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八日,在江西景德鎮中國瓷器博物館,非洲青年代表在精美瓷器前駐足欣賞。本報記者 敬 宜攝
在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周年之際,由外交部、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五屆中非青年大聯歡日前在北京、江西兩地舉行。本次活動以「凝聚青春夢想,共創中非關係新時代——中非青年共慶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周年」為主題。參觀學習後,40餘名來自非洲各國的青年代表紛紛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動促進非中人民更加緊密的情感交流,不斷增進非中友誼與合作。
「經歷考驗的非中友誼愈發堅固」
作為中非合作論壇的配套活動,中非青年大聯歡自2016年開始每年舉辦,已成為中非青年深化友誼、交流互鑑的重要平臺。此次活動期間舉行了多場分論壇,參與論壇的中非青年代表普遍認為,中非風雨同舟、守望相助、攜手抗疫生動詮釋了中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
非盟青年代表蒙亞目前在廣西財經學院讀大四。疫情防控期間,蒙亞決定在廣西玉林火車站當一名志願者,幫助維持旅客安檢秩序,並協助工作人員對火車站公共區域進行消殺。蒙亞說:「大批醫務人員主動投身抗疫一線,大家在各自崗位上不分晝夜堅守,我只是盡了自己微薄之力。」那段抗疫志願者時光,成為蒙亞人生中一段寶貴經歷。「我們肩並肩,不會倒下,向奮戰在前線的英雄們致敬……」蒙亞與朋友共同創作了名為《乘風破浪》的歌曲,記錄了中非人民面對挑戰,和衷共濟的互助友愛。
選擇在華堅守的還有摩洛哥女孩哈娜妮·塔米克。哈娜妮在武漢大學電子商務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疫情發生後,她捐出攢下的5000元人民幣支持中國人民抗疫。中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讓她印象深刻。她說,中國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國有著強大的組織和協調能力,採取一系列舉措成功遏制疫情,同時積極推進復工復產,經濟社會秩序穩步恢復,「世界再次見證了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
「非洲發生疫情後,中國政府迅速行動,提供物資援助,通過派遣醫療專家組、開展遠程交流等方式分享抗疫經驗和做法。中國人民給予的聲援和幫助很暖心,也增強了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北京師範大學的阿爾及利亞籍留學生阿米娜認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疫情大考,經歷考驗的非中友誼愈發堅固。」
中國在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上作出承諾,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願率先惠及非洲國家。「在非洲國家面臨公共衛生危機時,中國總是及時伸出援手。非中是患難與共的好朋友、好兄弟。」查德青年代表伊薩堅定地說。「『幸福只有在分享時才是真實的』,中國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是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邁出的重要一步。」
「期待搭上中國快速發展的便車」
在北京,參與活動的非洲青年代表受邀走進全國政協,與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座談交流,增進了對中國國情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了解。
在江西,非洲青年代表走進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中國工匠技藝之嫻熟、製品之精巧讓大家嘖嘖稱奇。陶瓷不僅具有傳統文化內涵,還能創造經濟價值,這讓馬裡青年穆薩深受啟發。「我希望學習景德鎮發展經驗,挖掘馬裡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家鄉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正是因為中國重視保護文化傳承,陶瓷文化歷經千年依舊魅力無限。」安哥拉青年代表米格爾感慨。
在江西直升機科技館、南昌VR(虛擬實境)產業基地,非洲青年們感受到江西多元化發展魅力。作為世界VR產業大會舉辦地,南昌又多了一張城市名片。虛擬購物、虛擬看房……青年代表們紛紛驚嘆中國數位技術革新之快、應用之廣。伊薩表示,希望將更多中國先進技術和產品帶到非洲,「我們要抓住中國發展機遇,期待搭上中國快速發展的便車」。
10月是收穫時節。剛走進永修縣易家河新村,就瞧見金燦燦、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橘香沁人心脾。「真甜!」汁水飽滿的蜜橘甜到了非洲青年代表心頭。
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打開了門路。據易家河村黨委書記李智介紹,41戶貧困戶因種植柑橘脫貧,全村共1000戶由此實現奔小康。體驗過特色「採摘農業」,非洲青年代表對這種建立完整生產線,以採摘帶動旅遊、助力脫貧的經濟發展模式深表贊同。「家家戶戶都加入柑橘種植,人人都能獲得致富機會,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加彭青年賽拉諾感慨道。
「青年人應傳承發揚非中傳統友好」
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年來,在中國與54個非方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經貿、人文、科技等各領域合作碩果纍纍。「這一機制是中非合作共贏的典範,」來自貝寧的留學生王子表示,年輕人應了解中非合作論壇成立的淵源和意義,積極參與非中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建設,為後疫情時代非中關係可持續發展貢獻青年力量。
「交流對於增進非中青年友誼至關重要。」衣索比亞駐華使館外交官德恩·阿樂麥無認為,只有通過交流才能交心、交友,中非青年大聯歡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臺。
「未來20年非中關係的希望在於青年。」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喀麥隆籍留學生門杜,以一口流利漢語表達了他對中國的深厚感情。「非中高度重視建設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為雙方青年發展創造寶貴的時代機遇。我們應緊緊把握機會,以自身力量推進雙方增信釋疑。」
在尚比亞青年代表、山東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肯力看來,非中教育合作不斷深入,為青年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國先進的醫療技術和完善的醫療設施為我們學習實踐提供了良好環境。學有所成後,我希望為祖國和非洲醫療事業發展作出貢獻,做非中友好的使者。」
「順境中,我們是互利共贏的好友;逆境中,我們亦是風雨同舟的摯友。」中南大學湘雅護理學院的坦尚尼亞籍碩士留學生斯蒂凡認為,青年人應傳承發揚非中傳統友好,促進團結合作,讓非中友誼歷久彌堅。