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了馮小剛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蓮》。網上的評價比較兩極化,估計最後票房會不太如意:我看的是黃金時段,目測上座率也只有3成左右。馮小剛應該挺鬱悶的:我隨便糊弄點什麼,你們蜂擁而上,票房大賣,我用點心了,好好拍一個電影,《一九四二》啊,換來的卻是滿大街的罵娘、雞賊。
我覺得「潘金蓮」是部挺不錯的電影,值得二刷。《我不是潘金蓮》的原著我也看過。電影的故事基本遵照了原著,沒什麼大改。女主人公李雪蓮(範冰冰):為了分房(原著裡沒分房的事情,直接說的是生二胎)假離婚,結果老公秦玉河趁機尋新歡,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李雪蓮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告狀,當然毫不意外地輸了官司。輸了官司,還被拘留了,李雪蓮準備偃旗息鼓,但又被前夫秦玉河罵了一句「潘金蓮」。
罵一個女人是「潘金蓮」,這在中國是一個很嚴重的指控。這三個字隱含的意思是淫蕩、綠帽子、心狠手辣、不安分、最毒婦人心……總之就是很壞的一個女人。李雪蓮,一個農村婦女,一個法盲,這個指控徹底激發了她的偏執。於是,她開始上訪……
這是故事精彩的開始,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開始。面對李雪蓮的無理取鬧式的上訪,各級官僚的應對也是五花八門,一眾男演員們演得真是好。史航點評的很精彩,法官(大鵬)「官腔嫻熟,讓你不服也服」,縣長(趙立新)「打的是逼官腔更高段位的公僕腔,身形越利落,越是凸顯出進退兩難」,市長(張嘉譯)「愛談哲理,愛總結,政策水平太高,所以親手給這個故事打上死結」,省長「形神兼備,厲害」,首長(高明)「著裝考究,笑容專業,出席代表團會議時,迎著尚光登高舉雙手從容鼓掌,看著……太親切了。」尤其是張嘉譯,演得太真了,以至於一直到看完電影,我都沒有想起來他就是張嘉譯。
還有於偉河的縣長、張譯的賈聰明、田小潔的市委秘書長等等,無一不演得入木三分。相比較這些男演員,範冰冰的感覺還是欠缺了一點什麼。在想像裡,李雪蓮這樣的農村婦女,應該有一點軸,一點土,一點執拗,一點狡黠。但是範冰冰,看得出來,她已經很收斂了,但還是還是媚了一點,缺那麼一點地氣。嗯,範冰冰的裸體很美(不知道可是裸替),好白菜讓郭濤拱了,鬱悶。
看「潘金蓮」的時候,我想起了田曉菲的《秋水堂論金瓶梅》——一本點評以潘金蓮為主角的小說《金瓶梅》的著作——前言裡的一段話。她說:我們的生活中,原不缺少西門慶、蔡太師、應伯爵、李瓶兒、龐春梅、潘金蓮。他們鮮衣亮衫地活躍在中國的土地上,出沒於香港與紐約的豪華酒店。我曾經親眼見到過他們。其實,法官、縣長、市長、省長、首長……其實,我們的生活裡,也不缺的,我也親眼見到過他們。
看「潘金蓮」裡的各級官僚,看他們因為級別不同,帶來的說話、動作、手段、氣場的不同,我相信走過官場的人,看「潘金蓮」時一定有一種意會於心、會心一笑的感覺。回家的路上也許還會細細體味,回甘不盡。看到的網上的很多負面評價,大多源於對官場生態的陌生。
只要稍具常識,就會明白李雪蓮的上訪確實是個鬧劇。李雪蓮確實是一個「刁民」。從法律上來說,離婚當然是真的。但是從李雪蓮的邏輯來說,它是假的。真實的上訪過程,一定比電影要有意思的多(原著裡就一帶而過講了李雪蓮被攔截的次數)。但在當前的生態下,要想拍出這種真實,那是絕無可能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蓮》就像是戴著鐐銬跳舞,能跳成這個樣子,我覺得不錯了。
上訪大約是中國特色之一吧。這個程序的設置,初衷自然是保障民眾的權益,監督政府的違法亂紀,在無處伸冤的時候,至少還有這麼一條路可以走。但在實際的運行中,很多時候它又削弱了法律的嚴肅性,陷入了一種左右互搏的困境。地方政府更是在應對上訪中,發明了一套精細無比的處置方式。(推薦一本書《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孔夫子舊書網最高價800多。)
很多年前,北大教授說常年上訪的大多數都是精神病,一時沸反盈天,人人喊打。但真的做過基層工作,接觸過上訪群體的,很多人是認同這個判斷的。有很多很多的訪民,僅僅因為一件小事,就一直上訪,家破人亡在所不惜。從所謂正常人的理性來判斷,這顯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不是精神偏執,是什麼呢?
所以電影裡,上訪了十年之後,李雪蓮最後也認命了(不再上訪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當然是因為前夫秦玉河的意外死亡)。只是在原著裡,這個認,她花了二十年。人生有幾個二十年了?照李雪蓮的話來說,一輩子確實是被秦玉河這個畜生害了。
兩個不太喜歡的是:一是為了過審,馮小剛上演了一個老套路。在拍《天下無賊》時,為了順利過審,讓女賊(劉若英)懷上了孕。這個橋段再次用在了電影裡。上訪十年以後,被撤職的縣長與李雪蓮在北京小飯館裡相逢,縣長問李雪蓮為什麼一直告狀。李雪蓮說:是為了流產的孩子。當初假離婚時,發現秦玉河跟別人好了,一氣之下孩子流產了。——這個情節原著裡沒有,不是太喜歡,有些畫蛇添足,立馬將「潘金蓮」的黑色幽默感下降了一個檔次。
二是我也不太喜歡圓形構圖。大家都說圓形構圖是創新,確實是創新,但在影院裡看起來隔膜感太強了,難有全心投入到感覺。還有,我記得原著的故事應該發生在中部平原某地,一個荒荒涼涼的北方大村鎮裡。而這個電影的選景,實在太南方,太風景如畫了,衝淡了荒誕、無奈、殘酷,還有悲涼。
最後一句題外話。我覺得劉震雲最好的小說不是《我不是潘金蓮》,而是《一句頂一萬句》。它的上半部裡,吳摩西丟了女兒,還有下半部,牛愛國想找到吳摩西當年留下的那句話而不得,最終放棄,看得我很難過。「一萬句」裡說「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說得著的人千裡難尋」,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