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分8.2到大結局6.8,我為什麼還堅持《清平樂》沒有爛尾?

2020-12-22 肥羅大電影

「為仁君,止於仁」。

伴隨著劇中韓琦娓娓道來的畫外音,在位42年的北宋仁君在熒幕上走完了他的一生,卻真正從史書走進觀眾,「活「了過來。仁宗離去之時,北宋國力強盛,百姓身處封建王朝少見的清平之世。

主演王凱向角色告別說:如果有來生,我還是想做官家的。

對,我說是《清平樂》。

自該劇4月7日在騰訊視頻和芒果臺開播,到5月18日落下帷幕,歷經一個半月,目前豆瓣有超過11萬人打分,從開分8.2降到6.8。

很明顯,有爭議。

從收視和輿論聲勢看,初登場是爆款之勢,中途熱度平穩,到了後半程重新飆升,但爭議也隨之而來。但總體終究不及正午自己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爛尾了?

坦白說,當徽柔懷吉遠遠一望,便成訣別。

有遺憾,也有不舍。

瑜不掩瑕,觀眾質疑的節奏緩慢、劇情平淡,都是口碑下滑的原因。

但,《清平樂》真的敗了嗎?

圍繞《清平樂》的爭論,正是當下古裝歷史劇一個典型。

一方面,甜寵劇、爽劇大熱,虛構架空劇成爆款,另一方面,市場呼籲一部口碑和熱度兼具的歷史正劇。

但當真正面對一部細節尊重歷史,故事尊重人性,不動聲色編織出一副北宋清明上河圖式的歷史長劇,觀眾拿出的衡量標準,其實還是爽劇、甜劇。

而《清平樂》要做的,卻是重塑。真要拍爽劇,對正午陽光沒有那麼難,但正午執念,終究志不在此。

一個有深度的悲劇結尾

一定程度上,《清平樂》的結局,作出了對傳統的反叛。

傳統結局是什麼?大團圓。「壞人」醒悟,好人團圓。

但《清平樂》更它符合一部偉大悲劇的特徵:沒有絕對正確的主角,更無完全單薄的反派,一切悲劇,都有因果。

編劇可以讓故事單純地很好看,但作為一部古裝歷史正劇,主創團隊卻有更大的野心:他們不僅僅是想讓這部劇好看而已,而是讓它具有某種「史」的內涵:清平樂中,也有孤城閉。

看大結局,嫁給了不愛的李瑋的徽柔公主, 好不容易得到李瑋最後一件禮物——和離,言官卻要在大殿上逼迫仁宗,要致懷吉於死地,徽柔最後走上大殿質問司馬光:「你是不是覺得愛恨嗔痴都是有罪?」

但她不想懷吉丟了性命,只能屈服,答應和懷吉永不相見,最後兩個人遠遠望一眼,這就是永別。

懷吉走出了孤城,不再是懷吉,而是梁家元亨。而公主死於他們分離的第八年,熙寧三年的春天。

這是徽柔公主命運的孤城閉。也是懷吉命運的孤城閉。

一輩子以「仁善」著稱的仁宗呢,先是為了彌補對生母的虧欠,把最疼愛的女兒推入火坑,後是被群臣逼迫於大殿之上,以皇家體面倒逼他殺人,哪怕他有維護子女之心,也少幾分回護之力。

到最後,他終於對著一生無法敞開心扉的皇后表達心意,皇后看到他年輕時給她作的畫,才明白在很久以前官家心中便有了她,但時不我待,

在生命最後一刻,官家才緊緊抱著皇后……

這是屬於帝後二人的孤城閉。

《清平樂》幾個主人公的大結局一再讓人感到無力,因為這場悲劇你根本找不到反派:趙禎為了彌補對生母的虧欠,便用「下嫁公主」的法子,提拔她的娘家人,你能說他是惡人嗎?

