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尿酸是什麼?
玻尿酸又叫透明酸質(Hyaluronic Acid,HA),由β-D葡糖醛酸-N-乙醇胺基酸雙糖單位交聯組成的粘多糖,是人體本身的一種成分,是目前發現的自然界中保溼性最好的物質,被稱為天然的保溼因子。
玻尿酸的作用是什麼?
玻尿酸可以吸收500-1000倍體積的水分,是保持肌膚水潤的,支撐著皮膚表皮不坍塌的重要物質。
在人體中約有15g的玻尿酸,一旦玻尿酸的含量減少,肌膚的保水能力將會迅速下降,皺紋也隨之出現。
有關研究表明,人在25歲之後,玻尿酸的含量將會加速減少,到了成年之後,其含量50%-60%,而到了老年之後就只有30%-40%。玻尿酸含量降低之後,肌膚便會出現暗黃、黑斑、皺紋等一系列衰老現象
因此,當人體內有了足夠的玻尿酸,皮膚才能夠保持肌膚的水潤通透,玻尿酸又被稱為抗衰老因子。
怎樣才能有效補充玻尿酸?
當人體合成玻尿酸的速度跟不上流失的速度時,我們可以採用外來補充形式進行補救。
1999年,Brown T J , Alcorn D在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1]就曾提出,玻尿酸能夠主動運輸通過表皮。
2016年,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發表論文:三種不同分子量的玻尿酸對皮膚的滲透性有所不同。
高分子玻尿酸主要分布在角質層,低分子玻尿酸的滲透性則很強,可以穿透角質層。
大小玻尿酸究竟是什麼樣的?
納米分子玻尿酸
分子量 低於1000道爾頓。
由於納米分子玻尿酸本身比較小,皮膚表皮並不能阻擋它,因此它能夠迅速深入到真皮層被吸收,從而刺激纖維母細胞製造新的皮膚所需要的玻尿酸,並促進膠原蛋白再生。
這樣一來,玻尿酸的被吸收率就會直線上升,更大幅度地增加肌膚的彈性,延緩衰老。
重點是,纖維母細胞也會因此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從而促進更多玻尿酸、膠原蛋白再生的正向循環。
另外有研究顯示,新型納米透明質酸的抗皺,在使用第8周時,皮膚水合作用高達96%,皮膚硬度和彈性高達55%。
具體過程:平均年齡45.2歲的33名女性試用研究,它研究的是新型納米透明質酸的抗皺效果,這些測量是在眼眶周圍區域進行的,通過使用皮膚皺褶儀、皮膚水化角質計、皮膚彈性剪切儀和紅斑色度計調查三維結構。
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2周、4周和8周後,產品系列(乳液、血清和面霜)的保溼效果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兩周後,皮膚粗糙度測量顯示皮膚結構明顯改善,治療2周和8周後,皮膚彈性顯著改善。
《臨床與美學皮膚病學雜誌》也發表了這項基於納米透明質酸作用機理的強有力研究結果。
大分子玻尿酸
分子量 1 800 000~2200 000道爾頓。
它可以在肌膚表層形成透氣的薄膜,減少肌膚水分的蒸發,保持水潤光滑,亦可以阻擋外界細菌、灰塵、紫外線的侵入,保護皮膚不受傷害。
小分子玻尿酸
分子量 400 000~1 000 000道爾頓。
小分子玻尿酸能滲透到肌底,具有輕微擴張血管,增加血液循環、促進肌膚吸收營養的作用,同時還有抑制細菌、修復炎症的作用,具有促進細胞的生長、分化、修復的能力,延緩肌膚衰老。
大分子、小分子、納米分子複合玻尿酸
衡量一個護膚品的好壞,是以其含有三種不同透明酸質成分為標準的,若只含有單一單子量透明酸質的護膚品,並不能發揮最佳的護膚效果。
簡單點說,真正高品質的玻尿酸是大小分搭配在一起,對皮膚層面的作用會更廣泛,護膚效果也將更大。
具體來說,納米分子直抵基底,被迅速吸收,滲透鎖水,小分子玻尿酸滲透肌膚,修復受損肌膚屏障,保持水分持續輸送,而大分子玻尿酸怎留在角質層形成薄膜,有效防止水分的散失。
通過大小分子玻尿酸合體,玻尿酸能夠同時達到補水鎖水、淡化細紋的效果。
經典產品:
大小分子玻尿酸:巴黎歐萊雅
來源:法國
品牌算是耳熟能詳,而這款產品主打大小分子雙重護膚,主要是密集補水保溼,緩解初老痕跡。
價格:190元/盒,12.6元/ ml(1.5ml/支,10支/盒)
小分子玻尿酸:德國芭樂雅
來源:德國
芭樂雅是德國藥妝集團DM公司旗下的一個品牌,價格比較便宜,在德國很容易買到。早些時候在美妝博主的帶領下,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網紅。
這款產品主打小分子玻尿酸密集修護,深層保溼,緩解衰老。
價格:57元/盒,8.14元/ ml (1ml/支,7支/盒)
大分子、小分子、納米分子複合玻尿酸:Aminature珂碧妍三倍玻尿酸抗皺精華
這款產品是以以色列最先進的技術為基礎,主打三倍玻尿酸抗皺護膚,而且成分中含有大量的納米分子玻尿酸,可以起到保溼、淡化皺紋的效果,也算是塗抹式玻尿酸的最好選擇了。
價格:228元/2ml*4支(28.5元/ml)
參考文獻
[1].Brown T J , Alcorn D , Fraser J R E . Absorption of Hyaluronan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Intact Skin[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999, 113(5):740-746.
[2].Essendoubi M , Gobinet C , Reynaud R , et al. Human skin penetration of hyaluronic acid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as probed by Raman spectroscopy[J]. 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6, 22(1):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