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看過伊丹十三的《蒲公英》,當時只感受到日本人對食物的敬仰以及女主角的堅毅。日前偶爾看到網上著名的「幀影幀畫」(Every Frame A Picture) 的Tony Zhou解讀這部電影,我立即重新審視這部傑作,再三理解導演想表達的思想。
由於豆瓣上未曾出現類似的解說,讓我認為自己有責任把Tony Zhou的解說簡單傳釋給大家,並加上自己對伊丹十三的註解,讓大家能從另一角度欣賞這部好電影。
(*註:素人(Shirouto)可理解為門外漢或業餘愛好者)
當兩位主角蒲公英及黑郎在品嘗一店家的拉麵時,二人未有喝光湯就打算離開。店家問二人為何不喝光就走,黑郎說湯很臭所以不願喝光。這時,店東說:「你們這些素人根本不懂得欣賞我的拉麵!」蒲公英回應:「但吃拉麵的都是素人,為何要做素人不懂得欣賞的拉麵?」Tony指《蒲公英》的中心思想是與素人,以及學習欣賞事物有關。
電影中有很多「業餘愛好者」。Tony以Michael Chabon對的定義去解讀這個詞語,他指「業餘愛好者」是指要沉迷於學識、充滿好奇心、細密的心思,以及極渴望參與在行業之中。這個定義能夠套用在電影中很多的配角角色,包括拉麵狂熱愛好者及拉麵鑑賞家,而他們的共通點是對拉麵的熱愛。
電影也對「專業人士」,即行內的拉麵師父,作出不少的描寫。專業人士製作拉麵,讓業餘的人可以消費。而與其他「美食系」電影不同的地方是,《蒲公英》不把專業人士當成藝術家,不把拉麵當成藝術品,只把他們當成工匠及工藝品。Tony指,藝術家可以造一件美麗但無用的東西,但工匠製作工藝品時會有明確的目標。
電影業界中有很多自命清高的專業人士,他們把自己的作品當成純粹藝術品,當別人看不懂時就批評對方是素人,叫對方不要指指點點,不會以謙卑的心接受對方的意見。其實業餘者與專業人士需要互相依賴才能生存,沒有拉麵師父就沒有愛好者;沒有愛好者去吃拉麵,拉麵師父也不能生存,因此專業人士鄙視業餘愛好者是很不智的。導演指業餘者對專業者最嚴厲的批評是沉默,因為在沉默之中,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你永遠不會改善,只會一直錯下去。
導演透過拉麵諷刺行內不少專家,帶出「拉麵是給素人吃的」道理。亦因此,黑郎訓練蒲公英的方式很有趣,除了體能耐力訓練外,更重要的是培養素人應有的敏銳目光、懂得分辨好壞的觸覺,以及對細節的敏感度。憑藉以上三種特質,蒲公英慢慢培養出自己的口味,以及學懂評論。電影如是,「電影是給素人看的」,導演認為要拍出好電影,就要先做一個電影愛好者,培養出品味,學懂欣賞和評論。「要成為一個好的工匠,首先要成為一個好的業餘愛好者」。
開始時,蒲公英只是一個初學者,電影的主線正是蒲公英由初學者蛻變成工匠的故事,而蛻變的過程需要依賴業餘愛好者黑郎。蒲公英虛心的求業餘的黑郎評論她的拉麵,蒲公英對黑郎的批評沒有反感,反而請他教自己做一碗好的拉麵。
《蒲公英》由始至終不是一部有關創作者如何在抉擇上面對兩難的電影。蒲公英一開始學做拉麵的動機只是因作為一個單親媽媽,突然繼承了拉麵店,無選擇下只能想辦法讓麵店繼續經營。她並沒有打算成為世界第一,或打算造出最好味的拉麵。她也從來沒有覺醒過,她雖然喜歡拉麵,但未有想過要做拉麵。
導演諷刺不少相信有標準做法的人和組織,認為製作拉麵的方式並沒有所謂標準。黑郎教導蒲公英的方法並不是傳統的學徒制,她創造了自己的學習方式。她會透過任何可行方式學習,過程中不惜偷窺對手、翻垃圾、誘騙成功者透露成功秘訣。做拉麵的過程中,她不斷透過錯誤中學習(Trial and error),從中慢慢掌握拉麵這門技藝,沒有學過標準做法。至於那些死守標準、傲慢而食古不化的專業人士則被蒲公英慢慢超越。
前面我說過電影對業餘者的描寫非常正面,但其實一方面,電影讚頌業餘者的熱情和創造力;另一方面,它也取笑了太誇張的業餘愛好者。例如一個老人教授「正確地吃拉麵的方法」,以接近迷信的方式吃拉麵的一幕,正反映導演深信製作和欣賞拉麵同樣並沒有標準。
導演伊丹十三的父親伊丹萬作是黑澤明的師父。蒲公英突然繼承拉麵店,其實某程度上是在對照導演繼承父親的衣缽。伊丹十三沒有讀過電影系,沒有接受過標準的學院訓練,最接近的是他做演員時曾讀過演藝相關學科。他所學習到的製作知識與蒲公英一樣,是透過窺視其他人製作,抱著虛心的學習態度請教他人吸收的。伊丹十三沒有把自己當成藝術家,只把自己定性為電影工匠。他與蒲公英一樣,初心只是打算餬口,不打算成為世界第一,沒有打算拍出最好的電影,只打算拍出大眾會欣賞的電影。
《蒲公英》就是一碗拉麵,主菜是拉麵,是蒲公英成長的故事;配料是支線中不同小人物有趣幽默的故事,而小人物的共通點是「都會欣賞拉麵」。電影攝影大多以眼的視線水平作界線,所有角色都是在向我們說話。每當提到業餘者時,除了是說電影中吃拉麵的人外,還是在對著我們說話。導演想拍出一部我們會欣賞的電影,因為「看電影的人大多數是業餘愛好者,為何要拍他們不懂得欣賞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