公主豪橫任性,一步步把好牌打爛,直到事情走到無可挽回的局面,可公主錯了嗎?就算是苦苦相逼的那位砸缸君子,他所做的,何嘗不是捍衛心中的大義,你能說他是惡人嗎?還是不能。

沒有反派。

但結局悲苦。

真正令觀眾唏噓的是,很多觀眾說,這還是那個曾經說要讓女兒做大宋最快樂的女子的官家嗎?這是「爹道」吧?

但在一個封建極權的古代社會裡,怎麼會存在一個符合2020年觀眾價值觀的真正的「聖人」?每個人物都是歷史中的人物,因此,《清平樂》的結尾,是最糟的也是最好的,因為沒有超越歷史的第三條路了。

也就是說,最後導致摯愛的女兒一生悲劇。

趙禎自己也悲劇。

而且悲劇無可改變。

這是一個令觀眾十分不爽但又有深意的古典戲劇式結局,也是許多國產爽劇絕對不敢拍的結局。

但《清平樂》拍了。

其實不論是徽柔李瑋還是懷吉,即使是帝後,他們都是被命運困住的人。帝王家,原來每個人都被關進了封建歷史的孤城。根本無法出城。

什麼是真正的悲劇? 「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 。

是城門開後,城門閉。

正午陽光的遺憾:人文劇和好看的衝突

這樣的大結局當然令觀眾不爽。但《清平樂》令觀眾不爽的絕對不止一個結局。

正午陽光的戲有慢熱的習慣,也有逆襲成爆款的習慣,《琅琊榜》《知否》剛播出時,都因為節奏偏慢遭到不少人詬病,但最終逆襲成為經典。

《清平樂》的開場故事重演,導演張開宙甚至被觀眾罵上了熱搜,但在劇集開局熱度不俗的情況下,從百度指數可以看出,劇集的熱度成一個波浪式的緩慢下滑,結尾才有所攀升。為何這次正午陽光無法從始至終抓住觀眾的眼球?正午的逆襲定律失效,失策在哪?

一是觀眾預期管理。

簡單概括一下觀眾質疑:「原著被魔改」,棄!宮鬥不宮鬥,棄!CP磕得牙疼,棄!節奏慢到掉渣,棄!

如果將所有質疑歸結為一點是什麼?是《清平樂》在觀眾的先入為主之下,似乎始終未能真正建立觀眾準確的期待。

劇集改編自小說《孤城閉》,原著中的感情主線是宋仁宗最寵愛的小公主徽柔和她的內侍梁懷吉之間不被世人所容的禁忌之戀,《清平樂》買了小說版權,把宋仁宗改成主角,公主和懷吉的故事是基本保留了的,幾場重頭戲也在,但變成了歷史正劇。

和以往的歷史劇相比,《清平樂》明顯更側重於講述帝王個人的家庭生活,而非金戈鐵馬的帝王一生或者波譎雲詭的朝堂之爭。

可說是講帝王家事,它又並非宮鬥劇。

因為《清平樂》的本質,就是一部正兒八經的古裝群像歷史人文劇。

於是帶著看宮鬥劇期待入場的觀眾會認為權謀大戲只有三言兩語的臺詞帶過,期待吃糖的原著黨會說,情節平緩而乏味,普通觀眾覺得在看「宋仁宗的vlog」。

這就對了,因為主創本就無意於此。

但沒讓所有觀眾讀懂《清平樂》,這是正午陽光的遺憾一。

遺憾二是,相比張開宙自己的《知否》,《清平樂》的確——不夠好看。

電影頻道的《今日影評》節目找來汪海林在線點評,指出了節奏慢、信息量、戲劇性不足的問題,我覺得都有道理。但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慢,而是有些戲慢得不好看。

比如宋仁宗和皇后之間的愛情被網友形容為「拿著月老的紅線在拔河」,兩人每次在一起,都好像一對嚴守道德底限的好同事,不少劇迷的每日一問就是「宋仁宗曹皇后發糖了嗎」,追到四十幾集,才盼到帝後CP圓房,而宋仁宗的寵妃「除了美貌一無是處的」張貴妃每次都氣得觀眾想棄劇,這種設定我認為大可不必。

