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美國電影導演奧遜-威爾斯百年誕辰
22歲的威爾斯已是好萊塢最年輕的編劇和導演
時光網特稿奧遜-威爾斯,1915年5月6日生於美國威斯康辛,1985年10月10日在洛杉磯去世,終年70歲。
18個月,被心理學家判斷為天才;6歲,父母離異;9歲,母親去世;15歲,父親去世。20歲以前,他創作導演舞臺劇,是成功的舞臺劇演員和電臺播音員,還當過流浪畫家、驚悚小說作家和鬥牛士。遊歷過歐洲、南美洲、亞洲(包括中國)的很多國家。
他一生的藝術成就主要集中在戲劇、廣播、電影三方面,兼任演員、導演、編劇和製作人。在電影方面,作為演員,他參與了100多部電影(包括配音);作為編劇,他寫了42個劇本;作為導演,他執導了近40部影片。他領到過三個終身成就獎,但他對電影藝術的貢獻已經遠遠勝過任何榮譽。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傳奇,他的電影改變了歷史。大導演羅伯特-懷斯的至理名言就是:「奧遜-威爾斯是我遇見過的最接近上帝的人。」這個看似荒謬的說法已經被後來眾多的影評人與影史學家反覆證實了。他是美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電影家,因此贏得了歐美諸位文學大師的尊重。迄今為止,所有從事嚴肅電影事業的導演、演員,恐怕仍然不敢正視這位空前絕後的「巨人」。
有趣的是,威爾斯外型上也是個「巨人」,他身高192釐米,晚年體重達到400磅。在好萊塢,只有影帝馬龍-白蘭度的噸位可以與其相抗衡,被並稱為兩座「人山」,但是單純從體積上來看,奧遜-威爾斯肯定還是勝出的——有一次他的整個身體被車座卡住,不得不請機械師把車拆了。
因為有奧遜-威爾斯,我們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電影天才」的存在。
奧遜-威爾斯身上的「三座大山」
與奧遜-威爾斯的才華相比較,他的藝術生涯是短暫的。
電影史上從未有一個有天分的人,像奧遜-威爾斯這樣多災多難,自從26歲那年拍攝了劃時代的《公民凱恩》後,他幾乎所有的電影作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難。製片人對他的作品橫加幹涉,擅自把影片剪輯得亂七八糟,說是「為了讓觀眾看明白」。拍完讓雷電華公司(RKO)賠錢的兩部影片後,為了不受大製片廠的制約,他馬不停蹄地寫劇本、出演同行的各種新片,賺取片酬以供拍攝自己的電影。在此後的30多年裡,他都始終無法擺脫這種處境。按照弗朗索瓦-特呂弗的話來說,「那些『導』他的,都是一些才華還不及他十分之一的導演」。
左右奧遜-威爾斯電影生涯的外部力量,主要來自以下三方面:
威爾斯進入電影界的時代,正是好萊塢從幾大製片公司壟斷走向群雄並起的階段。在壟斷時期,大公司財大氣粗,不會對每部影片的利潤都斤斤計較,還會拿出一兩部戲,找威爾斯這樣的「怪才」試試運氣,虧了也不在乎。威爾斯正是得益於這種環境,才拍出兩部傑作,可惜好時光轉瞬即逝。
但他始終希望能用自己的眼光與修為來與好萊塢相抗衡,這得到的結果就是,雖然那些製片人無比崇拜他的個人才華,但在工作上卻無法給他更大的自由。弗朗索瓦-特呂弗說過,「威爾斯真正的悲劇在於,30年來他花了那麼多時間同權力無邊的製片人打交道,他們會請他抽雪茄,但卻連一百英尺的膠片都不捨得給他。」「再就時間來說,大衛-裡恩可以花10個月來拍《日瓦戈醫生》,而威爾斯拍《歷劫佳人》只能用5個星期。」
其次來自於觀眾的不理解。後世的人們常說,奧遜-威爾斯是用22世紀的思維拍攝影片的導演,但他的觀眾卻是20世紀的。所以,他當時沒有辦法吸引更多的觀眾來到電影院欣賞他的電影。而沒有觀眾票房就不會好,自然也不會讓製片人對他另眼看待。這就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就是來自影評人的「捧殺」。在美國不受待見的威爾斯,卻獲得了遠在法國的「電影手冊」派影評人的力捧。其代表人物安德烈-巴贊就認為,威爾斯是「20世紀美國的文藝復興人士」,是「只存在於聖杯之中的藝術家」。這種高度的評價更是割裂了威爾斯和普通觀眾的聯繫,雖然他是一位積極而且入世的導演,他的電影在故事內容和題材方面並不高深,但這樣的評價和聲譽,無助於他獲得資金,拍攝另一部《公民凱恩》。
威爾斯最喜歡的小說是《堂吉訶德》,而他本人就是一個充滿了堂吉訶德式隱喻的人物。他充滿了才華,卻不合時宜;他向人們的認知和接受的極限挑戰,向體制和金錢挑戰,所以必然遍體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