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並未終結。
隋朝短暫的統一併未持續多久,顏之推離世後不到二十年,天下便再度陷入戰亂之中。
他的子孫卻始終恪守平實家訓,家風不亂,不僅讓家族得以存續下去,還逐漸興旺起來。
其長子顏思魯、次子顏愍楚、三子顏遊秦都是才德兼備之士,後來都得到新興的大唐王朝重用。特別是三子顏遊秦,在人心惶惶的亂世之中,以自己的善行高義感化鄉鄰,唐高祖李淵聞之特意下旨褒獎,後來為官一方,造福百姓甚多。
第二代子孫也盡皆學問深厚、德行高潔,其中有名為顏師古的,在學術上有重要貢獻,有大量著作傳世。此外,顏家歷代所重視的書法藝術,經過多年傳承,到了這一代子孫,也開始展露出要開創一門一派的跡象。
那就是聞名後世的顏體。
其真正的開創者,乃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他是顏之推的第五代子孫。名門之後、才德過人外,加上寫得一手好字的他,很早便進人監察系統工作,結果卻因為性格剛直、行事嚴謹而得罪了奸臣楊國忠,被其排擠出中央,到平原郡去做太守。
平原郡?
不錯,正是他的先祖顏之推做過太守的那個平原郡。
一百七十多年後,顏之推的子孫再度到此地為父母官,表面上沒有當年死守孤城的兇險、實際上卻是暗流湧動、亂世即將再起。
原來這平原郡位於河北地區,屬於安祿山的管轄範圍,而此人早就蓄謀反叛。顏真卿一到任上,就察覺到大事不妙。當時安祿山對中央來的官更都是採取拉攏策略,只是顏真卿身為顏之推後代,自幼便秉承家訓大義、怎麼可能和他去搞叛亂?然而顏真卿也不可能是家訓中批判的那種不知所措的酒囊飯袋,在一番冷靜思考之後,決定採取表面溫順、暗中備戰的策略。安祿山見顏真卿表現得文弱又聽話,以為不過是個只知道寫寫毛筆字的書呆子,便沒有再多加監視,甚至在叛亂開始後,還要顏真卿去幫他守黃河。
顏真卿絕不會與叛賊為伍。
他立即派密使進京,將叛軍軍情報於唐玄宗。
須知當時那些河北地區的太守們,一遇到叛軍打來,不是開門投降就是直接開溜,唐玄宗為此哀嘆竟無一個忠臣義士。直到顏真卿密使的到來,他才由哀嘆化為驚嘆。
趁安祿山長驅直入、後方空虛之際,顏真卿毅然起兵抗賊,一時間河北多地紛紛響應,短短一月內,竟然匯聚起了二十多萬人馬。河北二十四郡中,只有六郡還在叛軍手中,其餘都已隨顏真卿起兵,眼看安祿山的老巢就要被端了。
當時安祿山已攻下洛陽,正忙著進攻長安,得知後方大亂,急急忙忙撤兵而還,結果讓倉皇出逃的唐玄宗等人有了喘息之機,得以收拾殘兵敗將,穩住局面。
就在形勢大好之際,唐朝內部一些將領卻各懷鬼胎,手握重兵卻坐視河北義軍而不救,沒過多久,顏真卿之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就因為孤立無援而被叛軍擊敗,以殘醉的手段殺害,一同殉難的還有顏杲卿之子顏季明等顏家成員三十多人。
噩耗傳來,顏真卿悲憤異常,卻又無暇悲憤,因為他要抵擋那氣勢洶洶殺回來的叛軍。針對河北義軍缺乏協同,易被叛軍各個擊破的致命傷,他聽從一個名為李萼的謀士之建議,緊密聯合附近幾個大郡,組成聯軍對抗叛軍,一場血戰後獲得大勝再度扭轉河北局勢,連叛軍方面一些將領都開始動搖起來。
此時卻又有噩耗傳來。
在年邁昏聵的唐玄宗瞎指揮之下,好不容易匯聚起來的朝廷大軍在潼關被叛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長安陷落,唐朝中央權力核心西逃,本來已經殺入河北的郭子儀等人只得匆匆回師救駕。氣焰高漲的叛軍再度反攻回來,奪得多地,只剩下顏真卿據守的平原郡與附近兩郡還在苦苦支撐。
隨著叛軍包圍圈的逐漸縮小,難以繼續支撐下去的顏真卿只得率部突圍。
唐朝皇帝則已從唐玄宗換作了唐肅宗。
新皇帝沒有讓顏真卿繼續領軍平叛,而是讓他幹回了老本行,負責監察工作。
當時朝廷尚未從混亂中完全恢復過來,跟隨唐肅宗的官員也是良莠不齊,時有違法違規之舉,朝風極為不正,許多人卻認為亂世不同平常,何必大驚小怪。但在傳承了「亂世亂,家風不可亂」之精神的顏真卿看來,這恰恰是最需要正風的時候。
於是顏真卿便開始腳踏實地地履行監察職責。因而他也就又得罪了不少人。
在那個大唐王朝已經衰落的年代裡,顏真卿這樣認真嚴肅的人無疑屬於異類,久而久之連皇帝都失去了容忍心。到了唐德宗繼位後,又有新的來犯,於是早就想除接顏真卿的奸臣盧杞便建議讓顏真卿去做使者說降叛軍。
送羊入虎口!
而唐德宗居然是一口答應。
朝中正直大臣聽聞,無不駭然變色,紛紛勸阻顏真卿,這名顏之推的子孫卻毫無畏懼地慷慨上路了。
《顏氏家訓》雖然平實,卻從來就不是嘴上說說而已,現在到了自已要用鮮血為之殉道的時候。辱沒家風的罪名,他擔當不起!
顏真卿去了。
面對這樣一位年近八十、一臉剛毅的天下名臣,叛軍頭目李希烈又能怎麼樣呢?他一時半會兒還不敢妄動殺念!只有先軟禁起來,當作要挾朝廷的一張王牌,殊不知,那個昏暗的朝廷早已放棄了這位忠臣
軟禁數月之後,顏真卿終被李希烈殺害。
他,還有他的兄長顏杲卿,在《顏氏家訓》之訓誡下成長起來,最終又以自己的生命向世人詮釋了那二十篇平實家訓所蘊含的大義。
這種精神也潛藏在了他所開創的顏體之中。這種平實凝重、雄渾遒勁的書法風格,正是其人格以及家風品格的真實寫照,觀其字,知其人,更知其家風。今人何不去尋一本以顏體寫成的《顏氏家訓》,細細品讀,用心感受那股平實而不平凡的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