至於朝堂的部分,《清平樂》朝堂戲份多為大臣議政, 沒有極致的人設,缺乏強烈的戲劇衝突,觀眾覺得沒意思。

這自然和劇集所選的時代本身有關。宋仁宗以仁德著稱,執政期間天下太平,未經歷過太多波折和起伏。一生最有戲劇性的故事就是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至於慶曆新政改革、發行紙幣交子、宋夏戰爭等,似乎也拍得比較平淡。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依然不是劇作的重點。

清朝的小說無名氏寫的《東坡詩話》這樣形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時,仁宗天子御極之世。這一代君王,恭己無為,寬仁明聖,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真箇是: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張開宙想將其還原出來,他想為觀眾呈現一個日常的北宋。

導演的出發點可以理解,問題是,這種日常的氣質,與歷史劇的精彩,是否契合?

傳統歷史劇的主線應該是高度緊張的,但「日常」恰恰是悠閒的、不緊不慢的,由於編劇不夠緊湊,前朝戲顯得瑣碎繁雜,後宮戲又像是不夠激烈的互扯頭花,就顯得悶。

這當然不是說,好看和日常就只能二選一, 就像正午團隊自己的《知否》,也描繪出一幅北宋上河圖,但開場就是充滿懸念的宅鬥戲,小明蘭的命運引出懸念,強烈的戲劇衝突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到了宅鬥環節,升級打怪、爽感、戲劇性都有,這就很好看。

頗為遺憾的是,這次編導都太沉溺於還原宋朝的生活狀態了,各種旁逸斜出,劇情進展就更慢,缺乏跌宕起伏,很容易趕跑觀眾。

《清平樂》在工業化製作與故事深度上,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它類型的雜糅造成的散漫,也是一次經驗教訓。

而弱戲劇性,最終成為口碑和收視的阿喀琉斯之踵。

但這只是《清平樂》一部劇的尷尬嗎?又不是,這其實是所有當下歷史正劇困境的倒影:過於拘泥歷史沒市場,戲說多一點分分鐘被歷史粉投訴,再加上審查上的掣肘,歷史劇走到今天,創作困境愈發明顯。

但能說《清平樂》敗了嗎?

不好意思,我死都不服。

不是一部宋仁宗vlog,而是一部北宋vlog

沒錯,《清平樂》沒有太多朝堂的風起雲湧,更沒有後宮的美人心計。

刺激的元素,少了,緊張的節奏,慢了。

觀眾,也自然覺得沉悶了。

但《清平樂》設置了更高的門檻。也打開了更高的格局。

《清平樂》好在哪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大家越來越看不下去歷史劇了嗎?真正的關鍵在於受眾分化。

屬於歷史正劇的輝煌時代已經結束,歷史劇唯有和某些流行的類型結合,才更能順應當下市場的時代,冒著費好大的勁,好不容易拍出了一部精緻的歷史劇,卻有可能遭遇普通觀眾質疑的風險,何苦呢?

但正午陽光依然拍了《清平樂》。一部少有的歷史人文劇。

《清平樂》到底拍的是什麼?它要拍的,是一個時代。

怎麼拍?由表,及裡。

何為表?用精緻、大氣、符合歷史真實的服化道,用妥帖的打光、構圖、調色,從細節到器物,去還原出一個北宋的風雅氣韻。

不難發現,正午陽光藏在骨裡裡的軸,不是為精美而精美,而是每個場景,都釘住時代基調。

一筆一畫,都帶著劇組追求歷史實感的偏執。

服裝,嚴格按照宋朝的一些畫冊一比一還原;面料色彩多以淡藍、淺黃、青、藕色、淡粉、墨綠與白色這類素雅顏色為主。

從帝王到群臣、從「名媛日常」到平凡市井,從通天冠到常服,都要重現宋人的穿搭美學。在顏色的選擇上,考據之細,簡直「令人髮指」。

但更難的,是還原一個時代的意境。

也就是帶觀眾由場景,進入一個時代。

當晏殊念出「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你仿佛看見那光景,當他唱到「酒醒人散得愁多」,你仿佛剛從他亭間經過。

要帶觀眾身臨其境,就要求每個細節都來得恰到好處。

比如,《清平樂》第一集中宋仁宗回到皇宮的第一件事就是吃烤羊肉,為什麼不是豬肉、牛肉呢?

