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朋友好!
我是施冬健,管理學教授,第一代(1995年起)美國升學顧問,早期北京新東方留學移民公司總經理,前《出國與就業》雜誌顧問,開設留美私塾九年,留美代表作:《美國大學的中國招生政策》。我曾經兩度留學,攻讀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BA、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學博士。
美國留學,事關孩子一生前途,孩子投入青春年華,家庭投入不菲資金,無疑是家庭的重要決策。本專欄解決兩個問題:如何問鼎最好的美國大學?如何從留美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
20多年的留美諮詢經驗、案例以及對申請趨勢的前瞻性研究,我傾囊相授。假如您望子成龍進名校,歡迎加入美國top50本科申請訓練營!
案例
這是個內容豐富的案例,從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
1. 如何判斷一個孩子是否適合出國留學?
2. 基礎條件欠缺的學生,如何系統策劃、循序漸進,最終問鼎名校?
3. 美國大學的學習,和中國有什麼不同?
4. 留學期間,如何尋找實習機會,為畢業後就業打基礎?
5. 母愛,如何在孩子成長中發揮最大價值?
......
引子
2011年3月15日,央視正在展示雙匯火腿、錦湖輪胎的「創新」,我接到馬媽媽的電話,告知女兒已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國際研究專業碩士項目錄取,還找到了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實習工作。
年前策劃她碩士申請的時候,這個結果就在我意料之中。但是,我還是按耐不住喜悅,對著辦公桌上馬同學第一次赴美前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合照,恭喜她不折不扣地驗證了當年的留美「三級跳」計劃。
留美「三級跳」計劃
2006年6月底,認識了馬同學全家。馬爸爸是智慧財產權專家,媽媽是公務員,家教正統而民主。正在讀高二的馬同學剛剛十六歲,娃娃臉上蕩漾著花季笑容。第一次見面,就留給我深刻的印象:在我曾經接觸過的數千中學生中,她是第一個主動上前與我握手的。
全家統一思想決定不參加高考,希望儘快留美。雖然馬同學就讀非名牌高中,學業中上,尚未準備託福考試,暫時與美國名校無緣,但從其開朗、爭強好勝的性格,我相信她赴美後的潛力和發展空間。我為她定製了一個「拔苗助長、多快好省」的留美「三級跳」方案:
第一步,申請當年秋季的本科有條件入學(雙錄取),入學後保持學業良好(GAP3.5以上),同時儘快考出優秀的託福成績。第二步,轉讀美國前50名大學,繼續保持學業良好,選修課廣泛涉獵各個學科,以便確定碩士階段的專業方向,同時備考GRE/GMAT。第三步,在碩士階段,進入美國前20名大學,選擇與未來職業理想一致的專業。
一天後,馬爸爸代表全家回復同意。高二學生直接申請本科,這是不符合常理的。我馬上給一些有可能接受、排名較好的美國大學打電話,告知中國高二學生已經讀完高中所有課程,完全具備讀本科的學術基礎。一番口舌後,有四所大學同意考慮,我選擇了質量最好的路德大學(相當於中國非985/211,省內重點大學的檔次),並要求校方加急辦理錄取材料。20天後,馬同學通過學生籤證。
短短兩個月的暑假強化,馬同學竟然通過了路德大學的入學英語考試。這對於她來說,可謂喜憂交加。喜的是,節省了英語階段的時間;憂的是,直讀本科,壓力可想而知。十六歲的她,能否適應美國社會?能否順利完成美國大學的學業?
