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來香港自由行的人都不陌生,因為這裡是香港購物四大購物區之一。
現在的銅鑼灣跟以前的銅鑼灣其實有很大變化,那時候的銅鑼灣小吃很多,也不貴,最主要是品牌沒有那麼集中,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到處都是藥店,藥店,藥店。。。
說到藥店了,提個醒兒!香港的藥店購買藥材,特別是買石斛等注意!不管在銅鑼灣還是尖沙咀,購買前必須跟藥店溝通清楚,是一兩多少錢,一斤多少兩,確認好價格無誤再說!請注意:先別說是否要磨粉❗️❗️❗️(一旦磨成粉你無法反悔!!!)也先別聽怎樣保健!先決定了總支付的價格,讓自己的頭腦清晰再購買!
算了,我們來聊聊典故吧,在1832年,中國的廣州出現兩個老外成立了家貿易洋行,名字叫渣甸。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若跟你說林則徐禁菸,引起第一次鴉片戰爭對華戰爭,中國第一條鐵路都跟這家公司有關的時候,你就能了解個大概了,這家洋行後來改名怡和洋行,現在叫做置地。
為啥要說這家洋行,中國的近代史跟這家公司十分有關,特別是銅鑼灣這裡。至今在銅鑼灣會看到一個叫渣甸坊的地名。渣甸當時並買斷了現在銅鑼灣大片土地,所以有個地名叫渣甸坊。更多人不知道這丫在1840年成功地說服英國國會對中國發動戰爭,並制定詳細的戰爭丶戰略丶保障和政治需要,甚至軍隊和軍艦的補給,這個計劃稱為渣甸計劃。
從銅樓灣的百德新街走到海邊,你會看到怡東酒店,這家酒店其實就跟上面說的怡和洋行很大關係,因為這家酒店的地皮就是英國人到了香港,第一幅公開拍賣的地皮,到了1973年改建成為酒店,屬於文華東方酒店集團,這個集團,其實就是直屬於怡和洋行。
在拍怡東酒店的時候,突然一個老外出現在鏡頭中,好吧,又取景一次,又拍的時侯,他又出現鏡頭中,嗯,哈哈哈。。。。逗比,你贏了!
酒店的對面就是一片小港灣,這裡有一座午炮,1840年那時候,這裡是一片倉庫,因此在這裡設立大炮打海盜,有一次,怡和洋行的老闆回來,從這個小港灣坐船上岸,那麼就鳴炮表示歡迎,結果引起當時的駐港英軍不滿,結果洋行表示,每逢12點,就有一個會有一個穿著傳統西式禮服的炮手打炮,表示正午了,所以叫午炮。而後,這個儀式慢慢的,慢慢的至今未曾間斷。
以前的銅鑼灣交通不方便,從香港島的東邊到西邊需要繞路或坐船經過銅鑼灣,1883年,香港政府在銅鑼灣進行填海,並重新建造石堤連接東西兩邊,石堤英文叫Causeway,音譯成中文就叫高士威。而這個海堤的港灣就叫Causeway Bay,最後成為銅鑼灣的英文名字。
到了1880年代,香港政府已經開始填海工程,加上香港多颱風,這裡就修建成一個避風港給漁船避風之用,到了1950年代,避風港又被填平成為現在的維多利亞公園,那麼剩下的一小塊,香港政府就索性將海中央一個叫奇力島直接連接起來,成立亞洲最大的,歷史最悠久的維多利亞遊艇會,而後改為香港皇家遊艇會跟香港皇家警察俱樂部,回歸後,皇家去掉。
那段時間的香港銅鑼灣,有兩個人,一個叫利希慎,這人其實是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事業轉折是從繼承父親的鴉片牟得暴利開始,但當時並不受香港市民歡迎,甚至有首打油詩:利己害人,欺貧重富,神憎鬼厭,街知巷聞。將上面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利希慎的諧音。
1923年他向怡和以380萬買得當時鳥不生蛋的銅鑼灣一大片土地,本來是想做鴉片提煉廠的,但遇上禁菸,於是改為發展利園,直至今日,其家族仍是香港銅鑼灣最大的地主,所以有個希慎廣場跟利舞臺。
利希慎是新會人,跟梁啓超同一個家鄉,又是同一個年代,所以利希慎後來發展銅鑼灣,於是就有了啟超道。
還有另外一個人,叫郭春秧,這位福建商人當時在北角至東角買了一大片土地,東角(就是銅鑼灣以前的地名)也就是因為這樣,銅鑼灣成為當時福建人的集中地,至今,還有很多福建人居住在銅鑼灣。小編當時在香港出生後,就是住在銅鑼灣怡和街。
下圖是50年代的銅鑼灣~對面山頭叫利園山,也叫鵝頭山,因為當時旁邊有條溪叫鵝頸澗,到了在1970年代,此山被剷平,成為現在的銅鑼灣,而右手方向就是現在的希慎廣場!