因為在宋代,牛是重要的農業工具,而豬肉賤、羊肉貴,羊肉在宋朝是高端食材。據史籍資料記載,宋代的御廚最多的時候一天用掉1000斤羊肉,

劇集帶觀眾和仁宗一起品味的只是羊肉?是千年都不會過時的生活之美。

但拍出一幅北宋清明上河圖不是目的,真的目的,是由表——進入歷史的裡子。

何為裡?

歷史的困境。

當所有的古裝劇都在拍爽、發糖。

正午陽光拍的,卻是完成一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政」思想的影像復原——

以仁宗之仁,拍出時代之仁。

也以一人之困,帶出一個時代之困。

整部劇猶如有多面摺疊的世界:有仁宗和晏殊、範仲淹、歐陽修、韓琦等構成的森嚴有度的朝堂。

仁宗與後宮曹皇后、張貴妃、苗昭儀、徽柔公主等交織成的複雜情感世界。

以及那個由勾欄瓦肆、酒樓商鋪、書院鄉野等構成的熱鬧喧囂的社會。

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一一以工筆式細描,勾勒出來全貌展現,所以,它「不夠好看」。因為正午不滿足於小說表現兒女情長的小格局,而是試圖將一千年前的北宋國力為何如此強盛,其中有何治國理政之道娓娓道來。

何為仁宗?在位 42 年,史學家留下一個 「仁宗盛治」。

一個完美的明君?但劇集真正要拍出來的,是一個帝王一生都困在規矩裡,所以一生都在彌補自己的缺憾。

仁宗愛人。但也一生都被「仁」字裡,沒有快樂,就像是他自己說的,「在這四方城中,做一輩子的懸絲傀儡」。

仁,只是表層。忍,才是底色。

少時仁宗,你還能看到他頻繁發飆、不忍。

可是當他老態龍鍾,在殿堂上被群臣逼迫殺掉一個懷吉,龍顏受挫,他也必須憋著。

輕聲為懷吉正名,內心滿目蒼夷。

他得維護一個帝王九五之尊的體面,但卻免不了一個凡人的愛恨嗔痴。

王凱的演繹,讓一直以來在影視劇比較臉譜化的仁宗也活了起來。

克制、含蓄、走心。

一代帝王,眷顧兒女,心有餘,而力不足。

不露崢嶸的呈現,靠的不只是演員。

更需要足夠的情感蓄勢、情節鋪墊。

《清平樂》花大量筆墨,終於把這個「忍」字刻進時代肌理,入木三分。

正午陽光的古裝劇拍法,不是兩軍對壘,也不是宮鬥連場。

而是一場朝堂對峙,就拍出人心戰場。

以及盛世外殼下掙扎和複雜的人性。

這不是一部宋仁宗vlog,而是一部北宋vlog。

我還是要誇沒有成為爆款的《清平樂》

那為什麼,還有觀眾質疑本末倒置?

只要是正午陽光出品的電視劇,服化道精美、場景考究、配樂有質感、畫面楨楨美如屏保早已見怪不怪,對於別人來說是高分,對正午陽光只算及格。

優等生被嚴格要求,這是正午的宿命。

但《清平樂》本就不是一部打著歷史旗號撒狗血的爽劇。

它不一味追求有一波接一波的高潮和衝突。這就註定它容易曲高和寡。

正午陽光不會拍爽劇嗎?

《琅琊榜》就是頂級爽劇。

梅長蘇精心謀劃幾十集,步步為營……所為為何?一場逆襲。

但。有沒有別的可能?

