、頭痛的19例,佔4.6%;淋巴結腫大的39例,佔9.4%;全身嚴重過敏反應的4例,佔1.0%。
被紅火蟻咬傷後,當地農民使用蟻丘旁邊的地裡摘的被稱為鬼針草的植物來抹傷口。王傳林一行,正在跟當地農民交流。
「我們下地幹活的,基本上都會被咬,冬季還好一些,夏季穿得少,那就更容易被咬了,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老鄉說到這裡,放下剛鏟了紅火蟻丘的鏟子,把自己曾經被螞蟻咬過的手拿出來給大家看。
被螞蟻咬傷後可不能不當回事,患者在螫傷處的皮膚周圍會迅速出現瘙癢、風團樣皮疹、紅腫、水泡、疼痛,有的患者甚至休克。「最初24小時內,螫傷處會形成膿皰,裡面充滿含有上皮碎片和少量細胞的黃色液體。這些膿皰是無菌性的,膿皰24小時左右達到最大,可持續1周或更長時間。」
「梳理病例發現,僅在我們晉江市中醫院每年因紅火蟻咬傷出現全身反應的患者有160例左右,」莊鴻志介紹,這種螞蟻以大顎咬住人類皮膚,用其螫針將毒囊中大量的毒液注入皮膚,致使人體中毒以及發生過敏反應。
「我好像被螞蟻咬了,」王傳林為了更清楚地了解螞蟻的習性,離蟻丘最近,雖然穿的是長褲,可螞蟻還是順著褲管進去了。掀起褲腿,迅速脫掉襪子,拿隨身帶著的礦泉水衝掉螞蟻,右側小腿上的三個包格外明顯。大家趕緊從滿是蟻丘的地裡出來,一路仔細辨別路邊的蟻丘,儘量不驚擾它們。
紅火蟻具有較強的攻擊性,當蟻巢或活動受到幹擾時,工蟻會迅速出動攻擊人群,少數人群對紅火蟻毒蛋白過敏,可產生過敏性休克,甚至有死亡危險。今年以來,廣州、江門和茂名等地發生多起因紅火蟻叮咬致使人嚴重過敏就醫事件。「像這些旱地,隨時都可以踩到紅火蟻,一不小心它就會跟著人爬上來,咬到了就會化膿、發燒,哪個不怕!」莊鴻志說道。
原衛生部印發的《紅火蟻傷人預防控制技術方案》(試行)明確提到,「發現紅火蟻后不要觸動,不要踩踏蟻巢,更不要用手去觸摸、捉捕紅火蟻,及時報告當地農業技術部門,對其進行鑑定和處理。」
螞蟻咬傷不容小覷,在有紅火蟻的地區勞動或其它戶外活動時要穿著雨靴和戴手套,防止被咬傷;隨身攜帶類固醇類外用藥物,如不慎被叮咬要及時塗抹患處。另外,「螞蟻咬傷是破傷風高風險暴露都需要正確預防破傷風,而注射破傷風疫苗才是預防破傷風最可靠的辦法,但是現在這個問題基本都沒有重視,沒有正確預防,對於經常被咬傷的農民,幹活的人最好提前注射疫苗。」王傳林強調道。
王傳林一行察看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飼養的紅火蟻習性情況
在華南農業大學的一間實驗室裡,靠牆的架子上整整齊齊擺放著二十來個藍色的盒子,其中的十來個盒子裡密密麻麻的,總共差不多有五十萬隻紅火蟻。
「這些螞蟻為什麼不往上爬呢?你們不擔心他們逃跑嗎?」看著密密麻麻的螞蟻老老實實的呆在盒子裡,記者有些不敢相信,畢竟,記者在田間是見識了他們的威力。順著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主任陸永躍教授所指的方向,記者發現,在藍色的盒子內圈靠上的位置有一圈白白的,原來塗了這層白色的滑石粉後,螞蟻也就爬不上了。「和著酒精塗上一圈,酒精揮發後,只剩下一層滑石粉,他們也就爬不上來了。」
可是,紅火蟻在土裡築巢,這些數以萬計的小傢伙跟迷宮般的巢穴形成了一個整體,他們是怎麼將密密麻麻的螞蟻跟土給分離出來的呢?
