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聽媒婆這兩個字,就心生牴觸情緒。但在古時的婚姻,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影響下,大多數的青年男女接觸機會不多,自由戀愛就少之又少。大多數的婚姻都是靠媒人在中間穿線,也成就不少才子佳人的美滿婚姻,所以那時媒人也是一個職業,她們也靠說媒吃飯。後來在《西廂記》故事流傳以後,人們用「紅娘」一詞,代替了俗氣的「媒婆」稱呼,還有用「月下老人」之說。名稱改變,人們似乎就不那麼討厭託人介紹對象了,紅娘也不局限專職的了,比如現在業餘紅娘很多,只要給人搭橋認識,就算是紅娘了。自古人們常說,成就別人婚姻的人,是一件積德的事情,所以多關心你身邊單身的男女,讓他們脫單走進婚姻殿堂,同時還積德做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成人之美詩人的美德,唐代就有一位才子歐陽炯,人稱當地文壇鬼才,他還是個熱心的詩人。據記載一年秋天,大才子到鄉間田野遊玩,看見一個收紅豆的村女在暗暗哭泣,不遠處有一個男子在田間歇息。才子很好奇,就上前問村女,有什麼傷心事這樣難過?村女說自己喜歡一個同村男子,女子怎麼好意思說出口,就幾次送給男子紅豆示愛,可男子就是無動於衷,不知道是不懂還是討厭她。村女用情至深,可對方卻不回應自己的一片痴情,心中很是悲傷。
歐陽炯是個急性子人,想讓村女直接用語言表白,似乎又覺不妥。就對村女說,我有一個辦法,可試探他的心思。於是背包裡取出紙筆,揮筆寫出一首妙詞,讓村女送給她心中的男神,男子讀完後,面露笑容,朝才子深鞠一躬以示謝意,村女和男子有情人終成眷屬,傳為佳話。雖然這段才子撮合婚姻的趣事流傳版本不同,但歐陽炯做紅娘成就圓滿婚姻確有其事,人們稱他的詞堪稱神助攻。下面我們看看歐陽炯在這首詩裡是怎麼助力的。
《賀明朝》 唐末 歐陽炯
憶昔花間相見後,只憑縴手,暗拋紅豆。人前不解,巧傳心事,別來依舊,辜負春晝。碧羅衣上蹙金繡,睹對對鴛鴦,空裛淚痕透。想韶顏非久,終是為伊,只恁偷瘦。
賞析:這首詞是以女子的口吻來寫,全詞分上下兩片。先看詞的上片,用回憶引出女子和男子第一次相見的情景,對男子是一見鍾情,主動出擊,用纖纖細手摘下很多紅豆偷偷送給意中人。在古代,詩人經常用紅豆表示愛情,有人拋給你紅豆,明擺著是對你示愛。可是接下來一句「人前不解」,是對方怕人看見假裝不知,還是對她不中意,男子沒有半點回應,這讓女子坐立不安,陷入單相思的苦惱之中。自己的心事已傳達給男子,可他依然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辜負了少女懷春的一片痴情。
詞的下片寫出少女付出愛的行為,卻沒得到回報的悽美情景。回到家裡,看著綠衣服上繡著的一對金色鴛鴦,暗自神傷,衣裳被淚水都打溼了,可見村女是傷心至極。
人在為情所傷時,真是吃不好,睡不著,天天鬱悶不樂,這裡用「偷瘦」二字,表現出村女對愛情的執著,日夜思念成河,陷入相思不能自拔,也不顧自己的身體,以致日漸消瘦。最後一句和北宋詞人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代筆情詩,沒有海誓山盟的驚豔詞句,但句句都是發自肺腑的情話。痴情女放下矜持,主動為愛勇敢拋紅豆,為對方的無視而淚灑衣襟,為對方茶飯不思,身心煎熬,為愛消瘦亦無悔。這樣痴情的女子,男人怎麼能不為之動心呢?所以,歐陽炯的這首詩,以情動人,和村女共同演繹了一場「宮心計」,他的詞簡直是神助力,成就了村女和心上人的美滿姻緣。
你要是喜歡一個人,會主動表白嗎?歡迎留言評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文學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