我敢說,從來沒有歷史劇像《清平樂》那麼拍——有意拒絕直給的敘事方式。

它在燒瓷。

宋朝瓷器追求的,是一種溫潤的寧靜之美。

《清平樂》的精髓,正是從生活中的瑣碎起筆,去向深遠之境。

比如,一場橫穿全劇的蜜餞果子的蝴蝶效應。

趙禎小時候曾吃過生母李順容做的蜜餞。為了刺激太后,他示意妃子在宮中大量炮製,送給太后品嘗。

而蜜餞果子製作的手藝,來自宮外的一家梁家鋪子。秘方,是在醃漬過程中加入中藥。

皇帝就相當於史上最強帶貨王。他一說喜歡,所有人都跟著吃,跟著買。

導致民間中藥稀缺,成了天價。梁家負擔不起,最終家破人亡。

正是由此悲劇開始,仁宗成人,開始理解為君者,執國如執秤。

也是從那時起,仁宗一直在尋找梁家幼子。

而當懷吉命懸一線,韓琦也向仁宗揭露了懷吉的真實身份,他便是因仁宗而家破人亡的梁家幼子。

人物的宿命感,轟轟作響。

再比如,當年趙禎騎馬執意闖宮門。

多年以後,徽柔也是夜奔回宮向父親哭訴。才最終引發臺諫不滿,致使他和懷吉生死相隔。

父女倆兩闖禁門,仿佛一重命運的對照,又似宿命輪迴。

發現沒,《清平樂》裡,儘是這些需要細細品味的細密功夫,所有悲劇,皆有過往。

整個北宋皇庭,就好像出木偶大戲,哪怕帝後公主,都就像戲中的木偶一樣,被一根看不見的線牽動,那根線,就是那個國家與時代造就的命運。

誰也沒法逃脫,越掙扎,越痛苦。

但那時代只有痛苦嗎?

就看晏殊與範仲淹的交往,兩人最常見面的場合就是道別,常常一個被召回,一個又被貶黜了,但看出悲涼嗎?範仲淹被貶後竟能暢然入河掬水而飲,那是一代真名士的意氣風發。

而劇集要拍的,正是這誕生了晏殊、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範仲淹、司馬光、柳永等一大批「朗讀並背誦全文」天團的北宋的清朗氣象。

那些看似與主線不搭的細節,卻尤其重要。

因為它把語文課本裡的名字躍然紙上,展現了一代名士「進退皆憂」和「先憂後樂」與絕代風華。

這些觀眾愛看嗎?難說。

但我最愛的,正是正午陽光的這份天真。

從未有一部國劇,把傳統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表現得如此生動有趣。但要拍,就免不得鋪陳大量朝堂群戲和政令討論會,臺詞又是古文,這是《清平樂》收視溫吞的原因之一。

正午陽光自己不知道嗎?

在劇情衝突和把握時代品格之間,對通俗趣味的部分的捨棄,對發糖、放大招的捨棄,就是選擇偏向了可能不討喜的那一方,以此換取更深刻的思想內核和對一個時代的精準還原。

但當它選擇成就這種歷史的宿命感,讓觀眾看到人物在同命運的抗爭中,走向預設的終點。當它追求這份歷史的餘音,註定不如爽劇、甜劇那樣暢快淋漓。

這麼多年,爽劇一直在急火烹飪快感,甜劇一直在拼命製造糖精,滿足的,刺激的,是觀眾的味蕾。日子久了,不下猛料,觀眾味蕾毫無感覺。

而當一部國劇選擇慢火烹茶,追求的卻是一份歷史的回甘。

創作者不能要求觀眾對於好劇,必須要要耐心品嘗。

因為影視劇集主要作用是娛樂和消遣,即「愉快殺掉時間」,但如果大家都只拍甜寵爽劇、宮鬥劇,沒有類型拓展,沒有精品追求,贏了,沒意思。

一部優秀的「爽劇」可能是塵世最香的白日夢。

但也需要一些劇集讓我們:讀史,以明智。

因為歷史之於現代的我們,應該是一面鏡子。

當歷史正劇的時代漸漸過去,逆潮流而動,註定費力不討好,若自身力有不逮,更易引發群嘲,但我卻永遠願意為逆行者鼓掌。

因為誰能說,這種逆潮流的「慢」,這種「沉浸式」歷史表達與細心雕琢,這種對觀眾麻木味蕾的挑戰,真的毫無意義?

