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 作者:曹斯、張梓望、黃錦輝 2018-08-19
今年8月19日,中國400餘萬醫生終於有了自己的節日——中國醫師節。昨天下午,廣東省舉行了慶祝首個「中國醫師節」的座談會。會上,省衛生計生委與南方日報、南方+聯合發布了廣東醫生原創主題歌《相信》。
這首歌由廣東醫生填詞,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曹斯譜曲,今日在南方+首發,在各大網絡平臺正式上線。
該原創歌曲被不少醫生稱作廣東醫生的「主題曲」。演唱者是廣東醫生張宏徵、唐遠平、曾婧以及曹斯。
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段宇飛表示,《相信》一曲唱出了廣東醫生的心聲,展現了廣東醫生的風採,希望醫患互信,共克疾病,守護健康,也希望全省醫務人員堅持以保障人民健康為宗旨,修醫德、行仁術,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三位年逾八旬的廣東醫生鍾南山、駱抗先、梁秀齡在歌曲音樂視頻中真情道出醫者心聲——病人的信任是醫生的最大動力。
音樂視頻還收錄了35張廣東醫生的紀實照片,展現了廣東醫生在人類健康保衛戰中的智慧與風採,真實記錄了不少醫患情暖的動人瞬間。
歌詞來自一線感受
廣東有20餘萬醫生,《相信》的歌詞便是從這一群體中「眾籌」而來。創作伊始,南方日報、南方+記者通過「南方+廣東醫生」新媒體矩陣發起歌詞徵集,最終敲定了「醫患互信」這一核心主題,並將中西醫的心聲、醫學生誓言、特魯多醫生格言等元素融入其中。
「我是你戰友,手握緊我,多難的路陪你走過」是演唱者之一、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咽喉科醫生張宏徵最喜歡的一句歌詞。他坦言,工作中會有不被患者理解的時候,「我總對他們說,疾病是我們的共同敵人,醫患是一個戰壕的戰友」。
「歌詞勾勒了一幕幕我熟悉的場景。比如,『看著你甦醒笑中帶淚我忘了疲憊』就是我在臨床一線的真實感受。」演唱者之一、省婦幼保健院醫生唐遠平來自兒科重症監護室,為小生命守護著距離死神最近的「綠色生命島」。
演唱者曾婧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是南方日報健康垂直公眾號「南方名醫幫」發起的「天使歌王」活動的前三名。作為一名青年醫生,她表示在首個中國醫師節演繹廣東醫生「主題曲」意義非凡,將謹記初心,珍愛生命,守護健康。
曹斯是南方日報時政新聞部的記者,首批南方名記培育對象之一。在寫《相信》前,她與小夥伴為廣州24小時心理救助熱線020-81899120創作歌曲,將「求生密碼」寫入歌詞,呼籲全社會關注心理健康,在全網引起不俗的反響。
老教授道出醫者心聲
在音樂視頻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抗B肝泰鬥駱抗先、神經學「大咖」梁秀齡三位年逾八旬的老教授在視頻中為廣東醫生傾情代言。
82歲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領軍人物鍾南山鏗鏘有力地說出「病人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動力,病人的康復是對我最大的鼓勵」的心聲。
87歲的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教授駱抗先從古稀之年開始學電腦,寫B肝科普博客,以幫助更多患者,誓摘中國「B肝大國」之帽。在視頻中,他真情流露:這把年紀就想平平安安多治療幾個病人。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遺傳學專家梁秀齡從醫63年,87歲高齡的她至今堅持出診。出診前,她不忘畫上精緻妝容,希望給病人留下好印象。她說,病人對她而言亦師亦友,他們與醫生分享痛苦,醫者必定竭力相助。
在音樂視頻結尾,主創團隊還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門診隨機找到兒科醫生沈振宇和一名小患者,請他們回答醫患關係之問。醫生的答案是「戰友」。隨後,小患者走到白板前,擦去醫生寫的「戰」字,一筆一畫在「友」字上作補充,組成一個新的字——愛。
35張紀實照片催淚
音樂視頻收錄了35張廣東醫生的紀實照片,既展現了他們在抗擊「非典」、參與汶川地震救援、對抗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等重大戰役中的風採,也定格了不少來自一線的感人鏡頭。
在抗擊「非典」這場人類健康大考中,廣東醫生以身先士卒的精神、高度的專業水平和全體醫護人員的精誠協作,打贏了生命保衛戰。然而,面對這一傳染性極強的疾病,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傳染科黨支部書記鄧練賢、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因公殉職。那些悲痛、感動和尊敬,至今歷歷在目、刻骨銘心。
汶川地震,舉國同悲。天災是殘酷的,但人心是溫暖的。廣東醫療隊在道路阻斷的情況下,身背醫療器械和藥品,連夜步行數十公裡,率先到達震中救援,是最早到達震中映秀開展醫療救援的省級醫療隊。
百歲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鄧鐵濤,一生鞠躬盡瘁,為中醫發展奔走吶喊。2000年,全國中醫傳承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局,他振臂一呼,帶頭示範,號召全國名中醫來廣東帶徒,傳承中醫薪火。
「抗艾」22年,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蔡衛平醫生治療超過兩萬個感染者和病人。為了消除病人家屬的顧慮,他與愛滋病人交朋友,帶家人與愛滋病人吃飯。在他看來,醫生就是把插隊去見上帝的病人揪出來,讓他們好好排隊。
董淑猛、徐娜夫婦是用青春與歲月堅守在麻風村(開平玲瓏醫院)的醫師伉儷。2004年,兩人大學畢業後,放棄了都市的繁華,把家安在了麻風村,陪伴麻風病老人平淡度過。無論是用手觸摸病人身體的潰爛部位,還是與玲瓏村老人同桌吃飯,他們都甘之如飴。
2014年2月25日,67歲的陳德華俯下身來輕吻餘安迪醫生的手。看著臥病在床的恩人,陳德華想起了1962年,僅有15歲的他患上左側腎結核,面臨著切除左腎的風險。正因當時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餘安迪醫生的堅持和悉心照顧,才使得他的左腎得以保留。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曹斯、張梓望、黃錦輝 通訊員/粵衛信 圖片/視頻張梓望 設計/譚唯)
編輯:木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