以下內容,摘自馬同學的日記及馬媽媽提供的書信。
馬同學:路德大學
在路德大學,第一學期選了三門課:寫作、宗教、人類學,共12個學分。寫作是國際學生的基礎課,因為所有課程都要寫論文(Essay/paper)。宗教課主要介紹基督教的歷史,很多故事很有意思,總的來說不難。人類學介紹世界各地的語言、文化、宗教、生活習俗等,很有趣,但是信息量很大。因為文化差異,很多知識點即使翻譯成中文也不易理解,更麻煩的是學習方法上無先例可循。
果不其然,第一次月考62分。焦慮之下,我拿著考卷請教Akiko Nosaka教授。他不厭其煩地解釋錯題部分的知識點,並根據多年指導國際學生的經驗,為我建議學習方法。我呢?笨鳥先飛,多花點時間唄。好在教材是彩色的,裡邊的圖畫很好看,減輕了枯燥感。
大眾傳媒課就更難了,無論課堂討論還是寫論文,廣泛涉及美國的政治、歷史、文化等。我這個「老外」,經常是雲裡霧裡。雖然過程很痛苦,但最終考試成績都還可以,另外也算是惡補了美國社會的背景知識。
剛到美國時,爸媽經常在電話和MSN裡和我嘮叨,什麼美國很開放,女孩子要自重;什麼要早點轉學名校,等等。唉,其實我心中有數。
謝天謝地,我總算是熬下了頭兩年,GPA保持在3.8以上,每年都是優秀生(Dean's List)。
第二年暑假,我單身一人獨闖紐約,在西雅圖機場候機的時候居然哭了。害怕!第一天住在位於長島的爸爸朋友家。叔叔阿姨講了他們在美國留學和創業的艱辛歷程,鼓勵我要有闖勁,萬事要靠自己。對比他們,我們這代人真幸運,起碼不為錢操心。他們的鼓勵很管用,後來我在紐約獨自乘汽車坐地鐵、聯繫旅行社,心情好多了,旅途中還結識了新朋友。
馬同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2009年初(三年級),施老師幫我成功轉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改讀經濟學。前50名大學果然不一樣,作業多,要求高。除了課堂學習,每天要在圖書館泡上五六個小時,經常一天只吃一頓飯。第一學期集中精力對付功課,GPA保持了3.8。第二學期心中有底了,開始參加學校的各種社團組織。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美國聯邦儲備局參加學術交流。媽媽說她也去過美聯儲,我取笑她,你是遊客看熱鬧,我與專家談門道,不在一個檔次。哈哈!
第三學期,我作為優秀生被選入榮譽學院,開小灶上小課,有了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2010年暑假,參加了David Shapiro教授關於非洲人口出生問題的研究課題,從搜索相關資料,搜集、過濾和處理數據,到研究數據之間的線性關係,了解了學術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規則。過程中,體會了美國教授的嚴謹與敬業。說來慚愧,我因為粗心多次受到教授的嚴厲批評。
第三學期,我獨自一人去紐約找實習機會,算是為畢業後正式找工作熱身吧。往返八個小時,住在紐約的PLU同學Andrew Yuan家裡。同學在紐約證交所上班,每天回來幫我模擬面試。三次面試,可惜都失敗了。最近,又得到了一家管理諮詢公司的面試機會。起初,我不想告訴爹媽的,怕他們再次失望,但是最後還是告訴了。媽媽說,敢試就是成功,讓我調整心態。
馬媽媽在MSN上的留言
女兒,我下班了,暫時不想回家。想與你說說話,但你現在應該在睡覺,所以先自說自話,等你早上起床就可以看到了。
你在美國獨立生活近四年,除了假期回國,我們都不在一起。媽媽心中留著的一直是你中學時候的娃娃臉,但是突然發現,你已經是個大學生了,長大了,成熟了,更通情達理了。而這期間,我都沒有在你身邊,感到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有時我就是這樣自責的。
都說中國的高中最苦,美國的大學最苦。我去過PLU,平時也聽你說過,我對你的辛苦有所了解,但是究竟辛苦到何種程度,我無法體會。你在美國的每一天,每一個麻煩,每一個困難,都只能靠自己解決。煩躁、壓力感、無助感,在所難免,但是堅持就是勝利。
你現在轉讀經濟學,我們沒意見。當初你去美國的時候,我們很擔心你能否吃得起這個苦。有一段時間,我後悔讓你去美國了,如果你在國內上大學,在爸媽身邊安安穩穩過一輩子。我甚至勸朋友們千萬不要輕易送孩子出國。但是,你挺住了,拿到了優秀學生的榮譽,轉到了名校。你是爸爸媽媽永遠的驕傲!離畢業還剩一年,這是最後的衝刺,希望你繼續努力,GOGO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