若真要說正午陽光這次敗了,那就送《清平樂》四個字——敗亦燦爛。

相關焦點

  • 大結局後,我還是要誇沒有成為爆款的《清平樂》
    主演王凱向角色告別說:如果有來生,我還是想做官家的。對,我說是《清平樂》。自該劇4月7日在騰訊視頻和芒果臺開播,到5月18日落下帷幕,歷經一個半月,目前豆瓣有超過11萬人打分,從開分8.2降到6.8。很明顯,有爭議。從收視和輿論聲勢看,初登場是爆款之勢,中途熱度平穩,到了後半程重新飆升,但爭議也隨之而來。
  • 《清平樂》大結局再刪三個重要情節,觀眾留言:貌似要爛尾
    《清平樂》大結局再刪三個重要情節,觀眾留言:貌似要爛尾王凱飾演的宋仁宗與江疏影飾演的曹丹姝的感情戲也生硬而不符邏輯,曹曦文飾演的賈婆婆更是戲份比公主還多。因此,在劇版《清平樂》迎來大結局時,有三場重要的情節和畫面被刪減,令沒有讀過原著小說的觀眾感覺劇情的跳躍和倉促,也令讀過原著小說的書粉感到遺憾和惋惜,甚至還有觀眾留言:貌似要爛尾。
  • 爛尾?意難平!為什麼《終極筆記》沒有拍大結局?可能沒有第二部
    為什麼《終極筆記》沒有拍大結局?終極筆記可能沒有第二部 一直以來鬼吹燈的影視化改編是優於盜墓筆記的,這次終極筆記可算是扳回一局,劇情還原度很給力,各種名場面都在,平了不少盜墓粉的心願了。但是,小編還是依舊要在這裡宣布《終極筆記》在我的心中,真的是目前為止最還原不拖沓的盜墓筆記系列了,也沒有徐磊說沒有感情戲不過審的屁話,實屬良心製作。
  • 《清平樂》一部讓人備受「煎熬」的好劇,評分6.8並不讓人意外
    終於耐著性子把《清平樂》給看完了,說實話最後兩集還是挺精彩的,特別是最後一集宋仁宗趙禎生命的最後時刻讓人看得頗有感觸。從主觀上講,我認為這部劇還是拍得很不錯的,可以打個8分,但是客觀地講,看這部劇確實讓人有點備受「煎熬」。
  • 清平樂:大結局高開低走,劇情魔改,強行洗白,司馬光成最大槽點
    文/顧弋(文章出品原創號蝸牛娛樂話,禁止轉載)5月18日晚,由王凱和江疏影主演的《清平樂》也迎來了大結局。這部劇從開播到結局都備受關注,基本上每天都會因為劇情登上熱搜,因此這部劇的劇情也是引發了網友們的大討論。到了大結局,網友們的討論也沒有停止。
  • 《琉璃》大結局,袁冰妍哭戲被吐槽,雙方粉絲互撕,是要爛尾了嗎
    但是這幾部電視劇都沒能逃脫「高開低走」的模式,就像《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剛開播的時候,豆瓣評分一度高達8.2分,總的來說,《三十而已》的結局,沒有達到觀眾心理的期待,讓很多人都不滿意,有爛尾的嫌疑。以至於該劇在收官後,評分跌至6.8。
  • 朝堂戲一盤散沙 全劇人設崩塌《清平樂》高開低走遭爛尾
    龍頭新聞記者孫達電視劇《清平樂》播出接近尾聲,口碑卻高開低走,爛尾趨勢已經顯現。尤其是全劇人設崩塌,沒有哪一個角色真正受到觀眾喜愛。此外,該劇情節一盤散沙,沒有一條主線,沒有波瀾起伏,讓人覺得枯燥乏味。《清平樂》剛開播之時,因其詩意雋永的特點、不疾不徐的風格,受到很多觀眾喜歡。然而,一部長度70集的電視劇,卻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沒有懸念迭出的劇情,一路平鋪直敘,十分枯燥。該劇改編自小說《孤城閉》,主要寫公主的愛情故事,然而主創的野心很大,將宋仁宗改成主角,前朝後宮面面俱到,呈現出歷史大劇的氣象。
  • 《三十而已》大結局:國產劇如何才能逃離爛尾的通病?