這是60年代的從太平山跟銅鑼灣避風塘,當時避風塘美食粉多,當然有避風塘炒蟹跟艇仔粥,他們說疍家話,又稱水上話,是漢族一個瀕臨消失的語系,分布於南方沿海省份地區和主要內河,由於溝通頻繁,因此「疍家話」的腔調有所不同。
香港=HONGKONG,就是疍家話的發音。下圖是一個香港消失的小島,名字叫奇力島,一度為英軍軍火庫。1955年興建銅鑼灣避風塘時,建築海堤連接,1969年興建香港紅磡海底隧道填海工程,奇力島已被連接到香港島。1991年,香港遊艇會進行改建工程時,更在地底發現一個盛載2000多枚隋丶唐及宋代錢幣的陶罐,顯示早在超過1000年前已有商船漁戶停居該島。
下圖是60年的銅鑼灣高士威道,正中四層高樓宇的三樓五十年代曾是陳非儂(陳寶珠養父)的香江粵劇學院,樓下地鋪乃正宗的鳳城酒家老鋪,順德美食馳名香港;有間店在售賣的熱狗令人回味無窮。
1966年,香港銅鑼灣,遠處白色建築物叫大丸百貨,是第一家在香港日本百貨公司,且走中高級路線,當時若有人說要到大丸,那簡直是土豪高級血拼之地。此店開創現場幫人化妝教程,鬨動香港,也因此改變了香港兩代人的購物模式。
站在大丸前,細心看看我的路,再下個車站到天后當然最好。。。歌詞中的大丸,就是這裡,稱霸銅鑼灣到1998年,至今很多香港人坐小巴都習慣喊:「大丸有落」。
這是上世紀60年代某一年慶祝國慶時的香港銅鑼灣。東興樓是北京八大樓之一,這家北京菜曾雄霸香港年,此酒樓內還設有中式夜總會,當年演唱:「給我一個吻,可以不可以?吻在我的心上,讓我想念你」唱到家傳戶曉的中國歌后張露就常駐與此。
銅鑼灣處處有典故,這麼一棟毫不起眼的大廈,其實它在1955年落成樓高17層,名字叫蟾宮大廈當時竟然取代中環的中國銀行大廈,成為香港最高的建築物,想不到吧?一直至1962年中環的恒生大廈落成才成為香港第二高,如今,經過了也不知道這個典故。這樓霍英東蓋的,當時一平方800港幣,他投了100萬,賺了1000萬。
下圖是1992年的銅鑼灣~當時新開了南洋酒店跟利景酒店,銅鑼灣廣場二期剛剛開幕,藥店比現在少得多,而美食比現在多得多,紅色小巴不是油漆在車頂而是車身,美心酒樓跟溫莎酒家火拼ing~附近的崇光丶松板屋丶大丸丶三越百貨因此那時候的銅鑼灣稱之為小東京~
銅鑼灣現在還有好吃的嗎?有!很多,例如現在秋冬進補,吃蛇羹的季節,這家蛇王二可以試試。(銅鑼灣波斯富街24號)
怡東酒店內一樓的安德魯蛋撻,不錯吃,無需跑去澳門都可以吃到。
銅鑼灣逛街,順路走去波斯富街的香河越南餐廳吃個咖喱牛腩,雖然是標明越南菜,但這家的咖喱牛腩加了東南亞的香料之後,橙紅色的咖喱看上去好像辣勁十足,但其實吃起來又不是那回事,香味十足而牛腩燉得十分可口,再來一客蒜蓉包,包你同樣吃得一滴不剩,最後再來一杯可口的正宗越南咖啡,滿滿的滿足感。
說到咖喱,銅鑼灣菜市場的清真惠記要去吃吃咖喱羊腩,咖喱有辣勁,有點像印式咖喱的汁底,但更香口,羊肉味道與咖喱配合得天衣無縫,味道濃鬱,肉腍肉香,咖喱更香,伴上熱飯一起食,狂吞口水。
銅鑼灣橋底辣蟹在上世紀90年代開在銅鑼灣的鵝頸橋的橋底,最著名就是橋底辣蟹跟特大瀨尿蝦皇,因為顧客有許多商界丶政治人物丶及明星藝人,因此也叫明星飯堂。
從銅鑼灣地鐵站E出口走7分鐘,就可以看到隱蔽在銅鑼灣糖街的榮記粉面,這家店面毫不起眼,但卻每天很多人在排隊,連邱淑貞都經常來這裡光顧。叫上一碗牛腩粉或者車仔面,還可以再加個豬紅蘿蔔魚蛋八爪卷米,記得加上滷得夠味的雞翼尖。
翠苑甜品,是一家躲在巷弄裡專甜品的香港老店,2013年由於銅鑼灣到處都開藥店名牌店的效應下,租金飆升30萬,對於一碗甜品只賣20多元港幣的小店承受不了搬去灣仔,最近這家甜品店回到銅鑼灣的景隆街,很地道的港式口味,不錯吃。
其實,好吃得也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寫出來了,若你在農曆節氣的驚蟄來香港,可以到銅鑼灣鵝頸橋看看打小人。這種源自春秋發展於唐朝的打小人生意很熱鬧,無論是師奶丶美女帥鍋丶學生遊客,一起擠進去排隊,跟老婆婆竊竊私語一番,報上小人名字,然後阿婆掄起拖鞋直接點名道姓地痛打,中文丶英文名字統統用上!中西文化交融就是如此!
這裡是銅鑼灣的避風塘,這裡一到黃昏,很多人喜歡來這裡拍日落,原因是太陽會在香港島跟九龍半島中間落下,十分漂亮,可惜今天雲較多了,一抹晚霞,一抹海面的泛藍。
來香港嗎?來銅鑼灣,還是單純的購物嗎?香港其實很美麗的,對嗎?
在香港旅遊,可以定製。在香港,名人明星很多人手一臺豐田阿爾法,所以有個名字叫保姆車,孫紅雷丶吳尊丶賈乃亮丶黎明都有,明星效應讓阿爾法附加值大幅提升,定型了阿爾法高端MPV的形象。
因此,這車也成為#香港定製旅遊#固定車型,一般是7座位(8座需另外要求),配上香港中旅普通話高級導遊,上至人文典故下至地理歷史,這就是不一樣的#香港自由行#家庭之旅。我的QQ:76235460,需要,就來加我吧。(不好意思啊,頭一次下廣告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