「我們利用的是螞蟻的習性。」陸永躍教授介紹,他們將整個螞蟻巢連著土一起鏟起來用箱子(箱子內圈靠上的位置也有一圈白白的滑石粉,確保螞蟻不爬出箱子)搬到了實驗室,「我們用滴水的方法,隨著水位上升,螞蟻向上搬家,慢慢的,水位漲到土的表面後,整個螞蟻巢裡的螞蟻也就會都跑到上面來,浮在水上,這時候輕輕鬆鬆就可以將螞蟻撈起來,分離出雜質就可以了。」
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主任陸永躍教授(右1)在跟王傳林一行介紹,實驗室如何將取回的紅火蟻從土裡提取出來。
陸永躍介紹,紅火蟻的蟻巢成熟時,一般在地面形成高10~30cm,直徑30~50cm的蟻丘,內部結構呈蜂窩狀。紅火蟻是社會性昆蟲,蟻巢有一頭或多頭蟻后和大量的工蟻、幼蟻,這些工蟻無生殖能力,負責照顧後代,修建和清理蟻巢,外出覓食,其中的大型工蟻負責保衛和攻擊工作。一般蟻巢裡有數量不等的有翅雌性、雄性生殖蟻,是種群擴張的後備軍。
有翅雌性生殖蟻,是未來的新蟻后,一般在每年的春末夏初至深秋時節,只要溫度在24~32℃,土壤較溼潤,天氣晴朗,通常前一天下過雨,他們就有可能發生婚飛,「一個雌性生殖蟻一輩子只有一次婚飛,一次婚飛交配後所獲得精子就夠新蟻后一輩子的產卵用了。」陸永躍介紹,觀察表明婚飛交配後絕大多數雌性生殖蟻在500米範圍內落地築新的蟻巢,而少數遠的可達5公裡以上。
「婚飛後有翅雌性生殖蟻就會落地,褪去翅膀,尋找合適場所築巢、繁殖,成為新的蟻后。一個蟻后一般一天會產生成百上千的卵,一個成熟的紅火蟻種群由少則5、6萬、多則20、30萬隻多形態的螞蟻組成。一年能產生4000~6000頭有翅生殖蟻。」陸永躍介紹,蟻后壽命通常6~7年,他們的繁殖力相當驚人!
另外,紅火蟻還可以藉助水流抱團,形成漂筏,順流而下,遇到障礙登陸,再建新巢。螞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種類繁多、分布廣泛,高山大海會限制它們的遷移,但人類的活動給了它們更多可能。
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主任陸永躍介紹:「我們的研究表明,紅火蟻可能是多點多次傳入中國大陸。可能直接從美國、南美,或者途徑臺灣、香港等地傳入。」陸永躍認為,其主要證據有兩個,一個是十多年來入境口岸檢疫累計,從這些地方截獲了近300批次;第二個證據是,應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揭示了我們國家主要地區的紅火蟻與國外這些國家紅火蟻之間的親緣關係,從而證實了它的來源以及在中國可能擴散的途徑、擴散的過程。
目前,紅火蟻分布區域基本上按照20-40個縣區/年的速度在增加,截至2020年8月已經入侵了我國423個縣區,其入侵發生區域持續擴大,不斷向更北、更西地區擴張。最北面已經侵入浙江杭州、湖北孝感、重慶渝中、四川廣元等一線。陸永躍介紹道。
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王磊博士展示在顯微鏡下將紅火蟻毒囊分離的過程
「紅火蟻傷人,真的很難找到規律,這也是預防與治療的難點之一。」陸永躍介紹,「我們實驗室因紅火蟻傷害直接去醫院就診、治療的就有五個人。研究紅火蟻是一件很有意思和很有意義的事情,但天天直接接觸紅火蟻,雖然我們也做了防護措施,但還是難免會被叮咬。從本科生、碩士生到博士生,做這個工作的學生基本上是每天都會接觸紅火蟻,即使戴著醫用手套,但紅火蟻腹部的那根鰲針也會刺破手套,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一般情況下也就是起個膿包,疼、癢。我們試圖去總結被紅火蟻咬傷後的規律,卻發現沒有什麼規律。」
陸永躍提起自己的一位研究生。「我曾經的一個研究生,做了近十年的紅火蟻研究和防治工作,經常被咬,也沒什麼事兒,但在前年有一天我看見已經做了企業負責人的他,穿著雙一次性拖鞋,來我的辦公室,正納悶,問了才知道他正是被以前經常接觸且常常被咬的紅火蟻給咬了,只是這次沒有像以前那般幸運,腿腳腫得沒有辦法正常穿鞋了。」