    「三個女人一臺戲」,《三十而已》終於走到了大結局,但是也陷入了近年來國產劇的通病:爛尾。縱觀2020年度小火的國產劇,尤其是現代劇,總給追劇的觀眾一種感覺:大結局是半個小時寫完的稿子!看完大結局,這口氣上不來下不去,太難受了!
  • 《惡之花》大結局,只有愛情部分沒有爛尾
    陪伴了兩個月的《惡之花》終於迎來了大結局(拖延症患者終於寫完了),但最後一集褒貶不一樣,被很多人罵爛尾了。最終豆瓣評分降到了8.9分。但我認為這個結局基本還是可以接受,雖然相比它高能的開場,結局確實相對弱了一些,甚至不少人認為就在15集結尾都沒問題。
  • 王凱,江疏影的《清平樂》大結局,可為什麼躺槍的卻是陳道明?
    昨天,王凱、江疏影的《清平樂》大結局,觀眾還沒來得及嗨起來,王凱先自嗨了,連忙追自己的劇,微博來了一句:「我還想做官家的」江疏影更是髮長文感慨在清平樂裡面的心路歷程,許多粉絲更是趕緊追評互捧,一誇演技,二講情懷;沒看過清平樂的人還以為有多精彩;連我也忍不住要再去翻看一下。嘗試看了4、5次,但我依然沒有耐心看完一集;我只能說這是一部催眠好劇!看著容易入睡。
  • 《離人心上》大結局:點擊破十億,沒有爛尾,很欣慰
    導讀:日前,由鄭業成、胡意旋主演的電視劇《離人心上》已可通過超前點播看大結局,原本以為劇情開啟雙向虐戀以後,結局會爛尾,但沒想到初月永遠不會醒來,鄭業成帶著熟睡的初月走天下的意境竟意外地很欣慰。因為,當星辰發現自己愛「皇姐」的時候,他很難堪,心中對自己也無法接受,覺得自己對姐姐有著齷齪的想法,所以,他也不願意將這份難堪,延伸到初月身上。星辰這位男二,真的是做到了,所有的苦自己償,所有的甜要與姐姐分享。太稱職了,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給他一個官配。
  • 《離人心上》大結局:點擊破十億,沒有爛尾,很欣慰
    導讀:日前,由鄭業成、胡意旋主演的電視劇《離人心上》已可通過超前點播看大結局,原本以為劇情開啟雙向虐戀以後,結局會爛尾,但沒想到初月永遠不會醒來,鄭業成帶著熟睡的初月走天下的意境竟意外地很欣慰。因為,當星辰發現自己愛「皇姐」的時候,他很難堪,心中對自己也無法接受,覺得自己對姐姐有著齷齪的想法,所以,他也不願意將這份難堪,延伸到初月身上。星辰這位男二,真的是做到了,所有的苦自己償,所有的甜要與姐姐分享。太稱職了,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給他一個官配。
  • 《清平樂》原著大結局:秋和悽慘薨逝,崔白移情別戀與嘉慶子拜堂
    在《清平樂》電視劇中,最讓大家關注的話題就是:「徽柔與懷吉、崔白與秋和這兩對戀人的最終大結局會何去何從。」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寫過原著中徽柔和懷吉兩個人的虐戀大結局,給大家揭秘了徽柔和懷吉兩個人的大結局會何去何從了。今天,我會為大家繼續揭秘原著小說中,崔白與秋和兩個人的大結局會何去何從,進而來深度了解一下崔白和秋和。
  • 《清平樂》原著大結局:崔白移情別戀,秋和悽慘薨逝後逆襲為淑妃
    雖然在劇中,秋和已經成功嫁給了崔白,兩個人的婚姻最終得到了曹皇后、皇帝宋仁宗、徽柔等人的祝福,但畢竟電視劇還沒有大結局,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兩個人最終大結局會如何啊!這部電視劇雖然現在已經接近尾聲了,但還沒有到大結局的最後時刻
  • 韓劇果然還是韓劇,《迷霧》也爛尾了,盤點近年高開低走的8大作品
    它再次告訴我們真理:韓劇果然還是韓劇,沒有到最後一刻,不要輕易誇,因為很容易被打臉。《迷霧》前期攢起來的口碑在大結局播出之後如雪崩,前面是9.3分,最後兩集播出後,現在已經降到8.3分。而且隨著觀看人數的增加,評分還在持續下滑,只能說網友是真失望了。當初大家可是把這部劇誇上天了。
  • 《三十而已》大結局,是爛尾還是真相了
    看完大結局,網上爭議一片,有人說結尾爛尾了,有人說結局貼近現實,到底怎樣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劇中,看看3位主人公的最後命運。我們一起看著顧佳陪著許幻山努力奮鬥才有了現在的生活,可她不僅要承受丈夫的背叛,還要被許幻山拖累到一無所有,犯錯的不是顧佳,為什麼要讓她來承受這一切?而作為第三者的林有有,在破壞了一個美滿的家庭後,卻能全身而退,一個人回了北京,她又憑什麼不受到任何懲罰?可仔細想想,這才是真實的生活。善有善報,惡有惡果,有時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 《以家》大結局爛尾了嗎?為什麼國產爆款總要「完美大結局」?
    但仔細回想一下,2010年前的許多國產劇,BE(Bad Ending)還真的不少, 從趙靈兒為拯救蒼生與李逍遙「死別」,到小龍女在她的豬哥哥面前化作泉眼,那一代觀眾簡直是被悲慘大結局虐大的。但為什麼看得我想退貨呢?因為故事在觀眾打下的心結,並沒有揭開。只是匆匆地洗白。曾經無法釋懷的,放下了;曾經糾結的,扯證了;曾經無法原諒的,原諒了。一切都符合國產都市劇爆款定律:不管之前多怨念,結局一定是所有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拿陳婷來說。為了一己私慾,從一開始把女兒去世的鍋蓋到凌霄頭上,直接造成凌霄一輩子心理陰影。
  • 《三十而已》高開低走!人設崩塌,結局爛尾,編劇自廢武功
    但沒想到大結局卻有點爛尾,豆瓣評分已從8.2分跌到6.8分,從可以看出觀眾對該劇多少有點失望。失望的主要有兩點,一是人設,二是結局。 陳嶼與鍾曉芹大吵了一架之後,之後學會珍惜老婆這點還說得過去。但鍾曉陽由暖男,反轉成了愛玩遊戲、不上進的有錢子弟,讓很多人「由愛生恨」。那動不動就想一起睡覺的樣子,還讓人感覺有點油膩!鍾曉陽這個暖男弟弟怎麼突然就不香了呢?
  • 《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完美大結局, 成第一部沒有爛尾虐心偶像劇
    今年很多經典IP翻拍劇都重出江湖,從一開始的吐槽到結局爛尾,鞠婧禕老師的《新白娘子傳奇》和曾瞬悉的《倚天屠龍記》都以爛尾收場。鄭爽的《青春鬥》大結局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這些經典的大IP偶像劇全都沒有逃過爛尾結局虐心劇情的套路,編劇不知道這些觀眾都已經看煩了嗎?、
  • 《清平樂》大結局:凸顯底蘊還是偽高雅?倍感壓抑倒是真的
    我想這也許是《清平樂》整部劇高開低走,雖然熱搜不斷卻頻繁遭到吐槽的真正原因吧!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分析一下清平樂遭受爭議的原因。懷吉 對帝後之戀總是娓娓道來,到了徽柔和懷吉這裡,就一帶而過。劇情整篇都是這樣的風格,讓人覺得顧此失彼。其實很多觀眾都是懷柔的CP粉,天天在刀子裡找糖,糖還那麼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