「螞蟻的毒液中含有分子量較大的毒性蛋白,主要有蟻酸、組胺樣物質及神經毒素。」王傳林介紹道。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王磊博士現場演示了解剖紅火蟻毒囊的過程,在顯微鏡下毒囊佔了紅火蟻腹部體積很大的一部分,這也難怪王磊會說「分離毒囊很容易」。
而對於為什麼紅火蟻會傷人,王傳林進一步解釋說,蟻酸分泌到皮膚上會引起機體的變態反應;組胺、5-羥色胺等活性介質使全身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致血管容積增大,使有效血液循環量銳減;紅火蟻毒液特含有些生物鹼,該毒素有局部組織壞死、溶血、抗菌的作用,會促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和血管活性胺類物質,引起細胞壞死,出現膿皰,一般為無菌性的;毒液中的磷脂酵素及玻尿酸酵素,可引起組織腫脹。
紅火蟻常在路邊、草叢、牆角、牆縫中築巢,這些地方要警惕。臨床報告多見於患者在公園或小區的草地上作業或休息時被紅火蟻蜇傷,到郊外遊玩或去野外工作,要穿長袖衣褲,保護好四肢和面部。
萬一不小心被紅火蟻咬傷該怎麼樣?王傳林建議:若不慎被紅火蟻叮蜇,要儘快用清水或者肥皂水衝洗傷口,咬傷局部可冷敷。不要隨意弄破膿包,避免傷口二次感染。有過敏病史的人,可能反應劇烈,出現休克現象,要及時送醫院救治。
「在紅火蟻咬傷裡,最為嚴重的則全身過敏性反應。如全身肢端腫大,全身發紅,起小丘疹,長水泡,並且全身奇癢,甚至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
「過敏性休克是已致敏的機體(人體)再次接觸到抗原物質(螞蟻毒液)時,可發生強烈的變態反應引起毛細血管和組織擴張,在滲透壓的作用下導致血液向組織裡滲透導致回心血量迅速減少,最終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導致的休克。過敏性休克多猝然發生,表現為螞蟻咬傷後迅速起病,常在短時間內(常為半小時內)發生嚴重反應,小部分患者遲發性出現。過敏性休克的主要特點是患者短時間內出現皮膚紅斑的同時呼吸循環等障礙,並且可很快出現意識障礙,輕則一過性暈厥,重則昏迷。」王傳林解釋道。
9月18日,廣東廣州一名男子在河邊釣魚時,因被紅火蟻咬傷,在開車去醫院治療途中失去知覺衝入河道差點喪命。據該男子稱,自己開車大概五分鐘左右,人沒什麼感覺,只能看見前面白茫茫一片。連人帶車衝下河後自己爬到車頂等待被救起送醫。無獨有偶,9月22號廣西一女子在家中被螞蟻咬傷,駕車去醫院途中險些出現意外。
「被紅火蟻咬傷後短時間內有發生過敏性休克的風險。」王傳林提醒,紅火蟻咬傷及時就醫沒錯,但不可自行駕車!
陸永躍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如果按照發生區域人口有30%機率被紅火蟻叮蜇,被紅火蟻叮蜇後出現全身嚴重過敏比率為1%左右計算,則全國每年有48000人全身嚴重過敏症患者;按照20%可能性出現休克、昏迷比率計算,每年有9600人因紅火蟻叮蜇發生休克症狀。
王傳林教授(中)與晉江市衛健局、農業局、以及晉江市中醫院的同道們一起研討紅火蟻咬傷的防治問題
紅火蟻入侵我國已經近20年,如何避免傷人事情頻發,必須儘快給出系統、高效的防治措施。作為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動物傷害救治分會會長,王傳林帶領他的團隊已經發布了我國首部專門針對動物致傷診斷治療的專著<<中國動物致傷診治規範>>,裡面就涉及到紅火螞蟻診斷以及治療,並且正在積極國家層面制定<<紅火螞蟻咬蜇傷診治規範>>,他也積極呼籲相關部門籌建紅火蟻醫療救治體系,他希望通過系統的醫學研究,儘可能預防和避免紅火蟻嚴重傷人事情的發生,並給予受傷害者高效救治。「紅火蟻傷人事件的發生常常是在戶外,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命懸一線,如何形成有效的防治體系,避免惡性事件發生,刻不容緩!」王傳林如是說道。
文章來源:健康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